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上世纪七十年代,江西省樟树市刘公庙乡横塘村村民在锄狮垴山丘山,发现了两件商代青铜鼎。它们虽然体型不大,但小巧别致,造型独特,纹饰华美,铸工精良,堪称商代青铜器珍品,出土后旋即被博物馆珍藏并公开展出。 一号鼎(图1)口径20厘米,通高29厘米,重3.2公斤。其口沿斜折,方唇,沿上有一对直竖耳,耳上各卧一虎;虎龇牙咧嘴,尾部上卷,身饰云雷纹。鼎身上下分饰一周圆圈纹,中部有三扉棱,以扉棱为 ...
中国的镶嵌工艺有着悠久的传统,在殷墟中,就曾发现过嵌着绿松石的骨器和铜器,春秋中期以后开始出现青铜器镶嵌图像。在铜器表面的纹饰凹槽中,嵌入红铜或铅类金属,构成装饰。战国以后,由于铁器的出现,使在青铜器上刻划精细的花纹成为可能,宴乐狩猎纹壶的装饰就是在铜器上嵌金银后磨光错平来完成的,这种工艺称为“金银错”。把装饰展开来,就成了一幅完整的画面。 这件战国时期的宴乐狩猎攻战纹壶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觥属于盛酒器,流行于殷代中期至西周早期,西周中期式微,此后未见出土报道。觥这种器物与其他器物相比,出土的数量少,宝鸡出土的数万件青铜器群中,仅有两件。但由于其造型独特、制作精美,也就格外引人注目。特别是这件西周早期的折觥,堪称国宝重器之一,备受大家青睐。它是1976年12月于扶风庄白村一号铜器窖藏中出土,通高28.7厘米,腹深12.5厘米,口宽11.8厘米,口横7厘米,重9100克。觥体呈长方形,...
1992年5月,宝鸡市南效益门村的一座春秋时期的戎王墓葬中出土了3件非常精美的纯金质带钩和7件带扣。带钩分鸳鸯形和盘蛇形两种,有的嵌有绿松石。鸳鸯形带钩,作回首状。体扁平,略呈梯形,尾部稍大,末端开口。腹中空,有一小柱立于底部方孔中间。扁长喙有一脊棱,上、下有相对的阴线S形纹。圆首,双目及脑后饰突起的勾云纹棱线,顶及两侧均有圆形棱线,当为冠、耳,其内均曾嵌有绿松石等,现大多已脱落。目间以斜线纹、脑...
汉代铜镜制造业,是继战国之后铜镜生产的第二个高峰。其铸造工艺不断进步,铜镜应用日益普及。此时期的铜镜被赋予了丰富社会内涵和人文精神,开创了铜镜艺术的新格局。而唐代铜镜铸造业更是兴盛发达,并形成铜镜生产的第三个高峰。其形制、纹饰和铭文等都与汉镜大不相同,完全以全新的面貌引领时尚,展现一派大唐盛世的繁荣景象,是中国历史上工艺水平最高的铜镜。现介绍二面汉唐时期的铜镜,来感受汉唐文化的无穷魅力。 图...
图一 图二 上世纪70年代有两位陕北人到我工作的单位上交玉器,即玉刀(图1)。长17.7厘米,宽4.5厘米;片状呈梯形,两侧短边略斜,边长有刃;背面较短,整体很薄,刃部两面磨成;近刀背处有三孔,间距相等,孔为一端大,另一端小的马蹄状。当时两位陕北人称自己是由神木高家公社石峁来的,玉刀在“铜川”拾到的,可能属文物,在那里挖了很多,到西安办事顺便带来一件,看能否卖钱。我认真看后,认...
楚国的先民们经历了对凤和龙的崇拜,以“心中之象”开启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真正“龙凤呈祥”的文化滥觞。民间一般认为“龙凤呈祥”的图案是唐宋开始流传的,楚文化的“尊凤”又“崇龙”的史实,将为民间许多传世古玉提供有力的历史史料断代依据。 楚人尊凤是祭祖的典范 楚人尊凤在史学界一般认为是由其远祖拜日、尊凤的原始信仰衍化而来。和楚人的祖先祝融是凤鸟的化身传说有关。传说中楚人的祖先祝融是火神兼雷神。...
