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唐代,饮酒饮茶之风日益盛行,无论是王公贵胄还是文人,皆以此为乐。酒和茶对他们而言,已经不仅仅是简单的饮品,更是文人精神内蕴与复杂的内心世界的一种宣泄。这时,一种深受外来文化影响、造型独特、以情趣取胜的饮用器皿——吸杯出现了。吸杯究竟是专门用来饮酒还是饮茶,是嘴吸还是鼻吸,古代文献上没有明确说明,而从已知的文献来看,“吸杯”的相关记载是在中晚唐时期开始出现的。 吸杯的最大特点是自带固定吸管,吸...
唐三彩是一种以黄、褐、绿为基本釉色的陶器,造型生动逼真、色泽艳丽和富有生活气息,因盛行于唐朝,被后人习惯称为“唐三彩”。虽距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但唐代作为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经济繁荣,文化艺术群芳争艳,唐三彩也成为了中国制陶史的顶峰。以下介绍三种鉴别唐三彩真伪的方法。 1. 胎土新断面遇空气即变颜色。由于时间久远,真品三彩的部分胎土新断面遇空气后,颜色会由白渐变到黑,这一过程一般需10...
素三彩,为瓷器釉彩名,指在未上釉的素胎上,施以绿、黄、茄紫三色而烧成。最开始出现在明正德年间。另外,陶瓷界还有一种关于“素三彩瓷”的定义:素三彩瓷是瓷器釉上彩品种之一,是以黄、绿、紫三色为主,当往往并不限于此三色,但不用红色,是在高温烧成的素瓷胎上用彩釉填在已刻划好的纹样内,经低温烧制而成的。 “素三彩”的“素”并不仅仅限于表面的含义,一种指该器使用“素胎”烧制。即陶瓷生坯未上釉前预烧的胎...
随葬品,就是冥器,也称明器。宋代以前,一般用竹、木或陶土制成,之后纸明器逐渐流行,明代还有用铅、锡制作的。 当然,王公贵族的大墓里,随葬品远远不止上面那些不易保存的东西,玉器、瓷器、宝石……许多流传至今的精美古董,都出自这些大墓,甚至帝陵。那么,是不是随葬的东西越多越豪华,就越能显示墓主人的身份呢?考古工作者说,其实不能划等号,这与随葬品的朝代变迁及古人思想变化有很大关系。 西汉时...
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是中华民族统一的标志。龙的雏形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已萌芽。古人对龙的形象有种种解释:有鳞的叫蛟龙,有角的叫虬龙,无角的叫螭龙,有翅膀的叫应龙。在中国商周战国青铜器上可以看到这些不同种类的龙。 春秋时代,龙逐渐被视为君象,如《易经》中就有“见龙在田,利见大人,君德也”之类的句子。上古时期的统治者黄帝、炎帝、尧、舜、禹等人在春秋后形成的文献中都被说成是与龙有关。 唐朝是...
唐三彩在中国陶瓷中是一朵艺术奇葩,它以斑斓艳丽的釉色和奇异多变的造型受到人们深深喜爱。但在民国时由于人们对唐三彩并不看重,如郭葆昌认为:“唐代陶器,有笔拓三色釉,乃古代涂朱法之演进也,后人误称唐三彩。”这样的观点显然是对唐三彩的误解。郭氏所谓的“涂朱”即彩绘陶器,在唐代彩绘陶器与唐三彩都大量出现,各有特点,都十分精美。由于民国时国人对唐三彩不太感兴趣,以至有不少唐三彩精品流失海外。新中国成立后考古...
辽宁省博物馆馆藏百余件精品陶瓷器15日起在韩国国立大邱博物馆的“大彩契丹——中国辽三彩文物特展”上展出,其中近半数文物为首次展出。 辽宁省博物馆业务办公室主任刘韫介绍,本次展览是辽博首次策划推出以辽瓷中的三彩器为主题的专题展览,也是首次与友好馆韩国国立大邱博物馆以合作展的形式开展文化交流活动。展览系统展现辽三彩的溯源、艺术风格以及在陶瓷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遴选辽博馆藏百余件精品陶瓷器,...
故宫博物院藏有一件康熙素三彩折枝花暗云龙纹碗,为康熙朝典型器形。如今市场的赝品颇似真品,须仔细辨别方能鉴出真伪。 首先,从器形上,赝品外表乍看与真品极为相似,撇口,深腹,留足,但上手后即可发现赝品较大且重于真品。虽是毫厘之差,却失去真品端庄、秀丽之感,反觉笨拙、呆板。 其次,真品釉面紧附于胎体上,坚致莹润,而赝品胎釉结合松弛,釉面泛黄且含有杂质,这是由于时代和工艺的不同,在...
