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东经119°49′00.0821“,北纬26°17′24.6359”,这是白礁一号沉船总基点永久坐标。30年前,这个坐标揭开了一段历史;30年后,这个坐标牵出了“2018海丝寻迹·定海行”。 白礁一号沉船位于连江县定海湾,闽江入海处北侧。由于水下多暗礁,沉船事故多发,古代沉船埋葬丰富。日前,当记者来到连江县博物馆时,副馆长骆明勇正配合摄制人员进行文物拍摄工作,为本月举行的定海行活动收集素材资...
据中国之声《新闻和报纸摘要》报道,今年是“南海I号”沉船遗迹发现30周年和沉船整体打捞10周年。 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技术总监、研究员孙健:到目前为止,我们能确认的是沉船表面尺度的一个大小,长22.15米,宽9.85米。目前我们判断有15个隔舱,但是船首部的第1个隔舱折断了。发掘的文物数量有2万多件,瓷器占的比重最大。因为铜钱的数量比较多,是另外统计的。我们近期的工作目标是会尽...
近日英国著名杂志《Nature》报道称,考古学家在一处著名的地中海沉船遗址拯救珍贵古物时,意外发现了 2,000 年前的人类遗骸。这份科学杂志上写道,如果能够从 8 月 31 日在希腊海岛安迪基西拉岛 (Antikythera) 海岸发现的遗骸中提取到 DNA,则有望找到遗骨身份的线索。此外,这些保存十分完好的遗骸(包括一块局部头骨、两个臂骨、几根肋骨及两块股骨)也能够解开可能在风暴中沉没的公元前...
正在平潭海坛海峡进行的水下文化遗址摸底调查又有新发现,已确认南宋和元代两处新的沉船遗址。除了出水的龙泉窑瓷器,还在南宋沉船遗址中首次发现古代建筑材料。 此次摸底调查由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福建博物院文物考古研究所、福州市文物考古工作队组成海坛海峡水下考古调查队联合开展,从5月21日开始,为期一个月。 6月1日,记者跟随平潭海坛海峡水下考古调查队来到小练岛周边海域,他们将进行水...
随着“中国考古1号”25日返回海南文昌清澜港,西沙群岛2015年水下考古工作顺利结束。作为西沙海域第二次大规模的水下考古活动,此次考古取得突出成果,其中珊瑚岛一号沉船遗址发掘出水37件文物,完成金银岛一号沉船遗址水下考古调查、甘泉岛遗址陆地考古调查、永乐环礁礁盘外海域物理探测调查。 据西沙群岛2015年度水下考古队领队邓启江介绍,西沙群岛2015年度水下考古工作,由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
水下考古队员在珊瑚岛一号沉船水下作业 近日,西沙群岛长乐群岛珊瑚岛一号沉船遗址发现大量清代石雕构件,泉州文史考古专家认为,这些石构件很可能来自海丝起点泉州。 泉州市博物馆水下考古研究中心主任张红兴前往现场进行水下考古工作。昨日,他表示,初步明确,沉船遗址发现的瓷器碎片均来自泉州德化窑系,石构件与瓷片属于同一艘船上,来自泉州的可能性也不小。 作业时浪涌大 发掘困难不小 应国家文物局水下考古研...
水下考古队员在珊瑚岛一号沉船水下作业 近日,西沙群岛长乐群岛珊瑚岛一号沉船遗址发现大量清代石雕构件,泉州文史考古专家认为,这些石构件很可能来自海丝起点泉州。 泉州市博物馆水下考古研究中心主任张红兴前往现场进行水下考古工作。昨日,他表示,初步明确,沉船遗址发现的瓷器碎片均来自泉州德化窑系,石构件与瓷片属于同一艘船上,来自泉州的可能性也不小。 作业时浪涌大 发掘困难不小 ...
出水的石狮子(左,“刺桐会”供图)与泉州开元寺的石狮子(右)雕工、造型十分相似 近日,央视等媒体报道了一则关于海南三沙市永乐群岛珊瑚岛海域“珊瑚岛一号”沉船遗址的消息。这处沉船遗址发现274件石构件,出水37件。考古专家称,这些石构件源于清代中期一艘远洋运输船,而该船极有可能来自福建南部。 此消息,引起泉州考古界的关注。昨日,海都记者获得了部分石构件的高清图片,经泉州考古专家比对后,认为该批文...
考古工作者正在检查出水的石像 石擂钵在泉州本地常见 西沙沉船遗址 出水石构件 今年4月12日,西沙群岛2015年度水下考古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截至目前,已基本完成珊瑚岛一号沉船遗址水下考古现场的发掘工作。 考古人员在珊瑚岛一号沉船遗址没有发现船体,遗址以石质建筑构件为主要堆积,还发现有少量青花和白釉瓷器碎片散落在遗址表面。 据了解,珊瑚岛一号沉船遗址现存大小石...
“历史上的海上丝绸之路,最早要往南洋去,而三沙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这是必经之地。”随“中国考古01号”船来到西沙群岛开展考古作业的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柴晓明,肯定了三沙水下考古在探究整个中国历史中的重要性,他认为南海海域要好好挖掘与保护。 在他眼中,此次珊瑚岛一号沉船遗址的考古工作收获较多,意义重大。它属于探究中西交流和海上丝绸之路的一个重要环节。“因为一有沉船,你会立刻追溯...
今天,记者从执行西沙群岛水下考古任务的指挥船—“中国考古01”船上了解到,始于今年4月12日的西沙群岛2015年度水下考古工作已取得阶段性成果。经过一个月的工作,目前已基本完成珊瑚岛一号沉船遗址水下考古现场发掘工作。 考古人员在珊瑚岛一号沉船遗址没有发现船体,遗址以石质建筑构件为主,还发现有少量青花和白釉瓷器碎片。 经过考古人员水下探寻发现,珊瑚岛一号沉船遗址现存大小石构件274件,本年度水下...
西沙群岛2015年度水下考古工作正在进行中,水下考古队副领队符洪洪9日向记者介绍,珊瑚岛一号沉船遗址初步确定为清代遗存。 珊瑚岛一号沉船遗址分布面积约2000平方米,水深2米至7米,距西沙永乐群岛珊瑚岛距离约2000米。 符洪洪说,目前遗址发掘已经结束,提取文物37件,其中包括六尊无头石像和一尊完整石像。完整石像通体身高1.4米,从石像衣着、外观等判断是明代文物。 领队邓启...
记者从福建博物院近日举行的2014年考古汇报会上获悉,福建省考古所2014年在福州海域发现东洛岛沉船遗址,沉船上出水的文物,为福州港至日本的海上丝绸之路的存在提供了新的物证。 2014年5月,福建省考古所在福州海域东洛岛西侧海湾内,发现水下沉船遗址。遗址所在海床较平缓,遗物分布范围东西宽约50米,南北长约80米。从海底出水的碇石看,遗址中文物的年代可从宋代一直延续到元、明、清代,具备丰富的科研价...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