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1月24日,翁万戈先生捐赠书画仪式在上海博物馆内举行。上海博物馆 供图 翁同龢后人翁以钧24日携夫人柳至善,代表翁万戈将两件翁氏家族的重要家藏捐赠给上海博物馆。这两件重要家藏分别是明代著名画家沈周的《临戴进谢安东山图》和清代杰出画家王原祁的《杜甫诗意图轴》。 沈周《临戴进谢安东山图》。上海博物馆 供图 翁万戈是清代翁同龢的五世孙。翁氏家藏的核心部分由其先祖在19世纪收...
记者日前从上海博物馆获悉,清同治、光绪两朝帝师翁同龢的第五世孙翁万戈向该馆捐赠了明代画家沈周的《临戴进谢安东山图》和清代画家王原祁的《杜甫诗意画巨轴》。目前两幅画作已运抵国内,初定本月24日在上海举办交接仪式。 据翁万戈的侄子翁以钧透露,这次捐给上海博物馆的两幅画作,算是翁万戈的最后一次捐赠了。“他对自己的身体状态清楚得很,他知道自己的状态不好了,不能再拖延了,才做了最近的捐赠决定。”据悉,...
翁同龢(1830-1904),字叔平,号松禅, 别署均斋、瓶笙、瓶庐居士、并眉居士等,别号天放闲人,晚号瓶庵居士,江苏常熟人,中国近代史上著名政治家、书法家、收藏家。 翁同龢 两朝帝师,戊戌维新第一导师 清道光十年四月二十七日(1830年5月19日),翁同龢出生在北京城内石驸马大街罗圈胡同寓所,是体仁阁大学士翁心存第三子,四岁时随祖母张太夫人及母亲许氏由京师回到故乡常熟。 ...
9月12日,“两朝帝师翁同龢及翁氏家族文物特展”在湖州市博物馆二楼临展厅开展。 翁同龢(1830-1904),江苏常熟人,字声甫、笙甫、笙阶,号叔平、玉圃、瓶生、瓶笙、松禅、瓶庐、长瓶、瓶庵等。其作为“两朝帝师”、“中国维新第一导师”(康有为语)为后人崇敬念。他不仅是一位卓越的政治家,还是一位著名的书法家。 此次展览以翁同龢书法作品为主,亦有展现其情怀的文人绘画小品、体现其为国效力的奏...
8月4日,由北京鲁迅博物馆(北京新文化运动纪念馆)、常熟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主办的“两朝帝师翁同龢及翁氏家族文物特展”在北京鲁迅博物馆开幕。展出的66件展品从多个角度展示了晚清帝师翁同龢的治学理念和艺术情趣,其中书法作品包括信札、条幅、扇面、临写的碑帖29件,如节临《汉张迁碑》册、临宋米芾《蜀素帖》卷等,其他文物包括瓷器、文献、古籍、文玩等,一级文物《赠济之世一兄金笺四条屏》是翁同龢楷书精品。 ...
昨天,在颐和园翁同龢书法文物展上,一名观众正在欣赏展品。京华时报记者范继文摄 昨天,颐和园举办“两朝帝师翁同龢及翁氏家族文物特展”,通过精选的66件展品,从多个角度展示晚清帝师的治学理念与艺术情趣,展览将持续至4月12日。之后将在鲁迅博物馆、社科博物馆、恭王府等处巡回展览。 据介绍,本次展览除颐和园园藏的四十册《翁同龢日记》外,其余65件展品皆为首次进京,展品以书法、绘画作品为主,同时展出奏稿...
“此番获赠翁氏日记、杂著手稿,翁同龢的‘翁氏藏书’精华已大部分入藏上海图书馆。”12月21日,在上海图书馆举行的“翁万戈捐赠‘翁氏文献’入藏仪式”上,上海图书馆馆长吴建中的发言略显激动。跨越1.4万公里,经历68年沧桑,“翁氏文献”这批珍贵的中国古籍最终又回到上海,吴建中说,这是中华古籍文献实体海外回归工作的又一重大成果。 这次回归的翁氏稿本中,最主要的是翁同龢日记稿本,共计47册。《翁同龢日记...