泰州博物馆藏有一件从明代墓葬中出土的素三彩堆塑雁纹瓷罐,这件三彩罐高15.1厘米,口径7.l厘米,底径9.2厘米,唇口微外翻,短直颈,鼓腹,下腹渐收,近底处稍外撇,平底,细白胎,腹部有一圈胎接痕,最大半径偏于上部,显得圆润丰满。罐内部施白釉,外部满刷草绿色釉,罐身堆塑黄、紫、白三色釉装饰的芦雁、云彩、莲花等图案。从造型、胎接工艺及纹饰分析,应为明代中晚期景德镇的产品。 1983年11月...
素三彩,瓷器釉彩名,在未上釉的素胎上,施以绿、黄、茄紫三色而烧成。始于明正德年间,清康熙时继续烧制。素三彩在陶瓷发展历史上并没有像青花瓷那样风行,如今也并非艺术品拍卖市场上的常见品,但是其特有的工艺特色,却深受一些藏家推崇。 素三彩之“素” 陶瓷界将“素三彩瓷”定义为瓷器釉上彩品种之一,是以黄、绿、紫三色为主的瓷器。其实并不限于此三色,但不用红色。素三彩中的“素”有两种含意...
在中国“三彩”家族中,尤以“唐三彩”釉陶艺术最有代表性,它以其富丽堂皇的色彩和生动的造型艺术为世人赞叹。但中国最早的“三彩”釉陶雏形诞生于汉代,它是在制作低温铅釉陶器技术广泛运用并不断成熟基础上,从单色釉品种演化创新出来的。 在汉代,我们的祖先就已掌握了铅釉陶的烧制技术,制作这种低温釉陶,是用陶土作胎体,用含铜﹑铁等元素矿物质作釉的着色剂,经过700℃的温度烧制而成。由于釉里加入的元素...
1503年大明弘治十六年陶塑素三彩人物群雕组像。由一件群雕像和五件单体人物雕瓷像组成雕塑群,采用名贵的素三彩雕瓷再现了二千五百多年前佛陀涅盘时的场景,十分稀有珍贵。现今被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收藏。 佛陀涅盘时,十大弟子中舍利弗尊者和目犍连尊者已经去世,佛陀身边实有八大弟子(大迦叶尊者尚在赶来途中)。吉祥卧中的佛陀,身金黄色,面容圆润饱满,神态宁静安详。八大弟子或坐或跪或立,神态虔诚悲戚...
唐代三彩钟形杯 钟,中国古代的一种金属撞击器,通常作为军事或宗教场所的附设器具,用于报时或召集人群、发布消息等。钟大都刻有铭文,以祈求上天保佑。 在中国,自黄帝时起,便有钟的存在。那时的钟是祭祀、宴飨的乐器,比如“编钟”。佛教传入后,钟又成了寺院法器的一部分,梵语称为“犍稚”。《大智度论》卷二说:“大迦叶往须弥山顶,挝铜犍稚。”按《大比丘三千威仪》卷下的说法:五事须打犍稚,此五事即:“一者常会...
唐三彩是一种多色彩的低温釉陶器,它是以细腻的白色黏土作胎料,用含铅、铝的氧化物作熔剂,用含铜、铁、钴等元素的矿物质作着色剂,其釉色呈黄、绿、蓝、白、紫、褐等多种色彩,但许多器物多以黄、绿、白为主,甚至有的器物只具有上述色彩中的一种或两种,人们统称为“唐三彩”。唐三彩,自古以来就驰名中外,在世界上享有极高的盛誉,几乎成为中国文化的符号,在世界各大博物馆中都可以看到唐三彩精美展品。唐三彩,是中国陶瓷史...
北宋(公元961年——1127年) 1966年河南省密县法海寺塔基出土 高98.5厘米 基边长30.5厘米 塔形为方形密檐式,由基座、塔身、塔刹三部分组成。基座为叠涩须弥座,其上饰间柱、角柱、宝塔、伏鹿、仰莲、宝莲、麒麟、天王、力士等图案。一层四壁开门,门内有四尊坐佛。二层檐下置一 “咸平二年四月二十八日记施主仇训”匾牌。通体施红、绿、白三彩釉,光彩夺目。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