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青铜爵,最早出现的青铜礼器。是中国古人的饮酒用具,相当于后世人们喝酒使用的酒杯。殷商时期的甲骨文与金文里均出现爵的象形文字,和爵的实物十分相似。 爵,人类的第一只酒杯。“加官晋爵”、“侯爵”、“爵位”…… 成功和发达的标志一直与爵相依相傍,难舍难离。青铜爵盛满了华夏文明、沧桑辉煌,也盛载着至尊至贵、如意吉祥,置酒其间,史前的气息,又立刻会迎面扑来,飘香云空。而把爵问天,极目宇宙,一切的...
南宋双耳四足青铜方鼎 说起苍南,也许您最先想到,也许是金乡的那座几度被毁几度重修的文昌阁,也许是蒲城那座至今保存较完整的明代抗倭城堡,也许是桥墩的保留着依山而筑的300余间清初样式古建筑的碗窑古村…… 但是,本期《温州宝藏》栏目,我们要为您讲述的却是这些故事以外的另一个故事,故事的主角是一尊南宋双立耳青铜方鼎。 虽说是鼎,但它体型却格外地“迷你”。那么,当时的工匠为何将它做成这般...
青铜器中的鼎,为古代炊器。鼎,最早为陶制品,距今约有五、六千年历史。陶鼎是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非常普通的多用途炊具。 青铜鼎是从广泛使用的陶鼎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的形制又因时代的演变而演变。大体说商代早期多为圆腹尖足。商代后期尖足鼎逐渐减少,圆腹柱足鼎居多,鬲鼎逐渐多了起来。鬲鼎也称为分档鼎,是鬲和鼎的结合体,上部为鼎,下腹为鬲。 从商代开始鼎上铸有各式各样的神秘纹样,如饕餮纹、夔纹、蝉...
盘承水器。用于盥洗,商周时代宴飨用之,宴前饭后要行沃盥之礼,《礼记·内则》曾记载“进盥,少者奉槃,长者奉水,请沃盥,盥卒授巾”。沃盥之时盘匜 或盉),相需为用,即用匜 或盉)浇水在手上,以盘承接弃水。西周中期前段流行盉盘相配,西周晚期至春秋战国则多流行匜盘相配。 上海博物馆古代青铜馆展厅里陈列着一件春秋早期 公元前770年 7世纪上半叶 子仲姜盘。此盘口径45厘米,高18厘米,重12.4千克...
青铜盉最早出现在商朝早期,盛行于商晚期到西周。有自名之盉出现于西周,西周中期的别名又叫作,也有铭文以盘盉并称成为组合,则盉便担负了的角色。极有可能,盉本身便是盛玄酒 水 以调和酒味浓淡使用的,未必是将酒与清水放置于盉内调和以后再注入爵里。因为从盘盉的组合来分析,盉主要是盛放水的,它和酒器组合,用水以调和美酒;它和盘相组合,则起到盥沐作用。 螭首盉出土于浙江省绍兴狮子山越国贵族墓,现珍藏于...
独具特色的草原文化——鄂尔多斯式青铜器,起源于鄂尔多斯(今伊克昭盟)及临近的地区。它是我国北方草原文化的代表性器物,有着种类繁多的装饰品和日常生活的实用品。尤以优美造型的动物纹为装饰的铜器驰名世界。如带扣和动物纹饰牌,在鄂尔多斯至西伯利亚广大地区常有出土。解放前,在欧美曾以收集这类艺术品为荣,因此使这类珍贵青铜器大量流散到国外,被各国博物馆或私人所收藏。 根据考古发现,这类铜器在商代早期就有...
编 号: 37347 摄影作者: 文件名:F21c0202.jpg 文件大小:14K 高 X 宽:283 X 174 说明:青铜卣,为我国古代时期人们使用的盛酒器。今所称之卣,其定名始自宋人,沿用至今。郑玄注《周礼》以为是“中尊”,即不大不小者,但从实物来看,卣有大有小。究竟何为卣,看法不一,往往是随从习惯。 卣与古代铜器中的壶是很相似的,但壶没有提梁,而卣大部...