从上海出发,历68载沧桑,跨越14000公里的距离,最终又回到上海;成就一段书缘,也将揭开众多历史的细节。12月19日晚,由98岁高龄的翁氏后人翁万戈无偿捐赠,一直由翁氏后人保存的翁同龢日记稿本等一批珍贵的“翁氏文献”抵达上海图书馆,正式入藏。 2000年3月,在上海市政府的支持下,上海图书馆曾获得翁万戈转让的宋刻孤本《集韵》等80种“翁氏藏书”,成为当年轰动海内外的文化事件。此次翁同龢日记稿本...
上图团队在翁万戈家中,中间坐者为翁万戈。(上海图书馆提供) 19日晚上,1948年被翁氏后人从上海带至美国的翁同龢日记,终于又回到上海,与2000年回归的“翁氏藏书”在上海图书馆“团聚”了。 上海图书馆古籍专家陈先行为自己能先后两次参与“翁氏文献”回归行动兴奋不已,连称“很有成就感”。而记者作为这两次文献“回家”团聚的见证者,亦深感荣幸。 记得2000年4月28日,这是中国文化史上一个值得铭...
常熟翁同和纪念馆日前和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推进中国近代史研究,繁荣发展博物馆事业。 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院位于北洋海军成军之地——山东威海刘公岛,是一家以北洋海军和甲午战争为主题的纪念遗址类博物馆,更是一座全面展示中日甲午战争历史的综合性展馆,主要承担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刘公岛甲午战争纪念地”的管理保护、北洋海军与甲午战争文物史料的征集收藏、甲午战争与中国近代海防的学术研究等...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是传统中国人世世代代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和人生价值归依。“状元郎”更是读书人的最高荣誉,可是“状元们”都是怎样经过重重筛选,最终光宗耀祖的呢? 说“状元”是中国人心目中最为辉煌崇高的荣誉称号,大概一点儿也不过分。不管您从哪儿得了个第一名,国人都会毫不吝啬地给您送上“状元”这个光荣称号,“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嘛。其实,真正的“状元”是有严格使用范围的,专指在科...
李鸿章,晚清时代最为重要的代表人物,因其被贴上过于鲜明的政治标签,其形象很模糊。以往对他的脸谱化解读,带给我们一种深深的疑惑:如果李鸿章是一个片面的龌龊形象,那么,国人的智商岂不更成问题?文化渊深的中国,又怎么会受到如此简单的人物的影响?李鸿章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为什么近代的中国历史无法绕开他?为什么他能影响中国历史如此长久?本书或许能提供一个答案。 吕贤基被敌军围困将死之际,李鸿章骑着...
文/记者 翁晓波 在湖北大学的博物馆里,静静地挂着一副发黄的对联。它和其他多副名人名联挂在一起,如果不仔细看,也许很难一眼发现。 不过,这副对联的作者,可就大名鼎鼎了:他是清朝光绪皇帝的老师,翁同龢。 对联字不多,上联为“茗炉尽日烧松子”,下联是“竹径迁床逊笋芽”。 “这副对联写于1898年,当时‘维新变法’失败,翁同龢被罢官免职,回到家乡江苏常熟为民。郁闷之下,写下此联。”湖北大...
访翁氏故居前,我前往翁同龢同他父亲翁心存的永眠之地凭吊了一番。翁氏墓地被山麓的一片林子围着,有几棵是百年枫香,浓浓的树荫遮下来,大有幽邃之致。匠人以玻璃钢为材质,为翁同龢造像,立在墓之西。更有一组群雕,翁氏的生平梗概为其内容。清宫戏中,常能见到翁同龢的身影,他做过内阁学士,刑部、户部右侍郎,都察院左都御史,刑部、工部、户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并且两入军机处,兼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如果说奏请罢修圆明...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