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唐朝盛行的诗词歌赋、名人警句等形式,在长沙窑烧制的壶、罐等器身中时常可见。这一具有深层文化内涵的创举,在我国历代烧造的陶瓷窑口中独树一帜,因此亦是历代文人雅士对长沙窑器物青睐的渊源。 唐代长沙窑卧龙提梁壶,高17厘米,底径10.7厘米,壶型为梯形,六棱形短流,圆形平底,壶顶堆塑一卧龙兼点有褐色彩绘。龙头呈细长嘴,鼻孔略朝天,鹿茸角,圆眼突珠;龙的身、腿、爪已由唐以前的“螭”演变为接近“龙”的...
展览海报 展览海报 《意境》中国唐诗主题画展 主办单位:海牙中国文化中心、中外文化交流中心 承办单位:北京画友艺术交流中心、书画圈网 展览时间:2018年5月17日到6月20日(周日不开放) 开幕时间:2018年5月17日 17:30—19:00 开幕地点:海牙中国文化中心 相关活动:唐诗鉴赏研讨会 2018年5月17日 15:00—17:0...
隋唐长安城东市,西近太极宫,东北紧临兴庆宫,周边多为皇亲国戚和达官贵人宅邸,是唐长安城的重要商业中心。记者昨日获悉,东市遗址考古发掘取得新收获,共计勘探10.71万平方米,实际发掘2900平方米,发现各类遗迹单位173处,出土各类遗物约1500件,对了解研究隋唐时期东市的形制布局和商业、手工业的内容有着重要学术价值。 经考古队初步勘探显示,东市遗址占地约1平方公里,东北与兴庆宫公园相望,...
5月5日—15日,湖州市博物馆在序厅举办唐宋茶器微展,介绍唐宋茶文化概貌,展出唐宋茶具百余件。展览以开放式、组团形展示唐、宋茶具及相关茶文化内容。 合微展,5月7日下午湖州市博物馆特别开展“唐宋茶韵”雅集,现场观众在聆听了湖州市茶文化研究学者、文化名人寇丹带来的唐宋茶文化的比较;湖州市博物馆志愿者、专注唐宋时期古茶具多年的文物爱好者卢武健分享的唐宋茶器鉴赏;国家一级茶艺师、紫笋茶制作技艺非遗...
安史之乱对唐代以至中国历史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一个直接的后果是,叛乱结束以后,分布于今天北京、天津、河北、河南北部、山东北部和西南部的河朔藩镇(其中尤以幽州、成德、魏博三镇为典型,号称“河朔三镇”)对中央统治集团构成了严重挑战,中晚唐反叛唐廷的事件大都发生在这一区域。对于河朔藩镇,学界已经有了很多研究,但回到原始文献,我们能够发现与河朔藩镇共生的一种现象:“河朔故事”,也称为“河朔旧事”“河朔旧风...
东市遗址内出土的茶叶沫釉瓷壶残件 和佛教传播有关,放生文化在唐代非常的兴盛。特别是乾元二年(公元759年),唐肃宗甚至颁布圣旨,要求全国81个州郡必须设立放生池。而当时著名的书法家颜真卿,还为这些放生池专门书写了碑文。 根据日前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陕西第一工作队日前公布的隋唐长安城东市遗址考古成果显示,经过多年的发掘,考古工作者在该遗址的东北角发现了唐代放生池遗址,这也和文献记载的位置基...
经国家文物局批准,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陕西第一工作队于2016年4月至2017年12月对西安市隋唐长安城东市东北部遗址进行了科学发掘。此前的2015年,因配合基建还曾对东部中部遗址进行了全面勘探与小规模试掘,三年共计勘探107100平方米,布探方55个,探沟1条,实际发掘2900平方米。发现各类遗迹单位173处,出土各类遗物约1500件,对了解认识研究隋唐时期东市的形制布局和商业、手工业的内容...