蝉在古人的心目中地位很高,是一种神秘而圣洁的灵物,被视为纯洁、清高、通灵的象征。蝉是古代先民普遍的推崇物,也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昆虫。《唐诗别裁》说:“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由于蝉栖于高枝,餐风宿露,不食人间烟火,则其所喻之人品,自属于清高一型。骆宾王《在狱咏蝉》中说:“无人信高洁。”虞世南《蝉》有“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的记载,他们都是用蝉喻指高洁的人品。 自汉代以来,皆以蝉的羽...
古代以鸟为图腾的现象几乎遍及了整个世界。正因为鸟有着人类所不及的本领—飞翔,故此,鸟类的这种特征即被神秘化。先民们将鸟视为神灵动物,幻想藉鸟的神力来往于天地之间,并与神灵沟通。这些美好的愿望,我们从古代绮丽的神话传说中能得到证明。而那些神话传说,又常常以艺术品的形式再现,如新石器时代的河姆渡文化和红山文化象牙双凤纹饰版及玉鸟佩等。 本文即以天津市艺术博物馆所藏玉鸟为主,辅以其他各地出土的玉鸟...
玉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玉为中心载体的玉文化,不仅深深影响了古代中国人的思想观念,而且成为中国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如果说玉是华夏文明的基石,那么玉文化则是华夏文明的脊梁。“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正是这种精神使中华民族始终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 玉与中华文明 有着八千年历史的中国“玉文化”,起源于新石器时代早期而延续至今,是中华传统文化区别于世界其他文明的代表,它有着深厚的...
我国8000多年的玉文化沉积蕴涵了深厚的炎黄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玉器为载体的玉文化,深刻地反映和影响了中国人传统的思想观念并深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收藏和鉴别古玉璧,一定要切实掌握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风格特征。 古玉中礼玉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按照古人万物皆有灵性的观念,认为美石——玉是山川的精华,上天恩赐的宝物,具有沟通天地鬼神的灵性。成书于战国末期的《周礼》把壁、琮、...
2月1日至2日,应加拿大遗产部长麦勒尼·乔利邀请,文化部长雒树刚率中国政府文化代表团以及国内主要文化机构和企业代表访问加拿大,出席在渥太华举办的中加文化联委会首次会议及中加文化产业首次对话会。加拿大总理特鲁多专门发来祝贺视频,热烈欢迎雒树刚部长率团访加,并高度肯定召开此次会议的重要意义。 中国文化部长雒树刚、加拿大遗产部长麦勒尼·乔利、加外长驻议会秘书德库西、加遗产部弗莱克副部长、艾特肯助理...
历史上的东周时期,报春秋和战国(前770年—前221年)两个社会阶段。东周社会的特点是,各诸侯国政治,二分立,军事,相争,形成分争战乱的局面。在此政治背景下,生产力却有很大发展,手玉业的玉器、铜器、陶器 历史上的东周时期,报春秋和战国(前770年—前221年)两个社会阶段。东周社会的特点是,各诸侯国政治,二分立,军事,相争,形成分争战乱的局面。在此政治背景下,生产力却有很大发展,手玉业的玉器、铜...
“黄河泛滥两千载,淹没开封几座城”。千百年来,黄河的多次泛滥给开封带来无穷劫难,但也缔造了今天“城叠城”的奇观。地下叠压的六座古代城池,数千年的历史,八个王朝的更迭变换……都展现了古都开封的兴衰变迁。 揭开“城摞城”考古序幕 在开封当地一直流传着“开封城,城摞城,地下埋着几座城”的谚语,但困于地理条件,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开封的城市考古工作仍是一片空白,谚语的真实性也无从考...
柬埔寨的吴哥古迹于1992年被世界遗产委员会以濒危遗产的形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柏威夏寺也成功列入该名录。199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面,由法国和日本牵头,组织国际上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发起拯救吴哥保护行动,并成立了保护吴哥遗址国际协调委员会(ICC),从而揭开了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国际文化遗产保护合作行动的序幕。经过多年努力,吴哥遗址于2004年成功地从《世界濒危遗产名录》中被移除...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