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2018年12月27日至29日,吴越国史迹遗存发现与研究学术研讨会在我区举行。临安区政协主席张金良,浙江省文物局副局长郑建华,浙江省古迹遗址保护协会理事长吴志强,杭州市园文局副局长卓军,杭州市社科联副主席、市社科院副院长周膺,杭州市政协文史委副主任王英,浙江省社科联规划办主任俞晓光,临安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李赛文,临安区副区长高吉亚,临安区政协副主席、区钱镠研究会会长裘小民,浙江省文物局文物处副处...
2018年纽约苏富比秋拍上拍卖了一尊中国唐代佛首,有文物爱好者发现,这尊佛首与民国期间洛阳龙门石窟1720窟被盗割的一尊佛首高度相似。而提供了对比图的则是日本学者关野贞与常盘大定于20世纪初多次考察中国石窟等遗迹后合著的《中国文化史迹》。而这些日本学者当时拍摄的照片则是它们在未被损毁之前最后的珍贵留影,而这些日本学者也随之再次进入到大众视野中。 结合中国画报出版社出版的“近代以来海外涉华艺文...
甘肃张掖市甘州区文物管理局副局长张炯近日接受记者采访时透露,官方将对“见证”了4000年前中西方早期“接触”的甘肃张掖西城驿遗址(黑水国史前遗址),建设保护大棚对外展现。届时,游客能看到三四千年前,在黑水国西城的人类居住遗址,以及原始社会时期的生活形态。 张炯表示,官方对黑水国史前遗址的考古从2010年持续至今,期间发掘了史前人类居住遗址,里面发现了相关的冶金遗址,有动植物种子、标本等数...
经部是头脑,史部就是文明的躯干,史部的确是中华文化的又一骄傲。在四大古文明里,埃及公元前3200年就已经有了成熟的文字,苏美尔前3100年出现楔形文字,印度前2300年的哈拉巴遗址中发现了至今没有破译的文字,而中国的文字目前为止只能追溯到商代甲骨文。中国人重史,虽然在古文明里中国的文字出现得最晚,但完全不妨碍我们把文字用到最极致和最有生命力。 从甲骨文开始,我们的文字就为记史服务,直到清代,这一传...
欧阳修 资料图 本文摘自:光明网,作者:晏默存,原题为:《千古伯乐欧阳修:提携曾巩,发现苏轼》 欧阳修文章锦绣,为人却耿介率直,放达不羁,以致树敌无数,屡遭同僚诟病和围攻。对他才华非常欣赏的宋仁宗曾惋惜道:“如欧阳修者,何处得来?”他的老师晏殊甚至对人说:“吾重修文章,不重他为人。”可见,欧阳修在做人上的确有过于刚直的一面,刻薄有加,宽容不足。但这样一个对同僚刻薄的人,对有真才实学的后...
图为皇城台发掘全景。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 供图 中新网西安2月3日电 (记者 田进)记者3日从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了解到,目前中国史前时期规模最大的城址“石峁遗址”皇城台附近,集中出土100余片卜骨,专家表示可能暗含了皇城台的信仰和宗教功能。 皇城台出土的骨针。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 供图 石峁遗址位于陕西北部神木县高家堡镇石峁村山梁上,北距长城10公里。皇城台是石峁遗址大型宫殿及高等...
12月19日,由湖南省文化厅、省文化厅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主办,省文物局承办的全省博物馆党史国史主题教育活动讲解比赛在长沙举行。湖南省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副主任武吉海等出席。 来自永顺县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纪念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受降纪念馆、长沙简牍博物馆、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等博物馆、纪念馆的15位讲解员紧密结合党史国史主题教育活动要求,针对馆藏文物和实物等藏品蕴含的文化内涵和精神,...
作者:首都师范大学教师田天 即便对于职业读书人而言,读书也并非易事。各种形式的媒体过于发达,阅读已被挤到了不甚重要的角落。也许正因为此,对书的执着反而炽盛起来。在这种叙述中,读书变成了一件意义重大的活动。书不能仅仅是书,必得负载重要的文化使命。因此阅读也不能仅仅是阅读,必得由此建设高贵的灵魂。这种想法大致说来算不得太错,但未免让乱翻书的人背上些沉重的负担。 读史书大概更为困难,...
