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2015 年 11 月,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在山西高平市羊头山发现一处仰韶文化遗址。据考古队韩炳华介绍,此次在羊头山及周边区域的考古调查中,发现了仰韶时期尖底瓶、红陶钵以及红陶夹砂罐的陶片;在羊头山还发现有一道东西走向的人工石墙,其具体形制和准确的年代判定尚需进一步的考古工 作确认。 北宋《太平寰宇记》记载“羊头山,神农尝五谷之所,上有神农城,下有神农泉。山东南相传为炎帝陵,石甃尚存” .考古发现也...
迄今5000年以前仰韶文化时期的陶片 资料图片 日前从山西省高平市旅游文物局了解到,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在高平市羊头山景区进行考古发掘时,发现大量散落的红陶,初步鉴定为距今约5000年的仰韶时期文化遗存。 高平市旅游文物局局长赵志敏介绍,红陶片是在对炎帝文化遗存进行调查时发现的,同时还发现有石墙、石地基,还有古旧步道,经初步鉴定均为同一时期遗存。此次新发现的仰韶时期文化遗址中心区域位于羊...
记者8日从山西省晋城高平市文物旅游局获悉,考古人员在当地羊头山发现一处仰韶文化遗址,经山西省考古研究所考古专家推测,该遗址可能是历史上的神农城遗址,距今有5000年左右历史。 山西高平是炎帝神农氏早期活动的区域,是中华农耕文明渊源之地。其境内的羊头山,相传是炎帝神农氏尝百草、种五谷之地。环绕羊头山周围,高平市境内存有上自北齐、下至清代有关炎帝神农碑记石刻110多通,祭祀炎帝的古庙34处,与炎帝活...
彩陶几何纹盆,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半坡类型,高16.4cm,口径37.4cm。 盆折沿,深直腹,圜底。泥质红陶。口沿及外腹部均以黑彩描绘纹饰,口沿上描绘以点定位的水波纹,腹部描绘两层三角形几何纹,两层三角形纹饰的大小及形状相同,但方向相反。可能是由鱼纹逐渐抽象演变而来。此彩陶盆的造型和纹饰具有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半坡类型(约公元前4800——前3900年)彩陶的典型特征。 鱼纹是仰韶文化半坡类型彩...
仰韶文化长达两千年的发展,形成了一个极为稳定的文化发展核心区域,对周边地区的文化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如半坡类型对豫西南地区文化发展的影响。到了庙底沟时期,仰韶文化以彩陶为标志,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实现了文化整合,对豫西以东直至山东地区、淮河上游及长江中游地区、甘青黄河上游地区以及河套地区的文化发展有重要影响。仰韶文化各个发展阶段对其分布地区周边的文化影响,无疑促进了这些地区的文化发展,基于此,有学者...
仰韶文化研究近百年来,大量自然科学方法被运用于不同时期的仰韶文化遗址的研究中,从农业到手工业、从自然环境到人地关系……结合不同的科技考古手段,为人们认识这一时期的史前社会提供了更丰富的信息。科技考古在仰韶考古研究中的应用,解决了哪些有争议的重大问题?如何通过科技考古对遗迹遗物的分析,展现仰韶文化时期氏族社会发展状况?中国科技大学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教授张居中就相关问题接受了本报记者的采访。 中国考...
1921年,仰韶村遗址的发现和发掘,确立了“仰韶文化”,这也是中国新石器文化研究的开端,标志着中国近代考古学的诞生。纵贯两千年,仰韶文化形成了一个极为稳定的核心区域,深深影响着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和发展进程。 近年来,随着河南灵宝西坡遗址、陕西高陵杨官寨遗址等重大考古发现的问世,有关仰韶文化的研究不断走向深入,对仰韶文化在中华文明起源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围绕相关问题,记者采访了中国...
l、从手感上看 仰韶彩陶多是细泥红陶,手感非常的滑润、细腻,彩陶的正面较为光滑,反面的光滑程度稍差些,手上如果有汗会明显地感觉到被它吸收,而其它陶器就没有这种感觉。另外,多数彩陶通体光滑,但也有些彩陶的表面有一些非常坚硬如“铁锈”般的小斑点,集中处手下的感觉密密麻麻,但同时也能在没有“铁锈斑”的地方感到十分光滑。 2、从彩绘上看 从彩绘上看仰韶彩陶,较为简单,以红色为主,有的彩陶通体红色,但...
