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唐代长沙窑执壶 古人把通俗易懂的诗歌、谚语、俗语和题记等作为一种装饰写在瓷器上,首见于唐代长沙窑瓷器,用诗歌在瓷器上装饰成为长沙窑的一大特色。几个月前,收藏家曹兆浦在金华古玩城淘到一把唐代长沙窑执壶(见图),就非常真切地反映了这一点。 壶为灰胎质,瓜棱形,高14厘米,腹径31厘米,底径8.5厘米,短八棱壶嘴,器表施釉较薄,底部无釉。此器身虽残而韵犹在,因为壶上题诗一首:“客来莫直入...
南北朝 南朝 1965年江苏镇江出土 高22.3厘米 盛器,盘口直沿,束颈,阔腹,矮足。壶前伸出二鸡首作壶嘴,后部向上伸一柄,上饰龙头,龙张口衔沿作饮水状。器身施青釉,足底露胎。
西周 时期 盛水器 1959年安徽省屯溪市出土 高14厘米、口径6厘米、重0.6千克 此件瓷壶表面呈淡黄色,釉色不十分均匀光洁,以凸起的直棱为饰。原始瓷器烧制的温度比较低,瓷质较为松软,器型也比较简单,多是尊、罐类器物。安徽在商周时期是淮夷聚居地,这件瓷壶的出土,表明了当地在西周时期出现了原始制瓷工艺。
晋 东晋 酒器 1969年江苏镇江出土 高15.6厘米,盘径7.1厘米,底径10.3厘米 这件鸡首壶是盛酒器,盘形注入口,细颈,扁圆腹,肩部前端有一鸡首形流,后端有把手,肩两侧各有一个桥形钮。瓷胎灰色,质地坚硬、细密,器壁上薄下厚。瓷胎外面大部分部位施有深褐色的釉,只是靠近底部的部位不施釉。釉层较厚,釉色均匀。 黑色釉和深褐色釉的瓷器同属于黑瓷器类...
唐 盛水器 1956年河南省陕县唐墓出土 高30.9厘米、底径9.1厘米 花釉瓷是一种在底釉上洒刷花斑釉装饰而成的瓷器,主要是在黑釉、黄釉、天蓝釉上饰以天蓝或月白色的斑点。这种釉上彩需要掌握好釉了的调配和施釉技术。花釉瓷在唐代书籍中也称为“花瓷”,是鲁山窑所烧造。本世纪六、七十年代相继在河南省鲁山县、内乡县、郏县、禹县及山西省交城县发现过烧造花釉瓷的窑址。器物有壶、罐、腰鼓...
唐 盛器 高23.9厘米、口径10.5厘米 此壶盘口,短颈,腹直而深,平底。多棱形短流,后有弓形鋬,肩部两侧有系。流下有贴模印花母子狮纹,系下是贴模印花椰枣纹。3块贴花中皆有“何”字,并有大块褐斑。 此壶出土时间、地点不详,但对照1983年湖南省博物馆和长沙市文物工作队对长沙窑窑址进行发掘所出土的壶形器,它应该属于A型Ⅰ式。该型式计有39件,分别出土于蓝岸嘴、蓝家坡、谭家山...
唐 盛器 1983年湖南长沙望城出土 高19厘米、口径9.5厘米、底径9.5厘米 敞口平展,颈较长,短流,腹作瓜棱形,弓形鋬,平底。青釉,流下腹部有褐彩题诗:“去去关山远,行行湖地深。早知今日苦,多与画师金。” 1983年湖南省博物馆和长沙市文物工作队对长沙窑窑址进行了科学发掘,发掘面积达760平方米。其中,出土形制可辨的长沙窑陶瓷器7211件,器形70种。壶的数量最...
战国 楚 盛酒器 1955年浙江省绍兴市漓渚出土 高18厘米、口径7厘米 此壶由夹砂硬陶制作,圆口、斜肩、鼓腹,肩上有一龙形提梁。龙身有锯齿形脊背,以龙首为短流,底部有3个兽形蹄足。此壶胎质坚硬,薄釉,腹及盖顶饰指甲纹,是中国早期原始青瓷中的佳作。原始青瓷是汉代成熟的青瓷的前身,汉代青瓷的主要产地是今浙江上虞、绍兴一带。目前,在绍兴附近已发现烧制原始青瓷的战国窑址多处,说明...