11月24日至25日,“海上丝绸之路·中国史迹”监测云及基础数据库培训会在北京召开。本次培训由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主办,宁波市海丝申遗办及各申遗点相关负责同志参加培训。 按照培训要求,宁波市市“海上丝绸之路·中国史迹”监测及基础数据库建设工作于11月底正式启动。各申遗点落实专人负责遗产监测及基础数据库工作,并抓紧开展基础数据库录入及监测云调试运行工作。目前已完成4个申遗点的基础信息录入及审...
记者19日从陕西文物部门了解到,考古人员在中国史前最大城址“石峁遗址”,发现了4300多年前的大型建筑遗址,还发现了一条用石头砌出的“皇城大道”。 石峁遗址是目前中国史前时期规模最大城址,位于陕西省北部神木县高家堡镇石峁村山梁上,北距长城10公里。 据介绍,考古人员在石峁遗址的皇城台区域,发现了4300多年前的大型建筑遗址,瓮城、广场保存完好。建筑遗址位于皇城台底部,考古人员还...
我国史前文明水洞沟遗址第六次考古发掘近日启动,由宁夏考古研究所、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以及北京大学等国内知名旧石器专家组成的发掘团队近日入驻宁夏水洞沟,进行为期40天的考古发掘。 据了解,本次考古发掘是水洞沟遗址第六次考古发掘的第三个年度工作,主要以水洞沟遗址2号地点为中心展开,扩大原有探方面积的发掘,以取得更多不同文化内涵的年代序列、沉积物及沉积条件、遗迹现象异同等方面的证据,...
央视《考古进行时》将撩开“考古”神秘面纱 继“上合”会议之后,又一次高规格的大会——首届中国考古学大会将于本周六在郑州启幕。首届中国考古学大会(2016·郑州)是中国考古学有史以来首次举办的多学科、开放式、国际化考古学大会,规模大、层次高。这次大会的召开,对于中国考古学来讲具有十分重要的标志性意义。作为中国考古学界最高端的盛会,首届中国考古学大会亮点颇多。 郑州晚报记者 苏瑜 ...
正在布置中的百年思鑫坊历史文化陈列馆 从陈玲娟的病房窗口望出去,就是思鑫坊。103岁的她,一天天关注着思鑫坊的变化。 上世纪30年代,她曾师从著名画家徐悲鸿、张书旂(音qí),而张书旂就曾经居住在思鑫坊中。 当年,她曾与张书旂合作了一幅国画,她画菊花,由老师画鸟。最近,她委托家人将这幅画送到了孝女路1号——今年,在综合整治的基础上,湖滨街道重整思鑫坊百年史,在这里开辟了一间“ 百年思鑫坊历史...
黄帝文化寻踪——杨官寨、石峁考古发现的启示”展览1日在陕西历史博物馆开展。据介绍,此次展览是目前中国史前规模最大城址石峁遗址考古成果的首次集中展览。出土的陶器、玉器等重要史前文物首次亮相。 杨官寨、石峁遗址是距今5000年前后的两个新石器时代的古文化遗址。记者了解到,此次展出了近年考古发现的杨官寨、石峁遗址出土文物129件(组),并运用了大量的文献图版、遗址照片等。 “此次展览是过去几年相关考...
洛阳博物馆外景 商代母鼓方罍 河洛文明——汉代展区 以前读司马光《过洛阳故城》一诗,诗中有“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之句,让人对洛阳历史充满好奇。最近到洛阳博物馆参观“河洛文明之路”展览,顿生感慨:一部河洛文明史不就是一部中国史吗? “天下之中”历史厚重 洛阳三面环山,洛河穿城而过。洛阳博物馆就坐落在逶迤蜿蜒的洛河南岸,南面是风景秀丽的隋唐城遗址植物园。到了博物馆门口,首...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