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在益阳市桃江县桃花江镇,有一条獭溪河,一处汉晋砖窑遗迹在此被发现。7月31日,记者从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获悉,此处遗迹具有重要价值。目前在益阳地区尚未发现过此类窑炉,在湖南地区也未见汉晋砖窑的正式发掘资料。 此处遗迹,是在益马高速抢救性考古发掘中发现的,位于益阳市桃江县桃花江镇文家渡村向阳组,古獭溪河东侧河岸的一级台地上。这处砖窑遗迹,是此次发掘的主要收获。不仅窑炉遗迹保存较好,而且还发...
凤凰山早期越窑遗址位于绍兴市上虞区上浦镇大善村北的凤凰山东南麓,北边距禁山窑址直线距离不足800 米。这里是北部宁绍平原向南部会稽、四明山脉过渡的低山缓丘地带,曹娥江纵贯南北。凤凰山窑址周边的上虞曹娥江中下游地区,不仅是成熟青瓷的起源地,同时也是汉六朝成熟青瓷窑址的最重要分布区,凤凰山窑址群是三国-西晋时期的典型代表,规模大、产量高、质量优,是成熟青瓷发展上的第一个高峰。凤凰山窑址是凤凰山窑址群中...
凤凰山早期越窑遗址位于绍兴市上虞区上浦镇大善村北的凤凰山东南麓,北边距禁山窑址直线距离不足800米。这里是北部宁绍平原向南部会稽、四明山脉过渡的低山缓丘地带,曹娥江纵贯南北。凤凰山窑址周边的上虞曹娥江中下游地区,不仅是成熟青瓷的起源地,同时也是汉六朝成熟青瓷窑址的最重要分布区,凤凰山窑址群是三国-西晋时期的典型代表,规模大、产量高、质量优,是成熟青瓷发展上的第一个高峰。凤凰山窑址是凤凰山窑址群中的...
唐定陵周围为什么会有500多座窑址,唐代的工匠又为什么要在砖上印自己的手印?昨日记者从省考古研究院获悉,我省考古人员在“唐代最大规模砖瓦窑场”陕西富平桑园窑址,又新发现了48座窑炉和大量手印砖,其中部分窑炉可能是唐开元年间为修缮遭受火灾的唐定陵需用的砖瓦而开的窑炉。 “唐代最大规模砖瓦窑场” 桑园窑址是迄今已知的唐代规模最大的砖瓦窑场遗址。此前我省考古人员对该遗址进行了发掘,发现了保存完整的窑...
记者从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获悉,考古工作者在对富平桑园窑址进行的又一次考古发掘中,新发现了两组东西向分布的窑炉组,共发掘窑炉 48座,同时还发现了窑场两次使用的证据。 据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王小蒙介绍,此次新发现的两组窑炉位于整个窑场的中心部位,呈东西向分布,通过钻探,得知这一区域共分布窑炉48座。新发现的两组窑炉大部分是全部由生土掏挖而成,窑顶也是生土掏成,不用人工砌筑窑顶。通过发掘,考...
11月29日,记者在富平银钩村一处正在修建的水渠旁看到,裸露的土层上随处可见为数众多的残损瓷片,一位正在修渠的工人问:“你们是不是来找瓷片的?”显然这里有古瓷片的消息很多人都知道。 这里在文物系统还有一个名字叫“银沟遗址”,在2008年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时,银沟遗址就被确定为“不可移动的文物点”,存在大量的古窑炉、古井、灰坑等遗迹,遗留大量的瓷器、陶器残片及古砖瓦等建筑材料。 在遗址中心区域发...
唐五代时期著名的窑场--鼎州窑的确切窑址究竟在哪里,这是陶瓷史上的一宗悬案。最近,在陕西富平县银沟村附近一处被称作“银沟遗址”的中心区域,发现318座古窑炉遗址,在这些窑炉的集中区域发现大量的灰坑遗迹,在勘探区域内不同深度不同堆积层中发现了绿、红、黄、黑、白等矿物质原料残渣、残块和膏泥等遗迹。这些新发现,为寻找鼎州窑的确切窑址,提供了新线索。 银沟遗址曾被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确定为“不可移动的文物...
