责编:胡嘉蕊    

聚焦首届中国考古学大会

为期3天的首届中国考古学大会是我国举办的规模最大、层级最高的国际性考古学术会议,大会以“面向未来的中国考古学、面向世界的中国考古学”为主题,就考古学领域重点和前沿课题进行深入探讨和交流……[全文]

国家文物局局长刘玉珠在开幕式上的致辞

长期以来,中国考古学会在促进考古界学术研究和交流,引领学风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次中国考古学大会的成功举办,正是学会改革创新、开拓进取的成果,将为中国考古学发展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全文]

王巍:大时代的中国考古要走向公众和世界

王巍说,中国考古的国际化经历了从完全的“请进来”到上世纪80年代“陷入争论”,再到“请进来为主,走出去为辅”的三个阶段。当时的“走出去”,主要是参加国际会议,获得知识和资讯。

“但如今,从国家级、省级的考古机构到大学的考古系,都形成一个共识,就是我们需要走出去,知自己、知世界。”他说。

让王巍最有感触的,是一次在吉尔吉斯斯坦参观国家博物馆,发现展品几乎都是前苏联时期的考古成果。对方非常热切地希望能有更丰富的国家历史的展示,但却没有力量去做。

王巍希望国家能够设立文化交流专项基金,并对中国考古“走出去”提出整体的策划和支持,“目前,我们还是各自为战,依靠自己单位的经费去开展项目”。[详细]

  • 金鼎奖获奖者 韩建业

    为者常成,行者常至

    我做古史传说与考古学对证研究,特别注意战争冲突在考古学上的反映,以及部族集团的迁徙在考古学上的反映。激烈的战争有可能会造成文化上的巨变现象,并常常与战争联系在一起,这都是比较容易引起注意和易于辨别的。以考古学文化上的重大变迁来证实传说中的重要战争或迁徙事件,由此确立若干基点,并进而探索其它细节,就有可能大致把握五帝时代中国古史的基本脉络。[详细]

  • 金鼎奖获得者 刘建国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田野考古工作中快速、精确获取现场空间信息非常重要,特别是考古发掘过程是一个不可逆的破坏过程,如何把发掘过程中每一个重要地层、现象都全面记录下来是每一个考古人员的基本愿望。多视角影像三维重建技术所需要的设备价格低廉,操作简单,可以快速对考古遗址、发掘区、出土文物等进行三维重建,导出的各种影像图完全符合遗址测绘与器物绘图的需要。[详细]

  • 金鼎奖获奖者 周慧

    追溯生命的足迹

    “古DNA研究虽然用的是自然科学的方法,但要解决的是考古学的问题。我们只有了解考古学背景,才能较好地理解考古学提出的问题,在这个基础之上才能采用合适的方法手段。古DNA研究只能让我们知道研究对象的遗传信息,考古学背景提供遗址的年代、埋葬习俗、民族和文化属性等,多学科综合研究才能较好地解决考古学问题。”周慧接受采访时说。[详细]

中国考古从这里走向世界走向未来

自上个世纪以来,郑州地区的考古大发现接二连三,令人震撼。其中,有四项成果入选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13项成果获全国年度十大考古新发现。这些大发现时代之早、内容之新、文化之灿烂,颠覆和更新了人们对于中华早期文明的原有认知,书写了中国考古史的灿烂篇章——鉴于此,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王巍盛赞郑州是“新崛起的考古重镇”。[详细]

“走向世界,走向未来”——首届中国考古学大会侧记

这次大会与过去考古界的会议有很大的不同。考古学大会不是一年一次,是2013年换届以后经过系列准备召开的大会,会议正式参会和列席达700多人,不再是过去的百八十人。更为重要的是,这次大会是‘开放办会’,这让长期以来想参加中国考古学会活动、但因资历尚浅等原因被拒之门外的中青年学者,有机会参与国际交流,这是非常大的变化。
[详细]

新世纪怎样考古:
精细化科技化合作化

中国的考古资源十分丰富,但不可再生且日渐减少;中国的考古发掘,揭露面积大速度快,但产出与投入的比率偏低;中国考古发掘中发现的遗迹遗物等珍贵文物,尤其是脆弱文物,在发掘现场得不到保护,进入实验室保护也往往不够及时,考古发掘与文物保护常脱节,造成一定程度的考古资料损失。因此,从考古学科永续发展角度看,走资源节约型的精细化道路势在必行。[详细]

首届中国考古学大会与5个关键词

“中国考古学现在面临着新的机遇,我们想以这次大会为契机总结经验,部署今后的发展。正像本届考古学大会主题,走向世界,走向未来。这届大会一定会对今后考古学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著名考古学者、北大考古文博学院李伯谦教授受访时说。[详细]

