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近日,在第十三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甘肃文化周揭幕之际,《敦煌艺术展》也在上海世博会城市足迹馆对公众掀开神秘面纱。73岁的敦煌研究院院长、著名学者樊锦诗应邀来到上海,为公众解析敦煌之大美,也为推动数字敦煌工程鼓呼。不容回避的难题,让守候稀世珍宝敦煌莫高窟50年的敦煌研究院院长樊锦诗忧心不已:在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双重作用下,彩塑和壁画正在缓慢退化,千百年后的人们何以领略莫高窟的神韵?面对日益增多的游客,...
本报记者 杨 柳 编 译 今年10月初,美国梅尼尔收藏博物馆宣布与惠特尼美国艺术博物馆、哈佛大学艺术博物馆的现代艺术技术研究中心展开合作,将艺术家档案数字化。梅尼尔收藏博物馆于1990年开始实施艺术家档案项目,这个项目因收藏著名艺术家关于艺术品制作或保存等看法的第一手资料而为艺术界所推崇。如今通过数字化归档,原本为艺术家和艺术收藏者制作的资料将通过网站面向公众开放。 对博物馆来说,运用现代科技...
一项有多个国家共同参与的敦煌文献数字化工作正在进行。在中国敦煌珍藏的500余册目前已全部实现数字化,其他国家的数字化进程也有望加快。为期两天的2011国际敦煌项目学术研讨会11日在敦煌闭幕。期间,来自中国、英国、美国、德国、法国等国的30余位学者,针对分布于世界各地的敦煌文献数字化进行了探讨。此次研讨会由敦煌研究院主办,这是该项目成立以来首次在敦煌举办,此前已成功举办6届。10日至11日,来自该项...
为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上海图书馆推出多项纪念活动,其中多媒体数字化展览《辛亥革命在上海》9日正式发布。据介绍,由“上海年华”项目组负责编辑的多媒体数字化展览《辛亥革命在上海》共分为五大展示主题:广角大观——媒体视野里的辛亥;光影纵横——镜头记录历史沧桑;梨园英烈——舞台银幕谱写春秋;画中风景&mdas...
新华社西安8月31日专电(记者梁娟)陕西省文物局日前透露,陕西历史博物馆耗时一年的“唐墓壁画珍品馆上展壁画数字图像采集”项目最近通过了验收。精度数字图像的其他应用的探索也逐步展开,游客有望欣赏到基于网路平台浏览的数字化的“唐墓壁画馆”。 据了解,陕西历史博物馆唐墓壁画珍品馆于今年6月20日正式开馆,展出壁画分别揭取自20余座唐代贵族墓葬,有章怀太...
达芬奇手稿 资料图 国际在线艺术收藏报道:为了跟上图书数字化的步伐,英国图书馆眼下正全力打造数字图书平台,不过由于图书馆内藏书数量巨大,完成所有图书的数字化还需要相当长的时间。 英国图书馆共藏书1亿5000万册,且以每年700万册的速度递增,完成图书的扫描和上传是一项旷日持久的工作。图书数字化有很多好处,一方面可以让更多读者通过网络分享图书;另一方面,可以避免图书损毁和丢失,更好的保护图书。 ...
上百名中外专家19日会聚世界文化遗产敦煌莫高窟,就共同关心的文化遗产数字化展开研讨。 敦煌研究院院长樊锦诗介绍说,来自以色列、比利时、日本、英国、美国、新加坡等海内外,从事文化遗产和数字技术研究的100多名专家学者参加此次研讨会。 文化遗产是人类共同财富。近年来,世界各国对文化遗产越来越重视,为了更好地保护、研究和利用好文化遗产,很多国家将快速发展的数字技术引入这一领域。 作为闻名中外的世界...
本报讯 (记者范昕) 大英图书馆正大踏步地走在数字化的道路上。在刚刚与Google达成的协议中,25万册最早可以追溯到18世纪的图书资料在数年内将全面数字化。根据这一协议,读者可以通过Google图书网站免费搜索和复制版权过期的作品。该项目预计需要几年时间才能完成,费用由Google承担。 6月20日,大英图书馆在伦敦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了将部分版权已过期书籍数字化的计划。Google计划将大英...