在自家农田里耕作时,随便翻动一下土壤就能看到一些带有釉面的小瓷片,这对于陕西富平银钩村附近的农民来说都早已习惯。很多人都知道他们这里有古窑,可在正式的勘探报告出来前,大多人没想到目前这里已探明的古窑址已达318座。 发现318座遗址窑炉有4种形状 11月29日,记者在富平银钩村一处正在修建的水渠旁看到,裸露的土层上随处可见为数众多的残损瓷片,一位正在修渠的工人问:“你们是不是来找瓷片的?”显然...
我国窑炉的一种形式。 多建筑在江南地区坡地上。 因形体细长似龙,故名。创始于战国,东汉时有改进,遗址以浙江发现者较多。浙江上虞东汉窑址出土的青瓷碎片,经过化学分析和物理测定,已达到瓷器标准。东汉瓷器的出现与龙窑的改进有直接关系。早期龙窑一般长十几米至二十几米,到了宋代龙窑长达五六十米,个别地区甚至达到七八十米,一次可装烧二万件瓷器,对当时瓷器的发展起很大作用。
德化月记窑 德化是中国三大古瓷都之一,我国古代著名的重要产瓷区之一。从西周至今2000多年里,德化窑火从未间断,从古至今,德化窑一直是福建沿海地区古外销瓷重要产地之一,早在宋朝,德化瓷已畅销海外市场。 丰富的古窑址遗存是德化瓷繁荣历史的有力见证。据德化县陶瓷博物馆馆长郑炯鑫介绍,迄今为止,德化全县已发现唐宋元明清历代古瓷窑址239处,古瓷窑址数量列居福建省各县之冠。郑炯鑫称,这200多处古...
龙窑柴烧是一种古老的烧瓷方法,木材是烧窑最主要的燃料。但时移世易,上世纪80年代后,德化提倡“以电代柴”,历史上留存下来的200多条龙窑逐渐消失,柴烧瓷器也不多见了。据郑炯鑫介绍,用古法柴烧烧制的龙窑目前德化全县大概保留有三、四条,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月记窑。 德化月记窑 德化是中国三大古瓷都之一,我国古代著名的重要产瓷区之一。从西周至今2000多年里,德化窑火从未间断,从古至今,...
对于陶瓷窑炉的变迁,作为瓷器的诞生地,中国有着无可争辩的发言权。 而对于工业化大生产下建筑陶瓷窑炉的变革史,作为相对西方来说陶瓷工业起步较晚的国家,中国的陶瓷窑炉变革历史,是一部不断对外学习、引进的历史。 大产量、低售价、毫无标准可言,成为了长期以来中国陶瓷行业窑炉产品需求的代名词。长期以来,中外陶瓷市场需求的不同,造就了中外陶瓷生产模式的不尽相同,更造就了中外陶瓷窑炉需求的各不相同。 在窑...
鸡窝状炭烧钧瓷窑炉(炉窑) 鸡窝状钧瓷窑炉始创于清朝末年,于二十世纪初叶曾风行一时,当时,断烧数百年的钧瓷艺术处于刚恢复的萌芽时期,钧瓷艺人们利用这种小型窑炉,以炭作燃料进行探索试验。这种窑炉的特点是方便,快捷,烧成速度快,几个小时即可烧成。缺点是炉体容量小,一次只烧一件产品,此窑在新中国成立之后,作为神后钧瓷厂的试验窑炉,起到了承先启后的作用,摸索出了窑变规律,效果明显,有宋钧的神韵特征,但此窑...
元明时期马蹄状钧瓷窑炉元明时期马蹄状钧瓷窑炉(俗称牛窑),是创于元明时代的窑炉,它先用柴,明代后用煤,也用于民用瓷(即碗、缸、盆),它一直沿用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才逐渐消退,一九五七年前后著名的大火兰钧瓷即出自此窑内,它开创了煤烧钧瓷的先河,其结构形状有利于煤的燃烧,其产品艺术价值较宋钧稍有逊色,但作为最先以煤作燃料的窑炉,在禹州市神后陶瓷区、在钧瓷历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但此窑人们对它的认识比较肤浅...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