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5日,第十二届中国·内蒙古草原文化节暨第67期博苑论坛在此开讲。 “听了三位专家的讲座,我第一次对红山文化,对中国古代玉文化有了比较系统的认识,希望今后这样的活动还能多办一些。”6月25日,在内蒙古博物院多功能厅内,刚刚听完三场讲座…[全文]
为迎接第十二届中国•内蒙古草原文化节,恰逢红山文化申遗的美好契机,为弘扬草原文化、促进自治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由第十二届中国内蒙古草原文化节组委会主办,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厅(文物局)、内蒙古博物院、赤峰市人民政府承办,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内…[全文]
6月16日,首期“科技考古·宁波讲坛”在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宁波基地开讲。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科技考古中心主任赵志军研究员和袁靖研究员分别作了《五谷的传说和考古证据》与《科技考古的思考及应用——以动物考古学为例》两场精彩讲座。来自宁波全…[全文]
鉴于隋炀帝萧后冠饰材质的多样性,劣化状况的严重性,实验室考古清理工作难度大的实际,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邀请有关文物保护专家于2015年6月20日在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召开隋炀帝萧后冠饰文物保护工作咨询会。这是继6月14日召开的“隋炀帝萧后冠…[全文]
新闻提示 2014年6月22日,在卡塔尔多哈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由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三国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路网”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成功,陕西省的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唐长安城大明宫遗址、…[全文]
作为2015年中国文化遗产日山东主场系列活动之一,国家乡土文化遗产保护研究重点科研基地、明清官式建筑保护研究重点科研曲阜基地、山东省水下考古研究中心、文物保护修复中心等四家科研单位今天在济南正式揭牌。 据山东广播电视台新闻中心《山东新闻联…[全文]
故宫博物院昨天与德国考古研究院签约,两家考古界大腕儿将携手,为摸清紫禁城的“底儿”出谋划策。 双方议定,自今年至2019年,拟以“宫殿遗址考古与复原研究——以紫禁城和罗马王宫为例”、“中国与欧洲宫廷艺术品的对比研究”等为课题展开广泛合作,…[全文]
昨日,距离樊城迎旭门遗址一两百米处,有市民发现了另外一座城门构件。据当地一位年长者称,该处曾有两座城门,一个是迎旭门,另一个是迎西门。 昨有市民报料,在九街十八巷工地发现疑似城门构件。上午10时许,楚天快报记者随市考古队员赶赴现场,看到一…[全文]
记者从濉溪县柳孜运河遗址申遗成功一周年纪念活动上获悉,该县将依托“世界文化遗产—濉溪柳孜运河遗址”这一金字招牌,建设“中国大运河·濉溪柳孜遗址博物馆”和“中国大运河·濉溪柳孜遗址考古公园”。目前相关工作正在有序推进中。 据介绍,“中国大运…[全文]
宋代古井内打捞出水的一批文物到底归谁所有? 6月18日,镇江日报4版《挖黄鳝发现“宝藏” 宋代古井重见天日》后,引起了社会各界强烈反响。23日,丹阳市文物主管部门有关负责人专程来到皇塘镇滕村,现场接收了15件从井内出土的文物,古井的发现者和…[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