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古人、近人笔札著述经历时代汰洗,泰半堙灭。然而侥幸有文字留存而声名不彰者仍有一大厄,就是所作或有意或无意被归于名头更响的人物名下,或者事迹失考著录阙漏。日记书札均属于业界广…[全文]
作者:上海社科院历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秦蓁 归安费行简,在仓圣明智大学中易名孙学濂(仲约),撰说部时署名沃丘仲子,后又恢复原姓名,其人之行藏出处,颇为逶迤神秘,但与…[全文]
《资治通鉴》载录了这样一则对话——魏文侯问李克:“先生曾经说过:‘家贫思良妻,国乱思良相。’现在我选相不是魏成就是翟璜,这两人怎么样?”李克说道:“看人,平时看他所亲近的,…[全文]
据《世说新语》记载,东晋名士殷浩与权臣桓温齐名,桓温常有竞争之心,每每要与殷浩一比高下。殷浩对此回应道:“我与我周旋久,宁作我。” 某种意义上,“宁作我”,就是要…[全文]
路德是一个充满争议的历史人物。在对路德的各式刻画中,他兼具暴躁与温顺、夸夸其谈与害羞腼腆、无所顾忌与笃信虔敬、革命与反动,他老谋深算,却又天真地被自己目的高远的反叛所招致的…[全文]
传统的金石证史、补史的观点,今日已引起反思。只有充分理解新资料所特有的性质,才可能真正发挥它们的价值,而不致只是把它们削足适履地嫁接入传统史料已经绘出的历史画卷中。 …[全文]
友谊要经得起考验,然而也有很多是经不起考验的,最近网上流行“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说的就是很多友谊是经不起现实考验的。为什么呢?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底线和短处,一旦友谊…[全文]
本文摘自《帝王的隐秘》,作者:赵良,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 赢政对自卑情绪的补偿努力,似乎在他的生命里注人了青春的热血,他活泼旺盛、充满朝气,像匹不停奔驰的野马,…[全文]
古代“陪都”的地位仅次于首都,古代如何选择陪都的?这里选几个典型朝代,来尝试解析一下。 东西控制型“两京制”—— 两汉时期 长安与洛阳的角色互…[全文]
本文原载于《百家讲坛》(蓝版)2012年第6期,原题为:“晚清官场‘门子’索贿之弊” 说到晚清官场,有一类人虽然身份卑微、地位低下,在权力机器的运作链条中,只不过…[全文]
嘉庆皇帝的二十多年统治,就在这一日日抱怨、迷惑、痛苦、尴尬中过去了。 二十多年间,虽然经常心灰意懒,但是他从来没有放松过权柄,一直到去世前一天,还在不倦地处理政务…[全文]
我国“作弊入刑”后的首次高考就要来临了,从去年11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刑法修正案(九)明确规定,在法律规定的国家考试中,组织作弊的将入刑定罪,最高可处七年有期徒刑。其实,历朝…[全文]
“科举制之废除,只在朝夕之间便可完成,要想恢复,则至少需要百年。”这是王文元先生的感慨。 “五四”以降,科举被认为是落后挨打、人才萧条、科技落后的主因,但事实是,…[全文]
在民间传说中,刘伯温是个大人物,被认为是明朝开国第一谋臣,拥有诸葛亮般的智慧,且能燮理阴阳、掌控超自然力量,是十三陵、天津、山海关的修建者,被糖人业、风水业、香菇种植业奉为…[全文]
宋朝在我国历史上是第一个由文人主导的朝代。由于历代皇帝均刻意提倡文事,选拔孔儒出身的官员,所以官场的文化气息非常浓郁,很多官员同时也是享誉一方的学者,极富名望的诗人。可这些…[全文]
本文原载于《百家讲坛》2010年第8期,原题为:“臣子斗法,皇帝得利:乾隆帝使阴招除灭老臣” 公元1735年,雍正逝世,乾隆即位,这年他24岁,正年富力强。不过,…[全文]
所谓书吏,是中央与地方衙门中,专门负责文书处理与档案收存人员的总称。他们多是科举落第的知识分子,虽无官的名分,却行使着官员的部分职权。康熙帝晚年,“政宽事省”“无为而治”。…[全文]
国有国策,大凡国策的制定,都必将影响国计民生。天下之大,无奇不有。在我国古代历史上,有很多奇特的“特殊政策”,如今看来,相当雷人。 1、西汉商人不许穿丝乘车,东汉…[全文]
明太祖朱元璋(1328年11月19日-1398年6月24日)(另一说是10月21日出生),中国明朝皇帝(1368—1398年在位) 朱元璋有26个儿子,但是成器的…[全文]
本文原载于《百家讲坛》(红版)2010年第7期,原题为:“诡诈残忍擅长权谋,曹操用‘特务’堪比明朝” 大明王朝是“特务机构”最多、特务最猖獗和社会最黑暗的时代。那…[全文]
说起三国故事,最纠结最悲情的恐怕是“挥泪斩马谡”这一出。马谡不可重用,刘备早就看出来了,诸葛亮眼光不在刘备之下,为什么还是违背了蜀汉公司前任老总的遗嘱,将马谡推上了业务第一…[全文]
本文摘自:人民网,作者:聂作平,原题:晚明亡国奇景:皇帝群臣集体抱着金山哭穷,节选 1979年12月29日,气象学家洛仑兹在华盛顿的美国科学促进会上演讲时宣称:一…[全文]
“狸猫换太子”的故事几乎家喻户晓,其实它是根据传说演义杜撰的,并非史实。不过,历史上也有过类似的故事,但不是发生在宋朝,而是发生在明朝:明孝宗朱祐樘出生后被太监救下,秘密养…[全文]
作者:杨民仆 本文摘自:人民网,作者:杨民仆,原题:《魏晋清谈到底是什么?类似于现代“说话达人秀”》 清谈是两晋的特产。哪个人不会清谈,就像现在不会打高…[全文]
古人喜欢编故事。故事中,又有两类蛮受青睐。一类是官府巧破贼案,一类是惩治不大也不小的贪官污吏。古人好像在说,这两类是“法治”的故事。今人,大体也随了古人的习惯。 …[全文]
浙江嘉定的廖寿丰是晚清一名官吏,在水利运输上颇有作为,曾疏通济河,疏导黄河入海,减缓水患。在任浙江巡抚其间,他亦颇有作为,光绪二十四年,曾试行内河小轮船,对新法实行有一定贡…[全文]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 闵杰 百年前,上海爆发了一场金融危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从1903年之后连续6年的上升势头被打断,大萧条延续了数年之久,…[全文]
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37岁的袁枚赴陕西候缺,途经马嵬驿。凭吊之余,写下了一首怀古七绝。诗曰:莫唱当年长恨歌,人间亦自有银河;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 …[全文]
清末经学家、文学家王闿运,在当年名重一时。钱基博在《现代中国文学史》中说:“方民国之肇始也,一时言文章老宿者,首推湘潭王闿运。”王闿运生时,他父亲做了一个梦,梦见有人在门上…[全文]
作者:西南政法大学特聘教授丁国强 王蒙《得民心得天下》一书,对孟子思想进行了个人化的生动解读,力求从微言大义中挖掘孟子思想对于当下社会的意义,从中领悟古今相通的治…[全文]
广西贵港考古大发现:旧城区挖出汉代护城壕
工笔山水的意境美
天津博物馆馆藏中国古代书画
广东省博物馆馆藏清代瓷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