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戴新展示其根雕作品《梅花》。(资料图)李桃摄 走进戴新的根雕艺术馆,人、梅花、龙凤、狮虎等作品琳琅满目,令人目不暇接、啧啧称奇。 戴新在制作根雕作品。(资料图) 李桃 摄 今年52岁的戴新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阿拉尔市十团职工,曾做过机械修理工,开过饭店,摆地摊卖过花,承包过果园。 据戴新回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最开心莫过看电影。孩子们喜欢追电影,一个电影从这个连...
2016年,随着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的播出,几乎一夜之间,“文物修复”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关注。 同样是2016年,新昌博物馆馆藏的164件(套)古代书画、拓片因受损严重,被送往北京修复。这些需要修复的文物中不乏名家之作,如《蒲华行书对联》《吕爚行书卷》《方雪坡墨梅图》《董邦达山水横幅》等。历时3年时间,最近,这批文物终于修复完成,经过验收交接后回到了新昌博物馆。 164件文物,光修复...
在西藏博物馆唐卡保护工作室的一角,京红正专注地盯着手中的容器。她用镊子从中取出一块碎布角,在空中静止片刻,再与一旁的布片进行比对。这已是京红第四次调色了,仍没有染出她心中想要的颜色。 因为在北京出生,父母为她取名京红。学习书画装裱专业的她,大学毕业后回到故乡拉萨,从事了西藏的文物保护工作。 西藏博物馆1999年建馆初期,工作人员在对库藏文物清点时,发现许多收藏的文物唐卡在传世的过程中被烟熏、油...
在中国玉雕艺术大师蒋宏利看来,当代玉雕师纠结于技艺本身只会令中华玉雕的道路越走越窄,而正规的美术教育以及深厚的文化积淀,才是促使玉雕继续向前发展、焕发出时代气质和艺术色彩的强大动力。 天津人在上海造就 南北交融的玉雕风格 蒋宏利是当代“海派玉雕”的代表人物,而他却是地道的天津人,从小受京津文化的熏陶,接受专业的绘画学习。1989年,蒋宏利考入天津美术学校,开始了系统的玉雕专业知识学...
纸质残片的修复门道特别多。 苏广德的修复台上摆满了工具。 当年修复隋代持瓶观音的场景(资料图片)。 丝织品文物修复高手殷红。 珍稀的文物、琳琅的展品,这些目之所见的神奇只是博物馆呈现给世人最直观的一部分。文物如何搜集而来?凝固着某一特定历史时期怎样的信息?又是如何修复、保存的?……博物馆里面和文物背后有太多鲜为人知的传奇而神奇...
有着近2000年历史的中国书画装裱是一门伴随书画艺术共同成长的古老技艺,而今已入选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国书画装裱主要有苏派和京派,即南派和北派之分,苏派装裱因做工精、设色淡雅、格式考究等诸多特点,曾深受历代宫廷及文人墨客的推崇和喜爱,新中国成立后,也是各大博物馆的主流装裱方案。北京人张涛自从二十几年前接触到苏裱后,便深深地喜欢上了这门技艺。 “我们装裱的仅仅是一幅幅书画吗?绝不是,那是祖...
国家非遗传承人徐建华正在进行古书画装裱修复 比起人声鼎沸的故宫中路游览区,宫中西路的这条小夹道显得肃静清冷。沿红墙直直地走下去,记者在路右手边一个不起眼的院落门口停下。“故宫博物院文保科技部”的牌子并不显眼,但是这里却是整个故宫博物院办公区域中唯一设置了门禁装置的地方。 “闲人免进”成为这院子里的重要规定,即使对故宫内部的工作人员也得事先打好招呼...
王话敏的作品摆满了屋子。 垃圾,是最常见的东西,很少有人能看到它的价值,顺手就能把它扔到垃圾桶里,但在王话敏眼里,所有的腐朽都能变成神奇。 垃圾,是最常见的东西,却很少有人能看到它的价值,顺手就能把它扔到垃圾桶里。但是,在北干街道广德社区的王话敏眼里,从来没有垃圾,只要是经过她的手,所有的腐朽都能变成神奇:可乐瓶、塑料泡沫、瓜子壳、甜品盒、快餐盒……样样都是宝...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