笔者在安徽望江县偶然发现并收藏到一件较为珍稀的长沙窑青釉褐彩双系盘口瓷壶。该壶通高13厘米、口径6厘米、底径7.5厘米,通体青黄釉、褐彩,盘口沿、短直颈六棱形短流、肩上有双系,绳纹曲柄、溜肩、椭圆腹,胎质灰白、厚重,保存完好,整个造型朴实简洁,优美明快,具有明显唐代长沙窑产品的风格。 据考证,长沙窑为唐代著名瓷窑,坐落在湖南长沙市郊铜官镇瓦渣平,又名铜官窑,它创烧于唐代,至五代逐渐衰落,烧造...
瓷壶中流传下来有早年的御用品,即所谓官窑器,近年来见诸各拍卖会上的就不少,处于“流通领域”中,很吸引眼球。但市场上多数还是旧时官宦人家、文人士子、乡绅商贾的用具。 不管怎么说,如今“老窑”和民窑细路的壶不时尚能访到,而官窑的酒壶、茶壶之类,有些已经扶摇攀升到令人眼晕的七八位数字了。目前高位的纪录之一是香港佳士得2002年秋季拍卖会创造的,一件永乐甜白釉执壶拍出1162.41万港币,约合1...
东晋时代烧造的黑釉瓷繫壶(双繫)(高十六点四公分) 附图为东晋时代烧造的黑釉瓷繫壶(双繫)(高十六点四公分),俗称天鸡壶,盖小壶嘴堆塑成鸡头状。造型为小圆盘口,直立拍鼓式壶颈,肩部左右有横耳各一,耳之小孔作繫绳用,圆身平底,手鋬(把)自口及颈作“龙”弯身(状似小蛇)饮水姿势。 曾见晋代青瓷和东晋青釉褐斑瓷,亦作大同小异造型,当时应甚流行。南北朝时期,北齐青釉四繫鸡首壶,直接受东晋影响;...
青釉刻划弦纹双系瓷壶,东汉,高24.5cm,口径11.5cm,底径9cm。 壶洗口,束颈,溜肩,鼓腹,腹以下渐敛,平底。肩部置对称竖系。通体内外施青釉,外壁施釉不到底。颈、肩部刻划水波纹,腹部刻划密集的弦纹。 这件青釉双系壶胎体较薄,釉层匀净光洁,属于刚从原始瓷中脱离出来的质量更高一筹的青釉器,堪称我国最早的瓷器。 这种青釉瓷器在烧结性能和器表施釉等各方面都比原始青瓷有了较大进步,但与成熟的...
出土的隐青瓷壶 6月18日,岳西县文物局和该县河图镇政府接到群众报案,称河图镇岚川村枫树组发现一座古墓。经文物部门初步考察,墓葬内被破坏严重,且有明显盗墓痕迹。专家认为,该座古墓建设规模较大,结构精致,对研究当地丧葬习俗、经济和文化提供了很好的证据。 6月19日,岳西县文物局根据《文物保护法》等相关规定对该墓葬进行挖掘和清理,出土了一件保存完好的精美影青瓷壶和部分瓷片。经文物专家分析,这是一座...
长沙窑青釉寒食元无火瓷壶 “古岸陶为器,高林尽一焚。焰红湘浦口,烟浊洞庭云。回野煤飞乱,遥空爆响闻。地形穿凿势,恐到祝融坟。”这首名为《石渚》的诗词出自晚唐诗人李群玉之手,诗名“石渚”是为今长沙窑所处之石渚湖一带,而整篇诗文则描绘了长沙窑兴盛时期的概况,这也是迄今为止唯一一首明确记载长沙窑的诗词。根据历年来国内外的相关报道可知,长沙窑的产品遍布国内多个城市,并出口至西亚、南亚、东亚等地,而...
壶属于陶瓷容器,通常用来盛茶、酒等液体。历史上被称为壶的器物在不同时期有不同造型和功能,陶壶基本造型为小口直颈,球形或扁圆腹,平底或圈足,亦有三足的。在新石器时代裴李岗文化、磁山文化、仰韶文化、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马家浜文化、良渚文化、昙石山文化以及商周、秦汉的遗址和墓葬中均有出土。 秦至西汉时壶口似盘,有半球形盖;两汉中期壶口微外撇,无盖,出现空心假圈足;东汉末圈足升高。壶式的演变是:...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