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随着扬州城遗址考古工作的深入,一批批各个朝代的城砖陆续重见天日,扬州城遗址厚重而深邃的历史底蕴在这些形态各异的城砖中得以体现,记者昨从考古部门获悉,扬州已发现了品种不计其数的城砖,内容之丰富令人瞠目,有业内人士表示,扬州拥有如此丰富的城砖资源,完全可以开设一座城砖博物馆。 铭文内容包含人名、州名及时代特征 据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扬州唐城考古队队长汪勃介绍,十余年的考古研究中,扬州发现了品种不计...
【核心提示】 莆田林氏族人在莆田西天尾南少林寺附近,发现唐代初期妈祖先祖的合葬墓。经市文物专家吴天鹤考察,认为是莆田迄今发现的林姓最早的古墓葬,不仅是研究莆田姓氏中原南迁的有力证据,而且也是研究妈祖渊源世系的重要载体之一。目前,莆田林氏族人正着手修墓,并将为古墓申报文物保护单位。 族人苦寻得古墓 莆田市姓氏研究会秘书长林春德说,莆田林氏在海内外都具有广泛的影响,妈祖是莆田望族九牧林氏的后裔。...
图片资料 近年来随着收藏热的不断升温,唐三彩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由于唐三彩来源的逐渐枯竭和市场价值的攀升,于是出现了许多赝品。至于唐三彩赝品何时开始出现,一般认为是民国时期。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洛阳市文物交流中心曾经征集到一些民国仿制的唐三彩,除了胎体与唐代三彩略有区别外,从造型到釉色很难与唐代三彩区分开来。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洛阳唐三彩仿制品的制作主要集中在市区北面邙山上的孟津县朝阳到...
图片资料 洛阳唐三彩的制作过程,首先是对胎料进行选择和加工。洛阳出土的唐三彩大多采用比较纯净的高岭土加工而成,这种矿藏洛阳周围便有出产。这种土质较为细腻,可塑性强,成型后不易开裂、变形,是制作各种陶器上等的材料。选用的矿土需要经过挑选、舂捣、研磨、淘洗、沉淀、揉搓、捏练、陈腐等系列工序加工成备用的陶泥,然后才能使用。从出土的器物胎体来看,唐代的工匠们对胎料的选择不是很精,胎质中含有石英颗粒等矿...
唐三彩加蓝人面镇墓兽 台湾历史博物馆典藏系统的唐三彩,家乡多在河南,在战火中到达台湾。它们釉色成熟华丽,是盛唐时期的卓越代表,获得了世界学术界的肯定,也深受观众喜爱。 “汉代生产及乐舞俑”、“六朝及北朝乐舞俑”、“唐三彩天王及文武官俑”、“明代士人俑与仪仗俑”等典藏陶俑及数多类繁的远古陶器,素有&...
日前,2012天士力帕米尔高原科学探险考察队从塔吉克斯坦西部城市彭吉肯特出发,经过13个小时的艰难行路,于傍晚抵达塔吉克斯坦首都杜尚别。科考队途中对古丝绸之路昔日重镇——彭吉肯特古城遗址进行考察。 彭吉肯特古城遗址距市区大约7公里,位于彭吉肯特市西北侧,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镇。塔吉克斯坦科学院学者奥尼坦莫夫告诉记者,塔吉克斯坦历史悠久,两千多年前的“古丝绸之路...
周口新网消息:近日,市文物勘探队在配合淮阳县一建设工程进行文物勘探中,发现古代墓葬6座。考古人员经发掘清理,出土文物30余件。其中编号为M4、M5的两座唐代砖石结构的夫妻合葬墓,很具特点。 M4是一个砖石结构的夫妻合葬墓,南北长3.20米,东西宽3.10米,开口距地表深1.03米,墓室深为0.96米,清理中发现历史上被盗掘,人骨零乱;葬具为柏木棺,东西并列置放两具,已朽。西棺的棺盖,由一块梯形...
唐青花多为外销瓷,而且是当时的一般商品,难以保存至今。唐青花瓷的研究是建立在出土和出水的器物资料之上的。 1975年,扬州唐城遗址出土了一块唐青花枕片,长8.5厘米,宽7.6厘米,厚0.6厘米,釉层为0.01厘米。青花呈蓝色,有小黑点散于青花图案之上,纹饰为散叶纹与菱形纹。胎色灰白,有细小开片。 1983年秋冬之际,在扬州唐代罗城范围内又陆续发现了一批具有唐代造型特征的青花盘、...
第三节 制瓷工艺的发展 一、窑炉的改进 这一时期,制瓷业在窑炉上普遍有所改善。北方均为馒头窑型,一般为直焰馒头窑或者是在窑底上设置台柱,还出现了原始倒焰窑。这几种窑型都由火膛、窑室、排烟孔、烟囱四部分组成,火焰流向呈现半倒焰式,依靠排烟孔调节燃气的流量。而最大的改进是由原来的冷底窑改为热底窑,使窑内温差大大减小、温度分布更加均匀。南方则以龙窑为主,为节省燃料、增加产量,充分利用...
第二节 其他釉色瓷的发展 一、寿州黄瓷 1960年,人们在安徽淮南市发现窑址,那足一处长达两公里长的大窑场,瓷器的基本特征是:胎体厚重、坚硬粗糙,胎色为白中泛黄或黄红色;为了掩饰胎质粗劣,往往在胎上施白色化妆土;器物底足多做成平足,或底心微凹形状;釉的玻璃质感较强、流动性大;为防止流釉粘连,多是器内施满釉,器外施半釉;釉色以黄为主,有蜡黄、鳝黄、黄绿等色,釉色浓淡不一、釉面细润...
唐代被公认是封建社会的鼎盛时代,定都长安,陪都洛阳。这两个地方都出土了大量的唐三彩,其在艺术和技术上均非常高超,引起了世界的注目。 唐代瓷器的发展有三个社会因素:一是由于唐代对外贸易发达,货币流通量大增,造成铜料不足,使政府禁止百姓用铜铸造生活用品,铜器也被禁用,因此陶瓷逐渐代替了铜器;二是唐代中叶以后,饮茶之风盛行,促进了瓷器生产的发展;三是由于官方对手工业发展的重视,官府专门设置了“...
《长物志》中还记录有明朝皇帝的御用茶盏。可以说是我国古代茶盏工艺最完美的代表作。《长物志》说:“明宣宗(朱瞻基)喜用“尖足茶盏,料精式雅,质厚难冷,洁白如玉,可试茶色,盏中第一。”三足茶盏世属罕见。明宣宗的茶盏形状实在怪异,可见明代陶艺人思维活跃,有所创新。另外,明朝的第十一代皇帝明世宗(朱厚熜)则喜用坛形茶盏,时称“坛盏”。明世宗的坛盏上特别刻有“金籙大醮坛用”的字样。“醮坛”是古代道士设坛祈祷...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