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近年来,一些文物爱好者和民间团体组织遗址类旅游的现象,在陕西、山西等文物大省频繁出现。他们将类似活动取名为“走陵”或“游学”。而近日,一个名为“帝王陵文化研究会”的“走陵”组织因在陕西私自搬运、移动唐德宗崇陵石刻残件引发争议。 这次参与搬运的也是一群文物爱好者,他们通过“帝王陵文化研究”的微博表示,此举确实是为了更好地保护陵内文物。但也有网友指出,在全国重点文...
近日,20余名历史爱好者在陕西咸阳唐崇陵进行“走陵”活动时,在陵区内搜寻了多件陵墓石刻残件,并将这些残件收集起来搬到了陵区监控摄像头下。历史爱好者们表示,这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唐陵内的文物,但也有人指出,在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内随意挪动石刻残件并不合适,甚至存在违法违规嫌疑。泾阳县唐崇陵文管所工作人员表示,他们已将这些爱好者驱离,今后将加强监管,避免类似情况再次发生。
为纪念“国际古迹遗址日”的到来,保国寺古建筑博物馆结合今年“遗产事业,继往开来”的主题,连续举办了保国寺北宋大殿3D信息数据库建设及浙海关旧址结构性实时检测系统应用项目阶段性成果报告会、“宁波梅园石分布调查和深度研究(东亚地区)课题”专家座谈会等活动,收获颇丰。 建立保国寺大殿科技保护系统 重建于北宋大中祥符六年(公元1013年)的保国寺大殿,是现存长江以南保存最完整、历史最悠...
唐 陕西扶风法门寺出土 高6.1厘米、口径23.8厘米 秘色瓷是越窑青瓷中的精品,以青绿釉器为主。也含少数青黄釉和加银扣或金银装饰者。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瓷器成熟后的一个发展阶段,随着制瓷工艺的改进、胎釉质量的提高,大约在北朝晚期,在我国的北方地区出现了白釉器皿。白瓷历隋至唐,发展很快,以邢窑产品最突出,许多细白瓷还作为地方的贡品。以各种标本资料分析,当时的白瓷由青瓷进步而来,瓷胎呈浅黄褐色,釉面乳白泛青黄,釉层薄,积釉处显青色,这些都是早期白瓷的共同特征。隋代以后,烧制白瓷的窑场较普遍,质量也有较大提高,胎土较白,釉面也不...
保国寺里的唐代经幢 为纪念“国际古迹遗址日”的到来,保国寺古建筑博物馆结合今年“遗产事业,继往开来”的主题,连续举办了保国寺北宋大殿3D信息数据库建设及浙海关旧址结构性实时检测系统应用项目阶段性成果报告会、“宁波梅园石分布调查和深度研究(东亚地区)课题”专家座谈会等活动,收获颇丰。 建立保国寺大殿科技保护系统 重建于北宋大中祥符六年(公元1013年)的保国寺大殿,是现存长江以南保...
人们经常会说“因祸得福”。在古代官场上,也有一些因祸得福的故事。下面这两则,很有趣,也很有启发意义。 01 唐代宰相李吉甫对当时的学子吴武陵印象极差,已经到了讨厌的地步。这年科举考试,李吉甫听说吴武陵也参加了。一天,负责录取工作的官员带着录取名单向李吉甫汇报考试录取情况。 刚一进门,李吉甫就问道:“吴武陵考中了吗?” 巧了,还没等科考官员回话,门外便有太监前...
记者近日从河北省临西县文保部门获悉,考古人员日前在该县尖冢镇跃进渠河坡处,发现一座唐代仿木结构古墓。专家表示,古墓的发现对研究探讨唐代建筑形制提供了实物依据。 据了解,该古墓是尖冢镇龙潭村农民在渠道内维修引水管道时发现的。历经千余年地壳变化,该古墓没有出现塌陷和变形。墓道宽1.5米,墓室为圆形,直径2.8米。墓室为砖砌仿木结构,使用青砖和条砖平铺竖砌而成,顶部用条砖向上叠涩收成穹窿状。内...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