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董作宾 (1895年3月20日-1963年11月23日)[1],原名作仁(入学后名),字彦堂,号平庐。河南南阳人。 甲骨学家、古史学家、“甲骨四堂”之一。知名文史学者,在考古学、殷商史、文字学、书法及篆刻艺术等方面颇有贡献。曾于福建协和大学、中州大学、中山大学、台湾大学执教,1951年1至6月任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所长。 生平简介:1923年入新成立的北京大学研...
董作宾(1895—1963),河南南阳人,原名守仁、号平庐、字彦堂。1926年在河南中州大学(河南大学前身)文学院任职。董作宾知识渊博,在古文字学、考古学、历史学、古年代学、民俗学、文学艺术等诸多领域都有杰出建树,尤其对甲骨学与考古学的科学研究有着划时代的贡献,是我国现代甲骨学与考古学的奠基人之一。 1915年,董作宾考取县办师范学校,毕业后留校任教;1917年以后,游学于位于开封的...
甲骨学大家董作宾先生 位于南阳市宛城区工农路的董作宾故居,董作宾就是在这里出生、成长的。 引子 “堂堂堂堂,郭董罗王”。 国学大师钱玄同、陈子展提出的“甲骨四堂”说,曾在社会上广为流传。 二十世纪前半叶,甲骨学勃然兴起,光彩四射,赫然为天下瞩目的显学。发掘甲骨,形成了中国田野考古学;研读甲骨,更开启了中国史学新纪元,将中华...
中国文字博物馆收藏的龟甲 1928年第一次发掘时,发掘人员合影照。翻拍资料照片 引子 武王伐纣,殷商灭亡。灭亡之前,“大邑商”做出了最后一个动作:“失国埋卜”,将270多年积累的王室档案——龟甲卜骨,深埋于王都之下。商王室曾广为使用的甲骨文,遂在后世失载,3000多年不为人知。 昔日王都成为庄稼地,3000...
从1928年到1937年,李济、董作宾等先后在殷墟进行了15次考古发掘,为中国上古史的研究提供了可靠的实物资料。图为殷墟考古发掘现场。 翻拍资料照片 “董作宾:最‘草根’的大学者”系列之一 甲骨学大家董作宾:最“草根”的大学者 “董作宾:最‘草根’的大学者”系列之二 ...
董作宾(1895 -1963),河南南阳人,原名守仁、号平庐、字彦堂。1926年在河南中州大学(河南大学前身)文学院任职。董作宾知识渊博,在古文字学、考古学、历史学、古年代学、民俗学、文学艺术等诸多领域都有杰出建树,尤其对甲骨学与考古学的科学研究有着划时代的贡献,是我国现代甲骨学与考古学的奠基人之一。 1915年,董作宾考取县办师范学校,毕业后留校任教;1917年以后,游学于位于开封的河南育才馆...
董作宾(1895-1963)中国现代甲骨学家。字彦堂,又作雁堂,别署平庐。河南省南阳县人。生于清光绪二十一年二月二十四日(3月20日),1963年11月23日卒于台湾省台北市。1923-1924年入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为研究生。1925-1927年,先后在福建协和大学、河南中州大学和广州中山大学任讲师、副教授和教授。1928-1946年在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历任通信员、编辑员、研究员及代...
董作宾(1895—1963),原名作仁,号平庐,字彦堂,1895年出生于南阳市宛城区长春街(现解放路)一个小店主家庭。少年时便博览《四书》《五经》及诸子百家学说。幼时的董作宾在课余时常到旁边刻字店里玩,并细心地观察各种雕刻技法,琢磨刻字的章法与要领。后来他又得到店主的热情指导,使他对古文字和篆刻艺术产生了很大的兴趣。宣统二年(1910年),他入元宗高小,后辍学。1915年春,在张嘉谋先生(著名教育...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