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慈溪潮塘江畔的一个工地“冲”出了一艘古船。本报的报道刊出后,这几天,慈溪大街小巷,都在谈论这艘船。在当地论坛、微博上,关于这艘船的传言愈演愈烈,有的说发现了金条,还有的说,这是明代宋代的官船。 为了挖掘古沉船的秘密,宁波文保所专家最近正式进驻慈溪开始了考古工作。 有没有最新发现?昨天,记者来到了考古现场。 考古现场 每天两三百人来参观 一条警戒线外,几十个市...
在西班牙最终赢得了与美国奥德赛海洋勘探公司(Odyssey)旷日持久的海下宝藏归属纠纷案件后,来自该国十九世纪沉船的数千枚金银钱币于上周四(5月29日)在西班牙一博物馆中进行了公开展出。2012年,西班牙战舰梅赛德斯圣母号(NuestraSenoradelasMercedes)沉船的珍贵货物宝藏抵达西班牙,结束了与美国奥德赛这场持续了5年的归属纠纷。西班牙水下考古博物馆(MuseumofSubaq...
昨日,来自海南省博物馆的“华光礁1号沉船出水文物”在浙江博物馆武林馆区展出,瓷器、铜钱、石器、青铜器等多种文物都来自一艘沉没于西沙华光礁的南宋沉船。 八百年前,一艘满载着中国货物的商船从福建出发,驶向东南亚地区,意外沉没在西沙群岛的华光礁,直到1996年,中国渔民打渔时才首次发现它。经过两次水下考古发掘,共打捞出水文物近万件。可以想见当时南海水域商贸的繁荣景象。 这是我国南海整体打...
6年多前,在宁波象山县石浦港东南约26海里的北渔山岛海域,考古人员发现了一艘沉睡了200多年的清代木质商贸运输船,它被命名为“小白礁Ⅰ号”。 2012年,“小白礁Ⅰ号”水下文物开始打捞,央视进行了直播。在直播镜头中,出水的606件文物,从青花瓷到紫砂壶,堪称件件精品。 昨天,经过数年的筹备,“小白礁Ⅰ号”船体发掘与现场保护项目正式启动。再有两月,大家就能一睹这艘清代沉船的真面目了。 “在此之...
据中国之声《全国新闻联播》报道,浙江象山“小白礁号”清代沉船新一轮发掘工作今天起在宁波展开,预计7月下旬船体将被打捞出水。 上午10点,“满洋2004”号工程船从北仑满洋船厂码头出发,标志着开始“小白礁号”沉船船体发掘工作。这艘沉船是一艘木质商贸运输船,大约于清代道光年间沉没在浙江宁波象山县石浦港东南约26海里的北渔山岛海域水下约24米的海底。2008年被发现,2012年基本完成船载文物发掘。宁...
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技术人员正在对古沉船进行最后的检查。记者 李德领 摄 7日,记者了解到,备受关注的菏泽元代古沉船修复工作已基本修复完毕,将于4月16日免费对市民开放,为前来菏泽观赏牡丹的游客再增一道文化大餐。 7日,记者在市博物馆看到,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技术人员正在对古沉船进行最后的检查。据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技术资料室副主任吴双成介绍,从2012年3月来,菏泽从事古沉船修复工作,目前已基本修复完毕...
日前,“南海I号”考古发掘工作进展顺利,已基本完成T0101、T0102表土(扰乱层)清理,并全面提取记录此层文物标本,如瓷片、铜钱等,为“南海I号”考古发掘的全面开展奠定了基础。 2013年11月,由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广东省博物馆、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联合承担的“南海I号”沉船考古发掘与保护项目正式启动。经过60个工作日的努力,包括平台建设、水电改造、运输...
为防止古沉船受损,考古人员正在为其抹药水。 船舱前部 古船周围和船上清理出来的青膏泥已被打包入箱 去年9月23日,本报曾以《中州渠放水,洛河滩冲出古沉船》为题,报道了偃师207国道洛河桥北附近的洛河滩里发现了一艘木质古船,据考古专家介绍,这是洛阳市洛河沿岸首次发现保存较好沉船。如今,3个多月过去了,古沉船的现场考古工作基本完成,专家们都有哪些新发现?古沉船的年代能否确定?未来...
目前,宋代沉船西沙沉船“华光礁一号”部分文物正在太原巡展,吸引众多市民前往参观。这是“华光礁Ⅰ号沉船特展”继在北京、河南展览后的全国巡展第三站,也是山西博物院首次举办水下考古成果的展览。 据了解,“华光礁一号”是中国考古工作者在西沙群岛远海地区发现的古船。2007年,考古人员对该沉船进行了大规模发掘,出土了上万件珍贵文物。“华光礁一号”是海南省博物馆的特色品牌展览,此次山西展览持续至3月2日,共...
考古,往往会在不经意间,让历史露出峥嵘一角,震撼世人。 2010年菏泽古沉船的发现,就极其偶然:谁也不会想到,在闹市区的地下,竟然会沉睡着一艘600多年前的元代古船;谁也不会想到,这艘沉船上,竟然还藏着数量众多的珍贵文物,其中一件元青花龙纹梅瓶,竟被专家估价1.5亿元……沉船和沉船上的文物,就像一个时光穿梭机,让人瞥到了元代人的生活状态,叙写出一段惊心动魄的历史传奇。 工地施工 惊醒沉睡60...
预计四年完成,发掘期间或将每周向游客开放一天 记者夏杨报道:被誉为“海上敦煌”、“价值堪比兵马俑”的“南海Ⅰ号”宋代古沉船,2007年底被整体打捞出水后进驻“水晶宫”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至今时间已过去近6年。28日,国家文物局副局长童明康郑重宣布,“南海Ⅰ号R...
卡塔赫纳水下考古博物馆提供的一部分物品的图片 据西班牙《国家报》网站9月5日报道,根据西班牙教育、文化和体育部官方声明,国家水下考古博物馆的考古人员在卡塔赫纳港口深处发现了一艘四世纪末至五世纪初罗马时期的船只和另外一艘十八世纪沉没的船只。 博物馆的一份声明指出,这艘罗马船只运载的异国货物中有用来装酒和橄榄油的非洲双耳瓦罐,还有船员们用来保存鱼类的瓦罐和卢西塔尼亚枝形吊灯等物品,有一些上面还印有...
一艘800年前的南海古沉船“华光礁号”近日“驶入”首都博物馆,同时船上的瓷器、青铜器、青白釉等文物展品也悉数亮相。此次展览依托科研人员多年来对我国南海水下考古和海上丝绸之路(南海段)的丰硕研究成果,围绕“华光礁号”进行深入解读,并将视野扩展,深入广大的西沙诸岛,更加全景、多样地呈现这片海域遗留给我们的丰富宝藏。 展览由五个单...
考古工作人员下水作业 从“南海一号”到“南澳一号”,水下考古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越来越多人的关注。今年8月,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天津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国家海洋博物馆管理办公室联合组织实施了2013年度天津沿海水下文化遗产重点调查,工作组已甄别出一些有价值的水下文化遗产线索。 水下考古发现确认3艘沉船 这次水下考古,国家文物局水下文...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