熨斗在中国的汉代(公元2年)时就已出现,但最初却是作为一种刑具。直到晋代以后,熨斗的功能才逐渐向生活工具转化。从我们同时期的《春秋左氏传杜预集解》中称:“药杵、澡盆、熨斗……皆民间之急用也。”…[全文]
由于历代对象征循声救苦、普度众生的观音菩萨的信仰,民间出现了各种材质的观音像。其中一个重要题材就是金铜佛像,时至今日,各色金铜观音造像成了藏家们关注的焦点。从近年的拍场上看,金铜观音造像价格上涨平稳,显示出良好的投资潜力。 永宣两朝金…[全文]
明清时期,铜镜随着玻璃镜子的出现而逐步退出了历史舞台。 不过,新生代收藏者潘才岳昨日在接受佛山日报记者采访时有着自己的独到见解。“铜镜收藏渐走热,目前民间交易市场上明代以前的普通古铜镜价位,基本都在几千元至几万元不等,而一…[全文]
30多年前,在紫云巴身小(音lang)一支自称夜郎王后裔的“蒙正”苗族聚居区,挖出了三件青铜釜。持有人一直坚信,这三件铜釜就是有关古夜郎的文物。但直到目前,没有专家来对这三件铜釜进行过鉴定。 村民收藏了三件铜釜 …[全文]
一尊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大型青铜器“交龙纹鑑”历经15年终于在上海博物馆完成修复工作。青铜鑑流行于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和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 221年),为中国古代使用的一种容器,多用…[全文]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古玩、字画等藏品的兴趣日增,收藏古玩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投资方式。但“看走眼”买到赝品古董的事情也屡见不鲜。最近南京市白下区法院审结了这样一起由130万元赝品古董交易引发的案件,古玩交易行规与现…[全文]
丁孟 故宫博物院研究员、古器物部副主任兼金石组组长,硕士生导师,中国钱币学会理事,中国青铜器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考古学会会员,故宫博物院和国家博物馆文物鉴定委员。 明崇祯时期,铜炉制作近于完美。形态浑圆,线条流畅。器型风格追求典雅,简洁…[全文]
“5·8”特大盗掘古墓、倒卖文物案一经报道,立刻吸引了不少史学界专家的关注。中国先秦史学会副会长、武汉大学博士生导师罗运环教授昨天表示,随州的青铜器在全国也是数一数二的,在考古、历史研究中占有特别重要的位置…[全文]
这次文物案件告破,警方追回了一个青铜鼎,腹部有铭文。铭文显示,为曾侯宝所有。据史料记载,曾国建国700年,曾侯宝是曾侯乙的祖先,比曾侯乙早约200到300年,是曾侯谏之后,但遗憾的是,此前一直没有文物印证。此次随州警方追回的这个被盗青铜鼎上…[全文]
启功-秋山行旅图 陈大羽紫藤腊嘴 行楷毛主席诗词《沁园春》 继春拍“大美为真—中国书画专场”成功举办后,中拍国际书画部再接再厉在本次秋拍共推出七个专场。分别为“大…[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