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蜻蜓眼”是古代一种饰物的俗称,为玻璃制成。 玻璃古称琉璃,公元前2500年,人造玻璃首次出现于西亚及埃及,最早的用途是制造珠饰。先出现的是单色玻璃,1000年后,又出现了彩色玻璃。公元前15世纪,玻璃珠上开始有彩斑条纹或点状图案。公元前10世纪,地中海沿岸出现了在玻璃珠母体上镶同心圆,制造出类似蜻蜓复眼效果的镶嵌玻璃珠,这便是现在人们所说的“蜻蜓眼”。西亚的游牧民族相信,佩戴这种“蜻蜓眼...
汉代流行厚葬,考古人员总能在汉墓里发现或多或少的随葬品,除了常见的陶器、铜镜、佩剑等外,还有不少稀奇的宝贝。记者昨获悉,我市考古人员从一座古墓里就清理出了一只制作精美的“蜻蜓眼”。 罕见 汉墓里发现较大“蜻蜓眼” 记者在现场看到,这只制作精美的“蜻蜓眼”很像一只黑眼球,和小汤圆一般大,但是通体布满了图案,这些图案都是蜻蜓...
中国江苏网8月4日讯 汉代流行厚葬,考古人员总能在汉墓里发现或多或少的随葬品,除了常见的陶器、铜镜、佩剑等外,还有不少稀奇的宝贝。记者昨获悉,我市考古人员从一座古墓里就清理出了一只制作精美的“蜻蜓眼”。 罕见 汉墓里发现较大“蜻蜓眼” 记者在现场看到,这只制作精美的“蜻蜓眼”很像一只黑眼球,和小汤圆一般大,但是通体布满了图案,这些图案都是蜻蜓眼睛的造型,很逼真,也很传神,使人不得不佩服200...
10月13日,记者从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获悉,该所最近对安徽省当涂县陶庄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发现一座战国土墩墓。战国土墩墓在安徽还是首次发现。据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宫希成介绍,这个战国土墩墓,长径约23米、短径约18米。土墩墓主要在西周至春秋时期流行于长江中下游地区,而发现战国土墩墓,在安徽还是首次。在出土的40多件珍贵文物中,主要有陶器和原始青瓷,同时还发现了一颗“蜻蜓眼&rdq...
古墓 蜻蜓眼 昨天,记者从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获悉,为配合314省道改建工程,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当涂县新市镇临川村陶庄自然村的陶庄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发现一座战国早期越国贵族土墩墓。该类墓葬在安徽尚属首次发现,而且墓葬中出土的蜻蜓眼,说明早在战国时期,这里的王公贵族和西亚文明有着一定的往来。 当涂发现越国贵族墓 据介绍,此次发现的土墩墓,长径约23米、短径约18米,墓坑基本呈东西...
古墓 蜻蜓眼 昨天,记者从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获悉,为配合314省道改建工程,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当涂县新市镇临川村陶庄自然村的陶庄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发现一座战国早期越国贵族土墩墓。该类墓葬在安徽尚属首次发现,而且墓葬中出土的蜻蜓眼,说明早在战国时期,这里的王公贵族和西亚文明有着一定的往来。 当涂发现越国贵族墓 据介绍,此次发现的土墩墓,长径约23米、短径约18米,墓坑基本呈东...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