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在“9·11”恐怖袭击事件发生近13年后,美国“9·11”国家纪念博物馆15日正式对公众开放(上图)。美国总统贝拉克·奥巴马出席开馆仪式,与民众共同悼念恐怖袭击中的遇难者。 新落成的博物馆占地面积约1万平方米,是建于世界贸易中心原址上的“9·11”纪念园的一个重要部分。2011年,“9·11”纪念碑在恐怖袭击10周年时对外开放。博物馆原计划同一时间对外开放,但因存在争议、资金困难等原因又拖了近3年...
30年前,福建泉州后渚港,一段“机缘巧合”让沉寂700余年的宋代古船抛却尘沙与世人见面,见证了“泉州港”兴盛的古船也掀起史学界对于海外交通研究的高潮。 这艘宋代古沉船残长24.4米,残宽9.15米,排水量近400吨,载重200吨,是一艘首部尖、尾部宽、高尾尖底“福船”类型的海船。 1973年,泉州后渚港的渔民在附近海滩上捡了很多木块当柴火烧,却发现难以引燃。厦门大学历史系教授庄为玑听到此消息后...
文物库房,可谓是馆藏达40余万件的南京博物院最神秘的地方之一:成千上万件文物未有展出“任务”时就安静躺在库房中“休养”。在一道道关卡门径后,究竟有多少国宝级文物?它们是如何进行日常保养的?8日,记者从南京博物院获知,该院文物库房将于5月17日第一次向公众打开。 17日的南京博物院文物库房公众开放日活动,是今年“5·18”国际博物院日南京博物院主会场专题活动之一。 南京博物院院长龚良...
继去年“韩国泡菜”成功申遗之后,这几天韩国“暖炕”申遗又搅动了国人神经。最近一年来,重庆火锅、武汉热干面、南京盐水鸭纷纷和“非遗”扯上了关系,再加上这次“暖炕”申遗,不少网友大呼“奇葩”:“这些普普通通的生活用品,有什么好申遗的?”甚至有人问,汤婆子、暖水袋、木炭炉、手炉、脚炉也能申遗吗?再过几十年,会不会我们吃穿用的物品,大多都变成了各种级别的“非遗”了呢? 非遗项目渐趋“日常化”,这些项...
2013年12月28日,“爱上这座城—故宫和小伙伴们的聚会”网络会员系列活动在故宫博物院建福宫花园举行。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与官方网站会员、故宫微博粉丝的50名代表一起,共同参与“欢迎小伙伴进宫”、“神秘的‘大内高手、“我们的‘紫微星系、微’服初访”、“我和故宫的快乐瞬间”、“一探大内”等精彩系列活动。 据悉,由故宫博物院与腾讯合作开发的最具故宫特色的公众服务号—“微故宫”于元旦正式上线。观众可...
国家文物局有关负责人14日透露,目前正在进行的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将对可移动文物的数量及基本情况进行摸底调查,并建立可移动文物登录体系,实现可移动文物及社会服务平台管理。到2014年底,公众可通过该平台进行检索查询。 记者了解到,此次普查共涉及150万个国有单位、上亿件文物藏品。目前,全国已有半数省市基本完成国有单位调查工作。 据悉,本次普查以自查申报为主,国家文物局建立了全国可移动文物...
两部罕见的珍贵圣经手稿典籍自 100 多年前在美国史密森尼博物院 (Smithsonian) 弗利尔美术馆 (Freer Gallery of Art) 创建者查理斯•朗•弗利尔 (Charles Lang Freer) 的家中首次公开展示后,将于 2014 年 2 月 16 日惊艳亮相该知名艺术殿堂中由美国著名印象派画家詹姆斯•惠斯勒 (James McNeill Whistler) 所创作设计...
随着现代科学、文化的飞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公众艺术”这一概念在中国的使用频率越来越高。公众艺术已经成为当代城市文化的重要载体,一种十分重要的当代文化现象,同时也代表了艺术与城市、艺术与大众、艺术与社会等关系的一种新的取向。
介绍19世纪和20世纪交替之际欧洲和比利时绘画、雕塑、建筑和日常艺术的布鲁塞尔“世纪末”博物馆6日首次正式向公众开放。 与比利时皇家美术馆分享同一新古典主义宫殿式建筑群的“世纪末”博物馆共有4层,此次陈列450多件各类展品,其近代绘画作品与皇家美术馆的古代绘画作品形成相辅相成的历史长卷,展示了欧洲美术的传承和延续。 比利时虽小,可是欧洲大...
可乐瓶组成的公众艺术装置 由penda设计的“cola-bow”是一个公共艺术装置,由17000多个回收的塑料可乐瓶组成,它 们被绑在一起,形成了曲线形的可口可乐logo图案。这件作品希望能唤起公众对塑料污染的重视, 鼓励市民将回收塑料瓶作为经常性地环保行为来推广。
位于北京园博园内的我国首座国家级园林主题博物馆——中国园林博物馆,将在11月18日第九届中国(北京)国际园林博览会闭幕后,作为公益性永久文化机构独立运行,面向公众免费开放,无需预约。 中国园林博物馆设有六大基本陈列,包括古代园林、近现代园林、世界名园博览、园林文化、造园技艺和互动体验,有苏州畅园、扬州片石山房、广东余荫山房等三个室内展园和塔影别苑、半亩轩榭、染霞山房等三个...
夜幕将落未落的时候,国家体育场“鸟巢”附近12座造型另类的建筑艺术品逐个亮起了灯,在缤纷光影的衬托下倍显绮丽。三三两两的路人经过,有的会驻足打量片刻,更多的则是边走边看,然后带着不解的神情走远。北京的深秋傍晚寒意已浓,只剩下一群似乎不怕冷的孩子聚在这些艺术品周围兴高采烈地跳皮筋。 这里是第五届中国国际建筑艺术双年展(以下简称“双年展”)的作品展览地...
30余位来自北京、上海等地的考古专家学者在日前举行的首届“中国公众考古仰韶论坛”上与学生、群众和媒体人员面对面地讲解、讨论新兴的公众考古学。 仰韶文化是我国考古学文化中最早被发现发掘的史前文化,是展示我国史前初现文明曙光的重要见证;仰韶遗址是我国目前最早发现灿烂彩陶文化生成、发展、传播的重要考古遗址。 据主办方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长陈星灿研究员介绍,公众考古是近年来在我...
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高蒙河教授21日在河南三门峡举行的中国公众考古仰韶论坛上表示,公众考古在中国由来已久,考古已成为一种公众参与越来越多的活动乃至一种生活方式。 “公众考古一般都说是来自英语的概念,这不全对。其实在中国,早就被苏秉琦叫做考古学的大众化。”高蒙河称,与西方相比,中国公众考古学的出现,至少具有同步性和原发性两个特征,公众考古在中国本土发生,并不完全是西方公...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