吉祥纹饰从古陶开始 制陶是新石器时代出现的最重要的三种手工业之一(另外两种是冶金和纺织),中国人早在8000年前就懂得将泥质红陶和夹砂红陶用火烧硬,塑造成经久耐用的日用器皿。在制造陶器时,部分聪明的工匠发现,如果在器物成形时先在胎体上刻画图案,陶器烧成后这些图案也能永久地保留下来。出现在裴李岗、磁山文化陶器上的划纹,篦点纹、指甲纹、乳钉纹、细绳纹、席纹等,就是这一时期工匠们的杰作。古人刻画这些纹...
马家窑遗址出土的陶器 资料图 1 日,甘肃临洮马家窑遗址考古发掘主持人、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李新伟研究员向记者透露,在马家窑遗址首次发现成排分布的房屋遗址,这与大量的陶片等文 物共同勾勒出了马家窑文化的独特面貌,表明到马家窑文化时期,黄河上游地区已经不再是仰韶文化的地方类型,而开始以崭新的文化面貌开启了本地区独具特色的 文明化进程。 从2014年9月开始,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
朱家寨遗址 安特生绘制的朱家寨地形略图 近一个世纪前,瑞典学者安特生在我国发现了著名的仰韶文化,他由此被誉为那个时代“中国史前田野考古第一人”。1923年,安特生来青海考古,取得重大的考古发现—— 10月16日,记者驱车来到西宁市大堡子镇朱北村、朱南村。九十多年前,也是在这样一个秋风乍起的收获季节,安特生曾在这里展开一系列考古活动, 从而揭开了这片黄土地下埋藏了三千多年的史前文明...
吉祥纹饰从古陶开始 制陶是新石器时代出现的最重要的三种手工业之一(另外两种是冶金和纺织),中国人早在8000年前就懂得将泥质红陶和夹砂红陶用火烧硬,塑造成经久耐用的日用器皿。在制造陶器时,部分聪明的工匠发现,如果在器物成形时先在胎体上刻画图案,陶器烧成后这些图案也能永久地保留下来。出现在裴李岗、磁山文化陶器上的划纹,篦点纹、指甲纹、乳钉纹、细绳纹、席纹等,就是这一时期工匠们的杰作。古人刻画...
仰韶文化 资料图 记者从河南省文物局获悉,近日考古勘探队发现一处文化层厚约3米的大型仰韶文化遗址。 经初步勘探,新发现遗址位于许昌市区,紧邻一古河道的河湾分布,面积48227平方米,文化层厚约3米,距地表深约1——3米,自北至南逐渐加深,掩藏于冲积土层之下。从勘探出的加沙陶片、绳纹红陶片等器物标本及土层包含物分析,该遗址应为距今7000年——5000年前的仰韶文化遗址,且仰韶文化以...
图为郑州市考古工作人员正在尚岗杨遗址发掘工地清理灰坑 图为郑州市考古工作人员展示出土的仰韶文化时期的陶罐 经过三个多月的考古作业,近日,一处距今6000~5000年历史的仰韶文化晚期聚落遗址在郑州市七里河畔的尚岗杨被成功发掘。出土了大量陶器、骨器和石器等原始人类使用的生产、生活用具。考古专家表示,通过考古发掘了解了尚岗杨遗址的文化内涵,为研究此遗址的保护和利用提供真实而科学的资料。 ...
考古工作人员在发掘工地清理灰坑。 中新社发 杨正华 摄 近日,记者从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了解到,一处距今6000~5000年历史的仰韶文化晚期聚落遗址在郑州市七里河畔的尚岗杨被成功发掘。出土了大量陶器、骨器和石器等原始人类使用的生产、生活用具。 这是一处仰韶文化中晚期聚落遗址 尚岗杨遗址位于郑州市东南部管城区南曹乡西杨村西的土岗上,面积约为12万平方米。尚岗杨遗址,遗迹、遗物非常...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