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6月,位于五间的上游水库正在维修。一天,一场暴雨不期而至,持续了一整天。洪水冲刷掉泥土,泄露了一个1.4亿年前的秘密一条长达7米多,头骨长82厘米,高约50厘米的恐龙化石。这条恐龙化石被命名为上游永川龙,是中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完整…[全文]
黄陂区抢抓机遇勇于担当 锻造二十一世纪 文化精品工程 盘龙城遗址是20世纪中国100项考古重大发现之一。保护与开发建设盘龙城遗址,是延续历史文脉、保护武汉之根、提升城市品位、促使文化发展繁荣的重要举措。近年来,黄陂区按照省、市部署,强…[全文]
本周,“河北奇葩博物馆”事件持续发酵。就在当地文物部门表示已要求“几乎集结了中国瓷器史所有年代瓷器”的冀宝斋博物馆闭馆整顿之后,自称“中国第一家实名制收藏门户网站”的中…[全文]
《郑州大遗址片区保护利用战略规划》日前编制完成,“十二五”期间国家重点支持的郑州大遗址片区保护3年行动计划正式启动。 在《国家文物博物馆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国家文物局将郑州与西安、洛…[全文]
7月13日,是农历六月初六。民间传说,这一天晒东西,不长霉、无虫蛀,因此,将这一天称为“晒衣节”、“晒谱节”。 晒谱,就是将不能轻易示人的家谱拿出来晾晒。在新洲张店,有一个库李宗族,他们在2…[全文]
莘葵里门楼,曾是大户人家身份象征。 红阳四巷里,青砖镬耳屋顶,尚有何氏家族后人居住。 原十八小对面的两栋骑楼,此次被新列入“不可移动文物”目录。 南都记者昨日获悉,禅城区目前已基本完成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莲升片区约有10处被登记…[全文]
7月16日,一位参观者在拍摄一尊展品。新华社记者 王松 摄 当日,主题为“大夏寻踪”的西夏文物精品展在位于哈尔滨的黑龙江省博物馆开展,本次展览主要集中了宁夏回族自治区考古发掘的西夏文物精品百余件,其中包括国宝级文物“鎏金铜牛”等,旨在让…[全文]
7月16日上午8点,鸡西市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领导小组全体成员于政府会议室召开鸡西市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会议。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省政府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会议精神,结合鸡西市实际情况安排部署鸡西市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 …[全文]
近期,陕西省大部分地区普降大雨,局部地区遭到大到暴雨等自然灾害的袭击,严重影响了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也给文物的安全造成严重威胁,为了确保文物安全,7月15日,汉阳陵博物馆召开了防汛安全专题会议,紧急部署,落实防汛预案。要求各部门在防汛期间,…[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