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2011年3月底至6月中旬,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对蚌埠禹会村遗址进行了第五次规模性发掘,发掘位置位于二区偏北部位的水泥板场之下。该地点在前期的发掘中,曾经揭露出不同类型的祭祀坑、祭祀沟等迹象,本次发掘的目的,主要是为进一步了解二区遗迹的分布情况,积累更加丰富的资料,因此,再发掘是学术研究的需要。同时,由于农村建筑的不断扩大,对遗址现状的保护将造成一定的破坏,所以,再发掘也是对遗址保护的需要。 ...
记者昨日获悉,经国家文物局批准,作为中国古代文明探源工程的重点项目,蚌埠禹会村遗址考古发掘项目第五次发掘即将开始,该项目仍由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王吉怀研究员组织完成。6日上午,王吉怀研究员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如果天公作美,符合野外发掘条件,他将于本月底带队来蚌。 禹会村遗址俗称禹墟,位于蚌埠涂山南麓、淮河与天河之间。王吉怀研究员向记者介绍,禹会村遗址第五次发掘有三个目的:首先是充实遗址考古发掘资...
记者昨日获悉,经国家文物局批准,作为中国古代文明探源工程的重点项目,蚌埠禹会村遗址考古发掘项目第五次发掘即将开始,该项目仍由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王吉怀研究员组织完成。6日上午,王吉怀研究员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如果天公作美,符合野外发掘条件,他将于本月底带队来蚌。 禹会村遗址俗称禹墟,位于蚌埠涂山南麓、淮河与天河之间。王吉怀研究员向记者介绍,禹会村遗址第五次发掘有三个目的:首先是充实遗址考古发掘...
【摘要】 禹会村遗址是淮河流域一处较大型的龙山文化遗址,也是中国古代文明探源工程中关键时期的关键遗址,对其发掘,为考证与相邻地区同类文化的关系,提供了直接的证据,同时也弥补了龙山文化的地域性空白,更重要的是为求证大禹治水史绩、探索江淮地区文明起源的进程以及后来如何汇聚、如何加速王朝国家的形成过程,具有重大意义。 禹会村遗址的发现1980年,文物普查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开展,作为淮河流域的蚌埠市也不例...
作为淮河流域大型的龙山文化遗址,禹会村遗址经过规模性的发掘,2009年度又获得了重大收获,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学术成果,为淮河流域文明化进程的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大型祭祀台基的发现,为考证遗址的性质提供了有力的佐证。 2009年度,对拥有2500多平方米的祭祀台基进行了全面揭露,从而揭示了龙山文化晚期淮河流域一处大型的祭祀场所。台基位于遗址的东北部,呈南北狭长形布局,南北长100米,东西宽25米,...
各路专家在禹墟考古发掘现场考察 禹墟出土文物吸引专家鉴赏 1月8日下午,中国社科院考古所、中国科技大学、山东大学、上海博物馆、南京博物院、安徽省文物局等单位近20位考古专家齐聚蚌埠禹墟,研讨禹会村遗址第三次考古发掘成果。国家十一五重大科研项目“中国古代文明探源工程”负责人、中国社科院考古所所长王巍说,禹会村考古发掘成果显著、令人振奋,该遗址在年代、特征、传说等方面...
禹会村遗址发掘又获重大发现 出土史前小麦炭化物改写中国农业史 通讯员张建平、记者李陈续从此间获悉,中国古代文明探源工程在淮河流域的唯一重大科研项目——安徽蚌埠禹会村遗址考古发掘工作取得重大发现:在近期由中国社科院考古所进行的第三次发掘中,出土了史前小麦炭化物和龙山文化时期最高级礼器白土陶鬶。 禹会村遗址位于蚌埠市涂山南4公里淮河东岸,南北长约1000米,东西宽约200米,古称禹墟,是古...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