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伟大的古埃及文明,几百年来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巨大的石雕遗址、古老的寺庙、神秘的人像、废弃的宫殿,这些都是考古学家探索的对象。但要说埃及最引人注目的恐怕还要属金字塔了。 作为古埃及法老陵墓的金字塔,历经数千个春秋至今仍巍然耸立在尼罗河畔,充分显示了古埃及人的高度智慧和精湛的建筑技术。 然而,最近却流传出,金字塔是近代用混凝土建造的说法。随着俄罗斯制作的一部纪录片——《福缅科:历史...
来源:法制晚报 12月11日,国家文物局划拨中国国家博物馆青铜“虎鎣(yíng)”入藏仪式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行。流失海外百余年的圆明园青铜“虎鎣”终于重回祖国的怀抱。那么这件刚刚“回家”的西周青铜“虎鎣”外观造型怎样?有哪些艺术与历史价值?就此,法制晚报记者昨天下午电话专访了国家博物馆副研究馆员、商周青铜器研究专家田率先生。 艺术价值:虎身龙尾纹饰组合造型独特 据田率介绍,他从事...
12月8日,大运河遗产保护研究首个专家工作室——谭徐明专家工作室在宁波安澜会馆正式揭牌成立。揭牌仪式由大运河(宁波段)遗产保护管理委员会办公室举办。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副总工程师、中国水利学会水利史研究会会长谭徐明教授,宁波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副局长韩小寅等,以及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相关专家,大运河(宁波段)遗产保护管理委员会成员单位、大运河(宁波段)遗产保护志愿者代表等参加成立仪式。 ...
12月8日,河北崇礼太子城遗址年度考古发掘与遗址保护专家咨询会在北京召开。来自故宫博物院、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北京大学、吉林大学等科研单位、高校的考古及辽金史学专家及国家文物局、张家口市文物部门有关领导参加了咨询会。专家围绕太子城遗址的时代与性质、下一步考古工作计划、遗址的保护与展示等问题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专家提出,今后的考古发掘工作,一是要着重解决遗...
为贯彻落实中办、国办《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见》关于推动文物展示利用方式融合创新,推进“互联网+中华文明”行动计划的要求,近日,中国文物学会组织学会领导和文博界专家,对相关科技公司进行考察、学习和现场研讨。科技公司展示的图像扫描软件在考古发掘现场的记录绘图;严重风化的石刻图像及文字的清晰再现;让博物馆走进校园的“博物馆盒子”等技术应用案例,吸引了每一个人的目光,大家边听边看,还不时发出提...
西藏官方29日公布,“藏医药浴法”28日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西藏自治区藏医院院长白玛央珍29日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表示,此次“申遗”成功为中国、为西藏的藏医学带来世界影响力。 藏医药浴法,藏语称“泷沐”,是藏族人民以土、水、火、风、空“五源”生命观和隆(指气、风)、赤巴(指火)、培根(指粘液)“三因”健康观及疾病观为指导,通过沐浴天然温泉或药物煮熬的水汁...
“这次活动让全国水下考古专家、海丝研究学者汇聚一堂,重新回到中国水下考古的‘摇篮’,不仅是为了纪念,更深远的意义在于推动各界形成共识,重视连江定海湾的历史地位,并进一步开展古沉船考古发掘工作。”25日,前来福州连江参加研讨会的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原党委书记、国家博物馆原副馆长张威如是说。 23日-26日,为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暨纪念定海湾古沉船考古发掘30周年,“2018海丝寻迹·...
广济桥 本报记者 姚颖康 摄 大河奔流天地青,古风今韵文脉久。连日来,本报联合省文物局推出的“风华绝代看运河——行走运河溯文脉”系列报道引发社会广泛热议。 站在新起点,如何做好大运河保护、传承、利用三篇文章?怎样把大运河(浙江)文化带打造成全国示范段?11月23日,“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运河文化”研讨会在杭州召开,来自全省运河沿线地市、文保单位、开发集团、媒体共同为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
21日,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中国梦与新时代”主题研讨会,纪念习近平总书记发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重要讲话6周年,旨在深入挖掘中国梦的理论内涵和精神价值,准确把握中国梦与新时代的内在关联,更加自觉地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更好地完成新时代国家博物馆肩负的新使命。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副院长曲青山,文化和旅游部党组成员、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国家博物馆馆长王春法,国家文物...
11月21日,由中国紫禁城学会主办的主题为“东亚地区木结构建筑彩画传统工艺与保护研究”研讨会在故宫博物院召开。本次研讨会旨在搭建传统建筑彩画研究的高端学术平台,推动东亚地区彩画研究与保护修复技术的交流,展示东亚地区古代建筑文化多样性的历史渊源与文化内涵。 研讨会由故宫研究院古建筑研究所所长晋宏逵,上海复旦大学教授杜晓帆,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研究员詹长法以及中...
日前,由云南省丽江市委、市政府与暨南大学、中央美术学院联合主办的“一带一路”文化遗产合作与交流(2018)国际研讨会在北京举行。 会议以“一带一路”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传承与创新、传统与现代、合作与交流”为中心议题,从文化遗产与当代城市旅游经济、创意产业发展等几方面的相互关系进行研讨。来自中国、德国、英国、葡萄牙等十几个国家的政府官员、专家学者围绕“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创新”“文化遗产的国际...
即使是文博“门外汉”,许多人也发现,博物馆越来越“好玩”了。博物馆展厅放置了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技术的互动游戏设备,高清数字技术制作的古代书画动了起来,更不用说凭借电视和互联网风靡一时的《国宝档案》和敦煌“数字供养人”计划……博物馆和文物藏品不再是静态的、冷冰冰的,而是逐渐借助互联网技术,真正“活”在人们的现实生活中。 11月16日,由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主办,中国文化产业协会、国家动漫产业综合...
借助三维扫描和3D打印技术,残缺的文物被修复如初,“起死回生”……近年来,科技发展为文物保护利用注入新活力。专家认为,文物保护利用需加强科技支撑,技术手段介入也要与文物保护利用的基本原则相适应。 时值河南省文物建筑保护研究院建院40周年,16日,京晋冀鲁豫五省市专家学者齐聚郑州,就文物保护利用等话题展开深入讨论。 “如今,新技术手段已贯穿文物基础研究、修复保护、展示利用等各阶段。”北京...
经过三年田野工作,广东省英德青塘遗址考古发掘项目取得了丰硕的成果。11月10日至11日,来自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北京大学以及湖南、广西、福建、江西的相关领域十余位考古专家,考察了青塘遗址考古发掘现场,仔细观摩出土文物标本,并听取项目负责人的工作汇报。参加论证会的专家们评价,青塘遗址考古成果是华南史前考古非常关键的新收获,这些重要的新发现有望突破国内外学术界对华...
11月8日,考古、青铜、军事、古文字等专家、学者齐聚武义,共同研究一把2400多年前的越王勾践剑,并对“越王勾践剑制作技艺复原与传承”课题进行立项论证。本次活动的东道主——金华市神雕雕塑工艺有限公司将在历史依据以及专家的研究下复原这把冷兵器时代的“百兵之祖”。越王勾践剑除了本身精良的制作工艺之外,还兼具历史、文化以及学术研究的价值,与会专家、学者希望以复原越王勾践剑为契机,为当代金属装饰提供更为丰...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