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人类学学报》 【摘要】以往研究发现,中国直立人化石呈现较大的形态变异。对于这种变异程度及造成变异的原因,在古人类学界有不同的认识。有学者提出在直立人阶段,中国古人类已经呈现明显的区域性差异,但也有人认为这些差异似乎没有规律性。近年,本文作者采用不同方法对若干地点的中国直立人牙齿特征及其变异进行了系列研究,取得了一些新的发现和认识。本文在回顾总结这些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对其它一些地点中国直立人牙齿...
日前,一尊在欧洲匈牙利、荷兰等国巡展、被怀疑是中国失窃多年的肉身坐佛,引发了国内对文物保护的热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观察员、中国政法大学国际法学院的副院长霍政欣教授在接受《法制晚报》记者采访时称,该案例中大家关注点都集中在对被盗文物的追索问题上,希望今后要更加关注对文物的保护。 事后追索,当然也是文物保护的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事前的防范和监管。霍政欣介绍,完善文物执法力度、建立文物数据...
中国最早的牙齿洁具是杨柳枝,在晚唐时期,人们都把杨柳枝泡在水里,要用的时候,用牙齿咬开杨柳枝,里面的杨柳纤维就会出来,好像细小的木梳齿,很方便的牙刷。古语“晨嚼齿木”就是这么来的。 从古书记载来看,到了南宋,城里已经有专门制作、销售牙刷的店铺。那时的牙刷是用骨、角、竹、木等材料,在头部钻孔两行,上植马尾。和现代的牙刷已经很接近了。 宋代,已有了类似牙膏的替代物,古人以茯苓等药材煮成“古牙膏”,...
曾经生活于罗布泊地区的小河先民所遗留下的牙齿,经过学者的特殊“诊断”,可以提取出有关这些先民生产、生活的诸多信息。 近日,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教授朱泓、硕士研究生贺乐天,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李文瑛、伊弟利斯·阿不都热苏勒,发表了从病理学角度透视小河墓人群食品类型、饮食习惯等的研究结果。 此项研究发现,小河人群的牙齿磨耗程度远远高于山西游邀组、湖北青龙泉组等对比组...
学者为罗布泊小河先民“看牙病” 牙齿磨耗程度折射先民经济生活方式 曾经生活于罗布泊地区的小河先民所遗留下的牙齿,经过学者的特殊“诊断”,可以提取出有关这些先民生产、生活的诸多信息。 近日,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教授朱泓、硕士研究生贺乐天,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李文瑛、伊弟利斯·阿不都热苏勒,发表了从病理学角度透视小河墓人群食品类型、饮食习惯等的研究结果。 此项研究发现,小河...
位于东至县境内的华龙洞古人类遗址日前结束第二次考古发掘。经过近两个月的野外作业,考古工作取得了重大发现。不仅再次发现人类化石,还发现并采集了一批动物化石及若干古人类加工使用过的石制品,发现了古人类生存活动的证据。 “安徽周口店”再发掘 东至华龙洞古人类遗址在我省乃至全国都广为关注,在2006年的考古发掘中,曾发掘出化石8万多件,并发现了两块疑似人类头盖骨碎片化石,以及一颗疑似人类前...
4月16日,参观者在扬州博物馆的隋炀帝墓出土文物特展上观赏陶俑。新华社发 4月10日,饱受争议的扬州曹庄隋炀帝墓高票入选2013年度十大考古新发现。 16日,扬州曹庄隋炀帝墓中出土的135件/套文物公开展出。 隋炀帝牙齿亮相 此次参展的文物来自曹庄隋炀帝、萧后两座墓(考古人员先后在两墓中发掘出400余件/套文物),包括“鎏金铜铺首”“编钟编磬”“十三环蹀躞金玉带”等135件...
9日晚从湖南道县县委宣传部获悉,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湖南永州道县文广新局联合组成的发掘队,在第三次对道县福岩洞古人类遗址进行考古发掘中,再次发现出土人类牙齿化石20枚及一批哺乳动物化石,有望2014年取得准确测年数据。 位于道县西北部乐福堂乡塘碑村的福岩洞遗址,地理坐标为25?39‘02.7″N,111?28’49.2&...
出土的铜铺首 前天,中国考古学会在江苏省扬州市宣布,此前在扬州市发掘出土的西湖镇曹庄隋唐墓葬主人确认为隋炀帝和萧后,考古人员还证实,在墓中发现了隋炀帝的牙齿和萧后的骸骨。此前,扬州一直有一个清代大学士阮元考证并修缮的隋炀帝陵,在上世纪90年代成为了省级文保单位,是当地的热门景点。考古专家究竟凭何“铁证”否定已有“身份”的帝陵?这一重大考古发现却为何...
昨日,随州叶家山西周古墓群二期考古中的第二大墓M28号墓,清理到棺底部分,墓中清理出大量青铜器及多件随葬玉器以及朱砂。记者杨闻名通讯员王涛摄 考古人员正在清理文物上的泥土 记者杨闻名摄 连日来,叶家山考古仍紧张进行,考古发掘进入最后阶段,考古人员在墓中发现大量兵器和玉器,同时M111号和M28号两座大墓已挖到棺底部分。 昨日下午,根据M28号墓留存的墓主两颗牙齿,考古人员初步...
日本福井县一家恐龙博物馆8日确认,在日本西南部长崎半岛发现的两块化石系一只生活在8400万年前的食肉恐龙牙齿碎片。 在这次公开的两块化石中,其中一块长3.54厘米、宽2.68厘米、厚1.12厘米,大概是食肉恐龙一颗长约6厘米牙齿的一半,是日本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大同类恐龙牙齿化石。另一块化石长3.42厘米,宽1.36厘米。 研究人员估计,两块牙齿碎片的主人身长大约7米,但无法确认属于哪种恐龙。
作为华夏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中原地区什么时候开始有古人类?这一直是国内古人类学家争论的热点话题之一。 2012年9月,考古工作者在栾川县伊河南岸孙家洞发现6颗古人类牙齿化石。当年10月,这里发现的古人类被称为“栾川人”。 “栾川人”是在河南境内首次考古发掘出土的直立人(猿人)化石,专家称这一发现前推了中原地区古人类的生存历史。“栾川人&...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