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长城是世界文化遗产,是历史文物,又是抗战文物。它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也是中国人民抗战的历史见证。日前,记者从北京市文物局获悉,京津冀协同发展将破解长城修缮过程中遇到的“边界”难题。十三五期间在文物保护方面,京津冀三地将从长城抗战遗址联合保护入手,签订京津冀长城保护管理框架协议,推进共同进行三地交界的长城等文物保护与利用区域发展规划,共同上报国家文物局,统一管理、开放。 三地将实现规划、保护、开放统...
西周早期伯矩鬲及其盖颈内铭文(首都博物馆藏) 清乾隆时期粉彩无量寿佛(避暑山庄博物馆藏) 金代铜坐龙(首都博物馆藏) 战国时期错金银铜牛屏风插座(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藏) 辽代玻璃瓶(天津博物馆藏) 因反响热烈,正在首都博物馆举办的“地域一体·文化一脉——京津冀历史文化展”延长至10月7日。该展览首次汇聚了京津冀地区的文物精品,是三地文博界首次协同合作、倾力打造的一场文化盛宴...
随着京津冀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三地协同发展迎来新的历史机遇。文化产业作为京津冀地区共同扶持和发展的战略性产业,在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等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截至目前,从《京津冀三地文化领域协同发展战略框架协议》的签署,到《京津冀文创园区协同发展备忘录》的发布,关于京津冀地区如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文化协同发展,我们没看到清晰明确的战略指导,迫切需要着重考虑。 京津冀地缘相接,文...
京津冀地区文化起源很早,拥有丰富而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深入挖掘以燕赵文化为特色的京津冀文化一体化发展的资源和特色,并结合新的历史机遇和条件,以统一的文化意志为导向,构筑新的京津冀文化有机体,是京津冀文化协同发展的奠基性工作。如今,京津冀一体化已在国家决策的层面上稳步推进,被割裂的文化空间正在被重新榫合。从历史入手,从未来着眼,创造性地形塑京津冀面向世界的新的有机体,当是目前促进京津冀文化认同的关键...
要从文化上真正实现京津冀共同体的认同,首先需要在摸清现状的前提下,对三地文化基因及文化价值认同的相同或相似点进行连接,对三者各自的优势进行对接,以实现共同体发展效益的最大化。 从生态文化上看,京津冀三地都处于华北平原,彼此交通便利,实际上形成了一个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地理生态圈,也就是华北平原文化圈,这是京津冀三地文化认同的物质基础。共同的生态环境,导致京津冀三地的人民群众逐渐形成相同相近...
自4月30日,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京津冀协同发展”作为一项重要的国家战略被提出以来,各方面都积极大力推进并日见成效。日前,交通运输部联合国家发改委编制完成了《京津冀协同发展交通一体化规划》,环保部也正在积极推动构筑京津冀生态环境共同体。从老百姓的切身感受来看,地铁延至河北天津有了具体的时间表和线路图,京津冀长途漫游费的取消或指日可待。 可以说,在从中央到京津冀...
自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之后,围绕三地疏解城市功能、疏通区域交通、优化产业布局及生态环境建设等议题备受关注。文化产业作为京津冀地区共同大力扶持和发展的战略产业,由于其高附加值、高融合性和资源低消耗的产业属性,故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和促进区域产业升级转型、产业延伸转移及项目合作对接等方面能够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 京津冀地缘相接、文化一脉,历史渊源深厚,是中国文化资源丰富、文化底蕴...
去年四月,汇集了三地的四家河北梆子院团集体亮相,演出了七台优秀剧目及一场名家名段演唱会,由此揭开了京津冀文化协同发展的序幕。经过一年多的时间,社会反响热烈,合作不断深化。三地联动丰富了演出、图书等文化资源,低票价政策的推行保障了市民的鉴赏权,京津冀文化协同发展与老百姓的文化生活息息相关,直接让老百姓受益。 【完成时】 在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的过程中,三地相关部门展开紧密协...
近日,京津冀纺织类非遗传承创新研讨会在天津召开。本次会议由天津工业大学和天津市非遗保护中心联合发起,部分相关高校、协会与传承人的代表出席了会议。 京津冀地区纺织类非遗资源十分丰富,仅省市级以上的项目就有30项之多;品类也比较多元,有服装、床品、缂丝、鞋帽等。这些项目现散布于城市与乡村,有的已进入产业化开发轨道,有的仅由家庭作坊来支撑。与会代表一致认为,当下这些非遗项目保护程度不一而足,绝大多数项...
7月10日,由天津工业大学和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联合发起的京津冀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创新研讨会在天津工业大学召开。 本次会议旨在加强京津冀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交流与合作,进一步整合三地的优势文化资源,推动三地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协同创新向高水平、深层次、宽领域的目标发展。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京津冀的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程度差异较大,发展空间也各不相同,应在...
京津冀协同发展中文化协同的脚步,近年来在明显加快。 2011年9月,一场名为“让文化引领未来”的京津冀区域协作主题论坛,让更多的人认识到文化协同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总体战略中的重要性; 2014年8月,《京津冀三地文化领域协同发展战略框架协议》签署,强调三地共同在公共文化服务、文化演艺、非遗保护、文化金融等领域加强沟通与对接; 2015年3月,《京津冀演艺领域深化合作协议...
7月10日,京津冀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创新研讨会在天津工业大学召开。 本次会议旨在加强京津冀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交流与合作,进一步整合三地的优势文化资源,推动三地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协同创新向高水平、深层次、宽领域的目标发展。 会上,大家一致认为京津冀区域的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又同宗同源,已经形成了国家、省市、区县等多级保护层级,生产性保护、整体性保护等多...
为贯彻习总书记在北京文艺座谈会讲话精神,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经多方支持、精心策划,“百名书画家百米长卷京津冀巡展”2015年7月1日在河北美术馆隆重开幕。 本次展览由天津市政协之友书画院、天津市海天书画院主办。河北省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柴志华,河北省文联秘书长张海英,河北省曲艺家协会主席兼秘书长陈小平,河北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刘月卯,河北画院院长张国君,天津市海天书画院院长曲学真等出席了开...
认真贯彻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国家战略,京津冀三地文化厅局立足自身工作职责,紧密协作,从区域整体发展大局出发,注重规划在先,坚持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原则,以统筹文化资源为重点,以构建长效机制为抓手,着力推动京津冀三地文化交流与合作。日前,文化部雒树刚同志就京津冀三地文化厅局报送的《关于推进京津冀文化协同发展有关问题的请示》,批示“推进京津冀文化协同发展是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重大举措,对于统筹三地...
长信宫灯 6月23日——8月23日,“地域一体·文化一脉——京津冀历史文化展”在首都博物馆举行,232件京津冀三地精品文物亮相,展现了京津冀地区深厚的历史渊源。此次展出的京津冀三地文物中,不乏国宝级的珍品。如代表燕国青铜制造最高水平的伯矩鬲,中国第一个考古发现的环保灯——长信宫灯,汉代规格最高的丧葬殓服——金缕玉衣,国内出土最早的大葆台汉墓出土的铜坐龙,代表元代瓷器制作最高水平的元青花标准...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