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隋(581-618) 高12.5厘米,口径7.9厘米,底径8.2厘米 首都博物馆藏。盘口,束颈,扁圆腹,饼足,莲苞钮盖,盖钮内凹。整器施白釉,釉下施化妆土,外壁施釉不及底,积釉处泛浅青色,釉面有细碎开片。胎质白而细腻。白釉最早出现于北朝,河南安阳北齐武平六年(575年)范粹墓出土了最早的一批白瓷,早期白瓷釉色多泛黄或泛灰。
南北朝 南朝 吐痰用具 1954年湖南省长沙市出土 高12厘米 这件青瓷印花唾壶浅灰白色胎,从口至腹下部施淡黄绿色釉,有开片。有盖,盘形口,垂腹,圈足。肩部印莲瓣纹,腹部印莲花与直条纹。器胎表面平整,釉层及釉色极为均匀,釉面有淡亮光泽,观感温润、秀雅,无论是从制作上还是从艺术上都堪称一件精致的作品。 今天的湖南、湖北一带先秦为荆楚地区,在三国吴时已经烧造瓷器,胎色呈紫...
唐 卫生用具 河南省陕县唐墓出土 高16.5厘米 在唐代,唾壶的使用比较普遍。官僚贵族所用唾壶则十分讲究,有的甚至用黄金制作。这件白瓷唾壶,胎质细密,釉色雪白莹润,作工精巧,是捧在手上使用的上品之作。
唾壶与熏篮是古代的两种卫生器皿,它们是我国人民自古以来就有讲卫生习惯的实物证据,对研究我国悠久的医学史、防疫史也有重要价值。 这件带盖青瓷唾壶(图1)1997年出土自江西南昌县富山乡的一座隋代墓葬。通高11.7厘米,盘口,束颈,溜肩,扁圆腹,假圈足。盘形盖,中心下凹,中立一珠形钮。通体施青釉,表中闪米黄,呈冰裂纹开片。 唾壶也称“唾器”,是古代置放在桌子上的承唾之器,体形轻巧而美观,既...
此壶高8.3厘米,口径9.4厘米,足径8.5厘米。 器造型端庄,釉汁莹润。肩至上腹部压印由菱形网格纹组成的宽带纹与倒三角图形,主题图案为堆贴朱雀、双凤、仙人骑神兽、辟邪的模印纹。纹饰规整,小小菱形网格中,细如游丝的十一根纵横线条(横五纵六)根根清晰,为同类纹样中少见。而三角形图案之美,主题装饰之精湛,亦为同期青瓷中罕见。 “唾壶”,即“渣斗”,属卫生用具,因安徽阜阳双古堆西汉汝阴侯墓所...
图中所示,为镇江一南朝墓出土的2件瓯窑青釉唾壶。其中,大的高13.5厘米,口径11.2厘米,底径14厘米;小的高9.6厘米,口径8.4厘米,底径9.5厘米。盘口外侈,短颈,扁圆腹,假圈足。胎浅灰白色,较疏松,全器施釉,釉色青绿,釉面光洁明亮,玻璃质感强。(江苏镇江 刘丽文)
洗口、直颈、溜肩、鼓腹、平底;通体施黑釉,釉色漆黑,釉层肥厚润泽,开有细碎如丝的牛毛纹片。 自从中国古代的窑工们发明瓷器以后,与铁元素的斗争就一直贯穿在整个陶瓷工艺发展的过程之中。釉面的呈色是与铁含量的高低密切相关的,含铁量高,釉面颜色越深,反之越浅,而如何去除釉料中的铁质,使得釉面更加清亮就成了窑工们伤脑筋的事情。就和治水一样,可以堵,也可以疏,黑和白,也是一个矛盾的两个方面。这种斗争的结...
青釉印花带盖唾壶,通高14.2cm,口径8.4cm,足径10.6cm。 壶盘口外撇,短颈,溜肩,半腹下垂,腹下略收,宽圈足。盖卧槽,钮如蜡扦状。通身施淡青色玻璃质透明釉,施釉不及底,近足处露灰白色胎骨。肩部暗刻三角纹边饰一周,腹印团花、树叶及忍冬纹一周。 隋代青瓷继承南北朝青瓷的优良传统,釉色青绿而透明,釉面有细碎的片纹,玻璃质感极强。此唾壶造型敦厚,青釉明亮,所用印花技法为戳印,花纹简洁浅显...
德清窑黑釉唾壶,东晋,高9.9cm,口径8.9cm,底径9.4cm。 唾壶盘口,束颈,扁圆腹,平底略上凹。外壁施黑釉,釉不及底。因釉层在高温熔融状态下产生垂流,致使器物下部积釉处釉层较厚,堆积欲滴。釉面滋润,开有片纹。 唾壶亦称唾器,属于卫生洁具。安徽阜阳双古堆西汉汝阴侯墓曾出土署“女阴侯唾器”铭的漆唾器。瓷质唾壶始见于东汉,三国、两晋时开始流行。东晋时期以青釉唾壶较为多见,黑釉唾壶少见。东晋...
青釉唾壶,东晋,高14cm,口径10cm,底径8.5cm。 唾壶洗口,短颈,垂腹,平底。里外满施青釉,底有支烧痕。 唾壶又称“唾盂”、“渣斗”、“唾器”,为古代贵族宴饮时盛放唾弃鱼骨或兽骨的容器。安徽阜阳双古堆西汉汝阴侯墓所出漆唾器的底部署“女阴侯唾器六年女阴库訢工延造”等铭文。瓷质唾壶始自东汉,三国、两晋时颇为流行。三国至西晋时的造型多为撇口、扁腹、高圈足。东晋时则渐成盘口、垂肩、圆腹、平底...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