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中国地质博物馆张家口馆是一座以社会公众为主体,侧重广大青少年观众,主要展示以地质科学为核心的自然科学知识的中型专题性博物馆。该博物馆是珍稀地质矿产标本和古生物标本的收藏、展示、研究中心;自然科学知识普及与市民科学文化素质教育的基地;张家口地区资源环境展示交流的窗口。 ◎中国地质博物馆张家口馆位于经开区世纪路东侧,总建筑面积约2.4万平方米,设置地球厅、矿物岩石厅、古生物厅、地质环境厅、资源...
图为天悬天坑仰视图。陕西省国土资源厅供图 “这项重大发现,不仅填补了世界岩溶地质研究空白,增加了生物研究原始样本,更丰富了中国乃至世界地质遗迹旅游资源,具有重要的科学和艺术价值。”陕西省国土资源厅厅长王卫华11月24日表示。 记者11月24日从陕西省政府获悉,该省汉中地区发现世界罕见的“天坑地河”地质遗迹资源,初步调查发现地质遗迹资源200余处,其中天坑49处(超级1个、大型17个、常...
11月19日,参观者在博物馆内观看地形地貌沙盘模型。 11月19日,参观者在博物馆内参观游览。 建在广西凤山天然溶洞穿龙岩内的世界地质公园博物馆占地4200余平方米,空间高度约100米。展厅结合地形特点设置有图文灯箱展区、地矿实物展区、科普演示区、沙盘模型区及水景区等,吸引很多游客前来参观。新华社记者陈海宁摄
9月13日,记者从山东省莱阳市委宣传部获悉,中科院专家汪筱林带领的科考队日前在莱阳白垩纪国家地质公园发掘出大量恐龙骨骼化石层,随着后续发掘工作的深入,不同化石层位的发掘区将呈现出“兵马俑式”坑道。 据悉,此次发掘地点是在莱阳市吕格庄镇金岗口村2号恐龙化石遗址保护馆的东侧。科考专家们在此破土、清理已挖掘出的骨骼化石表层,并对一些破土过程中断裂的化石骨骼进行拼接。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
记者从中国地质博物馆今天举行的媒体开放日活动获悉,目前该博物馆馆藏标本数量已从建馆伊始的917件达到22万余件(套),一大批世界级、国宝级珍藏居亚洲同类博物馆之首。 在同日举行的中国地质博物馆建馆100周年专题展上,220多件精美展品同时亮相。东方神州龙、中华龙鸟等恐龙系列化石,北京人、元谋人等古人类化石,世界最大的方解石晶洞、蓝铜矿等中国特色矿物标本,吸引了很多观众驻足。
8月17日,中国地质博物馆举行建馆100周年成就与精品展媒体开放日,作为“镇馆之宝”的恐龙蛋化石亮了相。 这一窝恐龙蛋为什么珍稀?是因为22枚恐龙蛋中有19枚恐龙蛋,都盘卧着小小的恐龙躯体。虽然距今已经有6500多万年的历史,但那一个个躯壳却被时光留住,完整地呈现出来。看上去最直观的感受,这些恐龙蛋和老百姓口中的“毛蛋”相似。 中国地质博物馆馆长贾跃明介绍,这样的化石在科学发现...
“北京人”头盖骨最早的复制品卞跃跃摄/光明图片 【地质博物馆的沉睡宝藏】 1929年,距今50万年的“北京人”头盖骨化石横空出世,但仅仅过了12年就神秘丢失,至今下落不明。1998年,古人类学家贾兰坡与中国科学院14位院士曾在《光明日报》联名呼吁寻找“北京人”头盖骨。 日前,记者在中国地质博物馆见到了“北京人”头盖骨第一代复制模型。它宛若沧桑老人,向来来往往的观众诉说...
7月31日至8月3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家尼古拉斯·佐罗思教授和路易斯·阿尔卡拉博士走进自贡恐龙博物馆、盐业历史博物馆、石笋沟、土柱村、艾叶古镇等地,对自贡世界地质公园内的古生物化石、盐业遗迹、与“龙”“盐”有关的地质构造及文化遗产进行了考察,并出席自贡世界地质公园扩园评估汇报会、扩园评估反馈会。据悉,世界地质公园扩园申报在中国尚属首次,如若成功,将成为我国地质公园建设里程碑式的案例。 ...
【地质博物馆的沉睡宝藏】 中国地质博物馆正门右前方的广场上,矗立着一块堪称镇馆之宝的水晶,晶体体形硕大,高1.7米,最大宽度1.7米,厚1米,重达4.35吨,在它之前,世界上还从没有发现过如此巨大的水晶单晶晶体,被誉为旷世奇石——“水晶王”。日前,记者在中国地质博物馆看到了“水晶王”,它外观看起来像一座晶莹剔透的金字塔,晶面在阳光下熠熠闪光,看到它的人,无不驻足称奇,感叹大自然的神奇。 ...
自2012年取得我市唯一省级地质公园建设资格以来,平远县加快地质博物馆建设,加快完善公园内各项设施。至目前,作为省级地质公园主要验收项目之一的平远地质博物馆建设进展顺利,有望在9月建成向游客免费开放。 平远省级地质公园由南台山、五指石二个园区构成,总面积42.8平方公里,主要地质遗迹面积22.91平方公里。其中五指石园区10.2平方公里,是丹霞地貌、水文景观与自然生态、人文景观相依托的综...
日前,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致信祝贺中国地质博物馆建馆100周年,并向全国广大地质工作者致以诚挚的问候。 习近平在信中指出,100年来,中国地质博物馆恪守建馆宗旨、不断精进学术,在地球科学研究、地学知识传播等方面取得显著成绩,为发展我国地质事业、提高全民科学素质作出了重要贡献。 习近平强调,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希望你们以建馆百年为新起点...
今年是中国地质博物馆建馆100周年。7月23日,中国地质博物馆建馆100周年专题展开幕。 此次专题展包括关怀鼓舞、科学启航、地质巨擘、先行保障和自然瑰宝五个部分,旨在继承优良传统,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为服务社会公众,推动事业发展,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砥砺前行。 本次展览共展出约220多件标本,分宝玉石、矿物岩石、古生物三大部分。据介绍,这些展品,或具...
第四纪地质、第四纪孢粉分析与环境考古学家,中国第四纪研究委员会第四届委员、环境考古专业委员会创始人、第一届、第二届主任委员、全新世专业委员会秘书长(1980-1999),中国社科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原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周昆叔先生,于7月17日上午7点因病去世,享年83岁。 周昆叔先生1934年生于湖南株洲,1952年考入西北大学生物学系,1956年毕业后响应国...
7月16日上午,由省地质博物馆与中国古动物馆合作举办的《飞向蓝天的恐龙》——带羽毛恐龙化石特展将举行,感兴趣的市民可前往省地质博物馆馆内负一层参观。
外地游客在南诏地质博物馆用手机拍摄产自巍山本地的石膏晶体。 近日,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南诏地质博物馆开馆并免费向公众开放,上千件奇石展品吸引了众多外地游客和当地群众前往参观品赏,当日参观者人数达2万余人。 此次展览的奇石展品有来自贵州的海百合化石、印度尼西亚的硅化木、巴西的紫水晶、台湾的生发石、湖北的绿松石、巍山的石膏晶体等200多个品种共计1000多件。 目前,南诏地质博物馆拥有来自世界各地...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