商周之际,有一种约定俗成,被称为“觥”的盛酒器,一般作椭圆或长方形体,或仿动物形体。这种铜器有兽头形盖,器型似,前部有宽口流,后部常有鋬,器底置圈足、三足或多足,以圈足为多见。我国过去流散在海外的一大批商周青铜器中,包括有多件铜觥。 觥,在古代众多的酒器中,是一种造型特殊的盛酒器。古籍《释文》引《韩诗》云容五斗;《礼图》云容七斗,也有的说可容五升。就是说它的盛酒容量较大。觥又称作角黄。《说文...
尊是古代酒器,形制多为圆形,也有少数方形。高体大型或中型似觚,中部较粗,颇像日常生活中用的痰盂。铜器铭文中常把“尊、彝”二字相联作为礼器通称。尊的形体可分有肩大口尊、觚形尊、鸟兽尊等。有肩大的口尊的器型,初始当与陶质或原始青瓷的大口尊有关联。 商代晚期的四羊方尊,其造型别致,是当时的代表之作。从它的造型看,形体高大,整器高为58.3厘米。口部方形,呈扩张形喇叭状,每个边长为52.4厘米,边长...
今年国庆节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鉴宝特别节目中,李国辉先生带到现场的那块重58克的鹿纹金牌,经专家鉴定为南北朝时期契丹族和鲜卑族人的一种陪伴死者的随葬品,用纯金打造,采用镂空技术,刻画出契丹人最崇信具有灵气的鹿图案,这块金光闪烁的金质鹿牌,充分展现出契丹人北方文化的特色和精湛的艺术魅力。 笔者也藏有一块同样纹饰的鹿纹牌,但它却是用青铜铸成的,是前些年和一位内蒙朋友用古钱交换而来的,它长13厘米,...
图中的青铜小刀,谓之书刀。长30厘米,宽1.5厘米,厚0.5厘米,形状有些像今之餐刀,而比今之餐刀长而窄,刀柄端有一如云纹的环。刀有鞘,黑漆制,鞘长10厘米,宽2.3厘米,厚0.8厘米,两端与中间分别由宽窄四条银条箍住,制作十分精致,这种式样的书刀在战国至秦汉时期非常流行,有青铜制也有铁制,与“辞源”上解释的书刀形制相仿佛。至今在市肆中稍加留意便可见到,只是少有此图中的书刀精美细致罢了。书刀在我国...
“鄂尔多斯青铜器”,主要指发现于鄂尔多斯高原及其邻近地区,时代相当于商代中晚期至西汉时期 约公元前12—2世纪 考古遗存中的青铜或金银制品,因以鄂尔多斯地区分布最集中、发现数量最多、最具特征而得名。它是中国北方早期游牧民族文化的代表性器物之一,其文化内涵丰富、特征鲜明、延续时间长、分布地域广,与之类似的遗存,在整个中国北方长城沿线地带均有发现。由于“鄂尔多斯青铜器”与欧亚草原民族文化有着十分密切的...
一尊古青铜甪端(拼音:lùduān),在福建连城县四堡乡雾阁村的一房邹姓家族中成了世代相传的镇堂之宝,实属罕见。 据查有关史料载,“甪端”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一种神异之兽。《宋书·符瑞志下》:“甪端日行万八千里,又晓四夷之语,圣主在位,明达方外幽远,则奉书而至。耶律楚材谓为旌星之精,灵异如鬼神”。故宫太和殿两边就放着一对,用甪端护卫在侧,显示皇帝为有道明君,身在宝座而晓天下事,做到八方归顺,四...
人类期盼和平,却免不了战争。在人类历史上战争与和平相伴而生,《左传》曰:“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简单的一句话道尽了封建诸侯间战争之重要与不可避免。所有战争都离不开兵器,兵器对于统治者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即使今天人们一方面恐惧战争尽可能避免战争,一方面却不断地制造兵器捍卫自己的国家。 现介绍几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商周至战国时期的青铜兵器,这些兵器充分体现了青铜时代先人的智慧结晶。一、曲柄铃手短...
数年前,我听说一位藏友处有一具30厘米长、带8个铭文的青铜大戈欲转让,便兴冲冲赶去。这位藏友告诉我,此戈出于山东南部,他多年前得到它时,戈身上颇多铁锈(估计在地下受到铁锈污染)。除了尺寸长大,当时看不出太多特异之处,因此他得以较低代价得到。不料在家里把玩、去锈时,无意中发现胡上有铭文痕迹,不禁大喜过望。于是他又花了许多功夫,最终在胡上清出8个铭文,经高手识读,左排为“谈公之戈”4字,其中“谈”字言...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