中国是世界上唯一有持续不间断文献记载的文明古国,因而古籍存佚数量也是最多最大,号称“浩如烟海”、“汗牛充栋”,实不为过。从古迄今,先哲存留下来的文献整理与研究便是后人绵延不绝的一项基本工作,也是海外汉学得以昌盛不衰的基础课题。历史经验证明,昌明盛世的一个显著标志,便是对古代文献编纂、整理的总量递进以及大型古籍集成性成果的界标式出版(问世)。随着时代的进步,古籍整理出版借助网络数字技术的平台得以更迅...
2011年5月25日,四川省文物管理局组织召开了地震遗址遗迹数字化工程招标代理机构比选会,按照有关程序和规定,通过网上随机抽取,选定了地震遗址遗迹数字化工程招标代理机构。省文化厅监察室主任贺立春、正处级纪检监察员曹万琪、计财处副处长潘沛,省文物管理局副局长赵川荣、博物馆处处长李蓓、纪检员苏欣参会并全程监督比选。根据省发改委5月11日《关于地震遗址遗迹数字化工程及地震文物征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批复...
本报讯 文化部日前表示,将加强海外古籍普查,继续积极开展国际合作,调查中华古籍在世界各地的存藏状况,促进海外中华古籍以数字化形式回归。 历史上中华古籍流失海外主要集中在近现代。据统计,1856至1932年间,俄、英、德、法、日、瑞典、美国等国曾考察我国西北地区66次,每次考察都掠走了大量中国文物,其中就包括举世瞩目的敦煌文献。而安阳的甲骨文从出土之日起就处在不断流失之中。安阳小屯出土的近20万片...
“考古工地的数字化管理及重要遗迹数字信息采集系统研究项目” 及编制“大遗址考古工作要求”研讨会在长沙召开2011年3月21日至24日,“考古工地的数字化管理及重要遗迹数字信息采集系统研究项目”第一次研讨会及编制“大遗址考古工作要求”研讨会在湖南省长沙市召开。会议由国家文物局主办,湖南省文物局、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承办。来自国家文物局和吉林、洛阳等省市文物局领导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部分...
记者2月22日从四川省档案馆了解到,四川省档案馆馆藏清代乾隆、嘉庆、道光年间的巴县档案3.5万卷日前完成了数字化转换。今后,这些档案可以直接从电脑上进行全文检索,不再使用缩微胶片。四川省档案馆从1987年开始,利用缩微技术对清代巴县档案进行复制抢救,到2006年底,清代巴县档案全部拍摄完毕,共制作缩微母片1000余盘。为方便群众和研究人员快捷方便地利用这部分档案,2009年,四川省档案馆开始对这些...
作为对未来博物馆信息共享勾画的蓝图,“无墙的博物馆”自上世纪60年代被提出以来,今天终于在世界多国艺术收藏机构成功应验。随着网络平台影响力不断扩大,欧美众多博物馆、美术馆纷纷与知名网络平台合作,借其资源共享的特性在全球范围内传播和推广艺术知识。曾经面临版权困扰的文化数字化工程,似乎正迈入新的繁荣发展期。“维基百科人”入驻凡尔赛宫日前,法国凡尔赛宫、国...
在信息时代的今天,信息技术得到了空前的发展,3D对这个时代的消费者并不再陌生, 3D MMORPG游戏魔兽世界、3D电影阿凡达异常火爆,我们已经从日常生活中感受到新科技的魅力。让笔者兴奋的是,3D技术现在已经运用到文化领域的博物馆展示,网民可以通过互联网享受3D沉浸式的参观展览的方式参观虚拟博物馆。 早在1995年,在网络3D数字虚拟技术虽然还没普及到各个领域的时候,卢浮宫向大众开放了官方网站,...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