责编:王菲
在我国古代很多瓷窑都以自己独特的风格和成就,像灿烂的星光闪烁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引起了陶瓷史学界的极大兴趣和关注,唐代寿州窑黄釉瓷也不例外,它以独特的烧造工兿和色彩上的大胆创新,创烧出一种独树一帜的黃釉瓷,为我国陶瓷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寿州窑黃釉瓷是我国唐代陶瓷百花园中异军突起的一朵奇葩。在我国制瓷工业发展史上,隋代曾一度风行烧造青釉瓷,到了唐代许多瓷窑争相烧造白瓷,寿州窑既没有盲目崇尚去烧白瓷,也没有沿着青瓷烧造的老路走下去,而是勇于创新,勇于探索,另辟蹊径,烧造出别具一格的黄釉瓷。寿州窑黄釉瓷对当時安徽白土窑、河北曲阳窑、山西浑源窑、河南密县窑、陕西铜川窑以及湖南长沙窑等均或多或少地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对我国瓷噐产业的发展产生过极大的、积极的推动作用。[详细]
史料载,从上窑、三座窑、徐家圩以及相邻的凤阳县武店灵泉寺等地发现的十余处窑场;从隋代窑址管咀孜,唐代窑址马家岗、余家沟、松树林和东小湾,这一片形成了约四公里长的大型窑场。唐代的窑场多以州命名,而上窑镇一带在唐代为寿州所辖,故统称寿州窑,以其瓷色黄见称于世。唐代陆羽《茶经》说:“寿州瓷黄,茶色紫。”将其列为唐代六大名窑之一。[详细]
唐代时,北方以白瓷,南方以青瓷著名,位居我国南北方窑系之间的寿州窑虽属青瓷系统,但寿州窑位于我国南北方过渡地区,独特的地理环境优势,使其在烧制技术、瓷器造型、釉色等方面兼具南北方特点,最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黄釉系统,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形成了自己的个性,以其喜人的黄釉称誉天下。[详细]
早期寿州窑产品以烧造青釉瓷器为主,到了唐代改烧黄釉瓷,由青釉改为黄釉形成了唐代寿州窑的时代风格。唐代寿州窑虽然以烧黄釉为主,釉色呈现出黄、蜡黄、鳝鱼黄、黄绿、黄褐等不同几种。但是到了唐代中晚期也兼烧黑釉和少量绛红釉。寿州窑陶瓷器为高温石灰釉,含氧化钙量比较高,着色剂为氧化铁,由于烧造采用还原、氧化和先还原后氧化等不同气氛,使釉色形成青、黄、黑与绛红四种。[详细]
寿州窑瓷器的胎体总的来说胎坯较厚重,质粗,坚硬,少有光泽,击之清脆有声,吸水率低,耐火度为1200℃。但早期青釉产品的胎体比唐代中晚期的黄釉、黑釉产品的胎体要细。如隋时管家嘴的青瓷胎质较细腻,玻化程度较细,凝结度也高,有光泽,呈青灰色。中晚期黄釉和黑釉器的瓷胎显得粗涩,呈淡红或黄红色,胎泥一般未经淘洗,含有少量的白色或铁黑色砂粒,形成大小不等的气泡。[详细]
唐代是寿州窑的繁荣时期,器型众多。早期主要器物有碗、盏、高足盘、罐、壶、瓶等。造型端庄凝重。壶多浅盘口,颈肩部多饰有凸弦。壶、罐往往都有系。碗、盏为平足,敞口直唇。早期寿州窑尽管器型种类比较少,但是在造型上却极富于变化,如壶有四系、六系,罐有四系、八系。龙柄壶有单身、双身两种,碗、盏、高足盘等口、腹、底部都有不同的变化,给人以线条流畅、造型优美的印象。[详细]
唐代寿州窑改烧黄釉瓷后,技术上有所创新。精致产品装在匣钵中入窑烧造,从而避免了窑中高温烟火对胎釉的直接熏染,使釉色纯净光亮,极大地提高了产品质量。普通产品直接入窑叠烧,受到窑中高温烟火的熏染和冲击后,造成釉与胎的色泽不匀净。[详细]
淮南地区文物研究专家、淮南博物馆馆长沈汗青认为,燃料不足是寿州窑衰落的主要原因。沈汗青说,寿州窑自创烧以来,依靠的是淮南地区沿淮河走向丘陵地貌的丰富植被。或许,正是淮南地区的植被,最终反过来导致了寿州窑不得不停止窑业的生产。[详细]
此壶施黄褐色釉,釉色不均,底无釉。两肩左右各有一系。壶腹两面刻有相同的由5人组成的乐舞场面。一般认为,该扁壶上的乐舞是后来盛行于唐代的胡腾舞,原为中亚塔什干地区的民间舞蹈。[详细]
黄釉金彩牺耳罐,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广口,短颈,溜肩,腹部上丰下敛,平底,肩两侧置对称牛头形耳。罐内施白釉,外施黄釉。外壁自上而下饰金彩弦纹9道。底素胎无釉。无款识。[详细]
窑河两岸港口众多,其中以窑河入淮口处的洛河港口最为著名。由于共据淮南、淮北关隘,扼淮河上游寿州与下游潦州等地咽喉,故往来船只、商贾多集聚于此言商论道。古寿州产的陶瓷器皿即沿窑河以木帆船运至此处,与扬州等地运过来的盐、农具、京广杂货等物买卖交易,继而经淮河转运河东进北上,进入平常百姓生活之中。[详细]
据考古资料,1975年扬州西门外唐代扬州“罗城”遗址出土大量黄釉瓷片,初步鉴定为唐代寿州窑产品;1999年在安徽淮北柳孜隋唐运河考古发掘中,发现8艘沉船及大量属于寿州窑风格特征的碗、坛、瓮、枕等黄釉器物及残片:2006年安徽宿州大运河遗址再次发现碗、盏等典型的寿州窑器物,唐代寿州瓷器的销售盛况可见一斑。[详细]
扬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最早起点。作为唐代四大港口之一,当时的扬州不但是国内瓷器的集散地,也是各种外销瓷器的最大港口,扬州的路线承担着国内大部分瓷器外销任务。1998年,在印尼物里洞岛附近的海底发现所“黑石号”沉船中,打捞上来的中国陶瓷器计6万余件,其中,就有来自安徽的寿州窑瓷器。[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