中国考古,更加“外向”

来自埃及、印度、洪都拉斯、英国、德国、美国、日本、韩国、蒙古国、乌兹别克斯坦等国家的近30位考古专家也成了发言主力。白天他们分别参加13个不同专业考古领域的讨论,晚上还有专门组织的主题发言,以满足参会人员对最新考古工作的关注。[详细]

郑州考古发掘现场被赞“行业标杆”

参加首届中国考古学大会的专家学者们来到大河村遗址博物馆和东赵遗址发掘现场观摩。丰厚的仰韶文化堆积层、绚丽多姿的大河村彩陶,以及东赵遗址三座城址“叠罗汉”的考古奇观,引起了与会专家的极大兴趣。而东赵遗址发掘现场,现代化的考古移动实验室、野外智能考古工作站等考古设施和专业化的作业流程,使得这里成为考古人赞叹不已的“行业标杆”。[详细]

郑州是不可替代的考古重镇

有为才有位,越来越多的考古大发现使郑州在考古界的地位不断上升。“可以说,郑州是新崛起的考古重镇。”王巍提出,最近十几年,河南、郑州的城市面貌、经济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郑州考古的进步,不是单独现象,而是郑州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经济腾飞过程中的体现。[详细]

郑州地区考古发现揭示
东亚现代人的独立起源

近年来,郑州地区的考古发现揭示了东亚现代人的独立起源,这说明“夏娃理论”不适用中国。王幼平认为,织机洞、老奶奶庙等为代表的郑州地区400余处石器时代遗址的发现,系统再现了郑州地区晚更新世人类的栖居形态,填补了过去中原地区及东亚大陆这一阶段旧石器文化发现的空白;郑州地区史前遗存的完整链条和一系列重要考古发现,很清楚地展示了中国境内更新世人类发展的连续性特点,印证了中国现代人的独立起源。[详细]

考古学大会为啥选在郑州开?

河南是中华文明发祥地,郑州是中国八大古都之一,郑州是全国文物保护单位最多的城市,且多数是地下的重要遗址,这些都表明,在郑州召开这个会议无疑非常合适。[详细]

  •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
    中国文字博物馆副馆长唐际根

    唐际根深情讲述殷墟考古史上的其人其事

    唐际根说,“因为中国早期社会文明三大标志性发展发生在河南。其一渔猎文化向农耕文化转变(不但是粮食丰富了,更重要组织形式复杂,促进交流与管理发展)。其二早期分散部落向统一国家发展。第三成熟文字系统产生,甲骨文;另外,中国现代考古学从安阳殷虚考古产生。”

    他介绍说,在李济、梁思永等人的指导下,殷墟的发掘持续进行了十五次,收获丰富,享誉国内外。这一考古工作,不但找到了殷商晚期的王都和王陵,开辟了一条前所未有的途径,而且对中国考古学的发展也建立了牢固的根基。

    唐际根用通俗的语言和大量、翔实、珍贵的图像资料,同现场的听众分享了殷墟考古史的来龙去脉,前世与今生,生解读了考古人的对于历史、对于文物、对于中华文明的孜孜以求的探究情怀。[详细]

  • 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博士生导师 朱泓

    专家带你看“最美千年女尸”的微笑

    小河墓地是距今3500—4000年的罗布泊地区古代某部落的公共墓地,位于罗布泊地区孔雀河下游河谷南约60公里的沙漠里,东距楼兰古城遗址175公里,西南距阿拉干镇36公里。1934年,小河墓地最早的发现者瑞典考古学者贝格曼,将其称为是“世界上保存最完好的木乃伊”的地方。小河原本无名,当地人称其为“一千口棺材”的墓地,小河之名系贝格曼所起,小河墓地也因此命名。但由于沙漠地区特别不稳定的地貌特点,自贝格曼之后,小河墓地在沙海中神秘地消失了踪迹。

    经过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寻找,这处古代遗址重新回到人们的视野。2003年,小河墓地发掘工作正式启动,因其宏大的规模、奇特的葬制,以及所蕴含的丰富的罗布泊早期文明信息,被评为2004年中国十大考古发现。[详细]

  •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
    王仁湘

    王仁湘:大河村彩陶文化 揭示先人审美情趣

    王仁湘用通俗的语言和大量的图像资料,在轻松文艺的氛围下向在场的观众分享了史前时期大河村的彩陶文化,解读了彩陶所记载的人类生活的精彩片段。向观众们展示出了大河村人,乃至仰韶文化时期的先人,通过鲜艳的色彩、点线的组合、古朴的造型,表达他们的思想情感、审美的情趣、认知世界和艺术创造的能力。

