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5月7日,记者到位于合肥市蜀山区井岗镇的源泉徽文化博物馆采访。鲜见的“宝婺星辉”、“崇善堂”等珍稀匾额,依旧栩栩如生的大批古徽州木雕、砖雕等,仿佛让记者穿越明清时代。董事长袁泉指着该馆的规划图介绍道,作为创立于20多年前的以徽文化为主题的博物馆,该馆2003年6月就被省政府批准为全省第一家民办博物馆,2011年3月成为国家文物局试点项目—...
工艺美术师姚惠芬“花随玉指添春色,鸟逐金针长羽毛”,苏州刺绣起源于春秋时期。三国时代,吴王孙权曾命赵夫人手绣《列国图》,在方帛上绣出五岳、河海、城邑、行阵等图案,有“绣万国于一锦”之说。在他乡已经消退的女红,是这里最温婉的江南情结。绷布、绷架、苏针、花线,它们永远凝聚了如水的江南女子的灵巧和柔美。 在苏州镇湖,时报大学生记者见到了一幅幅足以以假乱真...
我叫苗留谦,今年60岁,城关乡苗庄村人,是一名业余文物保护员。 大家可能不太熟悉苗庄村,但说起韩王陵,很多人一定知道。韩王陵墓群分布在新郑市郑韩故城周边,有大小墓冢28座,其中我们村就有2座。 上世纪90年代初,老父亲退休回到老家,但他并没有闲下来。只要没事,他就会到田间地头转悠转悠,看看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是否安全。那时候市里还没有成立业余文物保护员队伍,作为一名干部,他老人家觉得有义务保护属...
冯骥才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翻阅起自己的回忆画册。本报记者 郑娜 摄 过去十余年,他把抢救民间文化做得轰轰烈烈,以至于人们几乎忘了他同时也是优秀的作家、画家、教育家。70岁后,他决定把自己未来的时间都献给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发展。为了这项新的事业,他打算再次“从头开始”。 冯骥才70岁了。 白发是有的,但不算多。岁月并不总是催人老,尤其对于他。天生的强健体魄,常年勤于思考与...
古窑址散落着大量瓷片 业余文保员“梁爷”和他一生钟爱的“宝贝” 从上世纪70年代初开始,绍兴文物界出现了一群不拿报酬的义务文保员,他们尽职尽责地看护着这些宝贵的历史见证者,随着时光的流逝,他们也急需新生力量的加入。 那么,业余文保员是怎样的一群人?他们在保护文物方面发挥怎样的作用?本报“新闻深呼吸”栏目记者进行了采访...
古窑址散落着大量瓷片 业余文保员“梁爷”和他一生钟爱的“宝贝” 从上世纪70年代初开始,绍兴文物界出现了一群不拿报酬的义务文保员,他们尽职尽责地看护着这些宝贵的历史见证者,随着时光的流逝,他们也急需新生力量的加入。 那么,业余文保员是怎样的一群人?他们在保护文物方面发挥怎样的作用?本报“新闻深呼吸”栏目记...
守护“太学国宝”的洛阳老人:不让老祖宗留下文物成少数人赚钱工具 一大早,河南省洛阳市东20公里处伊滨区东大郊村的李良杰老人如往日一样,打开“太学国宝”小院的木门,察看安置在此的国家级保护文物――辟雍碑。这样的工作他已坚持了12年,不言劳苦,不求报酬。 辟雍碑1931年出土于东大郊村北的西晋太学遗址中,由一整块青石板雕刻而...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