    在两个多小时的漫说中,王仁湘用通俗的语言和大量的图像资料,在轻松文艺的氛围下向在场的观众分享了史前时期大河村的彩陶文化,解读了彩陶所记载的人类生活的精彩片段。向观众们展示出了大河村人,乃至仰韶文化时期的先人,通过鲜艳的色彩、点线的组合、古朴的造型,表达他们的思想情感、审美的情趣、认知世界和艺术创造的能力。
    [详细]

北大教授宿白获终身成就奖

中国考古学大会颁发的一系列奖项引人关注,除田野考古奖外,终身成就奖和金爵奖、金鼎奖均为考古学领域首次颁发。我国著名考古学家、中国考古学会名誉理事长、北京大学教授宿白获得终身成就奖。[详细]

公共考古奖(金镈奖)评选结果

经中国考古学会公共考古专业指导委员会公共考古奖(金镈奖)评选活动办公室组织评审专家投票选举、报请中国考古学会常务理事审定,以下12个项目荣获首届中国考古学大会(2公共考古奖(金镈奖),另有5个项目荣获公共考古奖(金镈奖)提名奖。[详细]

研究成果奖(金鼎奖)评选结果

由中国考古学会第六届理事会第七次常务理事会议投票选举,评选出以下11项研究成果,荣获首届中国考古学大会(2016·郑州)研究成果奖(金鼎奖)。[详细]

青年学者奖(金爵奖)评选结果

经各专业委员会推荐,由中国考古学会第六届理事会第七次常务理事会议投票选举,评选出以下11位学者,荣获首届中国考古学大会(2016•郑州)青年学者奖(金爵奖)。[详细]

十四个项目获首届考古“金尊奖”

首届中国考古学大会考古资产保护金尊奖颁奖仪式在郑州举行,杜金鹏《实验室考古导论》、江西西汉海昏侯墓考古发掘现场保护、白帝城大遗址保护总体规划、郑州市城市快速轨道交通文化遗产环境影响评估报告等五大类别十四个项目获首届“金尊奖”。[详细]

田野考古奖获奖项目公示

经中国考古学会田野考古奖评审专家组投票选举,共有21项田野考古项目荣获2011—2015年度田野考古奖。一等奖5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11项。现将获奖名单公示。[详细]

  • 一部河南史,
    半部中国史

    河南历史之悠久,文化底蕴之深厚,在中国几乎无一省可与之相提并论。 河南与中国考古学有着深厚的渊源,是中国考古学诞生地。河南渑池仰韶村发现了仰韶文化,拉开了中国考古学的序幕。安阳小屯开展大规模考古发掘,标志着中国考古学的诞生。[详细]

  • 相聚绿城话考古
    碰撞思想亮点多

    分组学术讨论会上,专家们分别从各自的专业领域汇报了最新考古研究成果、阐述了前沿考古理论。旧石器考古、新石器考古、夏商考古、三国-隋唐考古、植物考古、宋辽金元考古等13个专业委员会的委员们畅所欲言,现场讨论气氛热烈,会议室过道里都站满了人。[详细]

  • 首届中国考古学大会
    圆满落幕

    23名正式代表,24名列席代表出席本组讨论。共28人进行汇报演讲。演讲主要包括实验室考古与保护,基础理论与实践结合,遗产保护与展示等多个方面。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日益重要,成为我国考古事业不可或缺的重要工作。考古资产保护金尊奖的揭晓将积极促进我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进一步发展。[详细]

  • 能拆装的野外智能考古
    工作站移动灵活

    专家一行参观了野外智能考古工作站和专业应急考古实验室。可拆装的野外智能考古工作站移动灵活,可重复多次使用,文物智能存储柜、充氮保护文物箱、充氮文物展柜以及文物研究低氧实验舱可提升野外考古水平,满足野外教研实验及研究的各种需要,这些为考古工作者提供了诸多便利。[详细]

首届中国考古学大会
公共考古研讨纪要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仝涛认为文物考古服务于大众的终极目标是服务于整个民族和社会。发现和利用考古资源讲好“中国故事”,不仅仅是满足单纯的公众兴趣,更是一种文化归属的自我确认和文化传承的责任担当,从而在更高高度和更深层面服务于整个社会,并建议将公共考古提升为国家工程。[详细]

首届中国考古学大会
精彩花絮

位置最为“偏远”的是新兴技术考古专业委员的分组讨论,为了不错过专家们的精彩演讲,黄河迎宾馆经常可以看到三五人士发足狂奔的景象。“用当下最为流行的一句话来说,就是奔跑吧,兄弟!为了多听一个讲座,我们把最近没有流的汗全流完了!”南京大学历史学院贾鑫说。[详细]

共有21项田野考古项目荣获2011—2015年度田野考古奖。其中,一等奖5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11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