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地处十三朝古都的洛阳职业技术学院(文化旅游系)东方文化创产学院文物修复与保护专业,是在我国文博考古学界享有盛名的品牌、特色和重点专业,为全国各地输送了大量的专业技术人才,成为我国文物修复与保护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基地。 洛阳职业技术学院(文化旅游系)东方文化创产学院拥有雄厚的学术资源、文物资源和教育资源,高端资源众多,办学实力雄厚。经过多年来的发展,现开设有大专、五年一贯制、中专和技校四个层...
郭汉中精心修复文物 当人们在三星堆博物馆,看到一件件精美文物时,可曾想过这些无价之宝出土时的模样? 而说起文物修复,则不能不提三星堆的文物修复大师郭汉中。 30年前,三星堆遗址考古发掘时,四川省考古所的几名考古队员来到村里,就住在他家。当时的郭汉中还只是一个16岁的大男孩。也就是在这段时间里,他对文物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以此为发端,这个只有初中学历的农村娃成长为一位文物修复大师。 ...
新石器时代至清末晚期一批重要酒器文物28日在武汉修复完成,并对公众开放。 此次修复的33件酒器文物分别来自湖北、安徽、河南等地的文博单位。其中,新石器时代陶器,周代的陶杯,隋代的四系盘口壶、双系罐,汉代的陶磨、侈口陶罐、带耳陶鼎、陶杯等文物尤为珍贵。 今年4月底,这批酒器文物由湖北省文物交流信息中心文物修复工作室进行修复。此前,这批酒器文物都遭到严重破损,破损面最大的达到70%...
故宫年内将再开三区域 实时呈现文物修复过程
年内,故宫东西两侧的两条断头路将被打通。同时,故宫西墙根儿361米长的文物修复室也将开放。 随着这三条通道的开放,故宫博物院开放面积将从65%扩大到76%。昨日,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透露,新开放的三条通道均不单独收取门票。未来几年,故宫的开放面积将逐步增加到85%。 通道一:断虹桥至隆宗门 和“萌狮”合影到冰库歇脚 故宫武英殿东侧,有座断虹桥,因桥望柱上雕有...
只闻其名不见其人的故宫断虹桥“护裆萌狮子”、清宫皇帝皇子骑马射箭场,再到今年年初走红的“男神”故宫文物修复师们……到了今年年底,前往故宫参观的观众将有望收获一场穿越古今的丰盛旅程。 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昨日表示,今年年内,故宫内将新开放断虹桥至隆宗门、箭亭至文华殿、西河沿区域三个通道区域,现有的开放面积从65%增加至76%.新开放区域均不收取门票,未来故宫还会继续增加开放面积,有望达到8...
只闻其名不见其人的故宫断虹桥“护裆萌狮子”、清宫皇帝皇子骑马射箭场,再到今年年初走红的“男神”故宫文物修复师们……到了今年年底,前往故宫参观的观众将有望收获一场穿越古今的丰盛旅程。 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昨日表示,今年年内,故宫内将新开放断虹桥至隆宗门、箭亭至文华殿、西河沿区域三个通道区域,现有的开放面积从65%增加至76%。新开放区域均不收取门票,未来故宫还会继续增加开放面积,有望达到85%...
培训班学员正在查看焦作市博物馆彩绘文物 河南省2016年陶质彩绘文物修复培训班理论学习已经结束,6月4日到7月8日进入实际操作训练课程。 为了让培训班的学员把理论知识更灵活的运用到实践中去,焦作市博物馆为学员们提供了馆藏文物进行实际操作训练。学员们自发结成6个学习小组,学员们在组内共同合作,互相学习操作技巧,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一起交流文物修复经验。
今年6月11日是我国第11个“文化遗产日”,第二届京津冀非物质文化遗产联展将于6月8日-12日在天津美术馆举行。本次联展以“非遗与现代生活”为主题,包括展览展示、专场演出、新皇会展演三部分,展览展示部分汇聚了110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其中国家级项目50项,是近年来京津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次集中展示。 本次联展以传承人现场演示与展品销售为重点,通过呈现生活场景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切实...
“对于普通民众而言,他们看到的多是博物馆里展出文物如何巧夺天工,却并不知晓它从出土时的残损到最终完美亮相经历过怎样的艰辛”,在甘肃省博物馆文物保护修复中心副主任陈庚龄眼里,文物修复是一项“妙手回春”的精细“手术”。 5月18日,相比甘肃省博物馆展厅里人流不绝的热闹,几米之外的这处文物修复中心被一扇严实的密码门与外界“隔绝”。汉代青铜器和纺织品、西夏墓砖、大小不一的明清鎏金佛像等文物被分门...
文物修复现在可不止是一门手艺,南京艺术学院还专门开设了文物鉴定与修复专业,重点培养文物修复人才。虽然专业名称听上去有点“高冷”,但招生情况却是紧俏。南艺人文学院院长董峰教授告诉记者,文物鉴定与修复专业每年招收40人左右,但报考的学生远超3000人。学生不仅有机会跟着工作几十年的“师傅”学习修复文物,就业市场也被一片看好。 从修复摔破的普通瓷碗开始“灵巧的双手触摸尘封已久的文物,直到它们焕...
4月20日,成都博物院文物保护与修复中心,文物修复师在修复文物。 2016年1月,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播出后,受到年轻群体的热捧。多年坐冷板凳的文物修复师们,成为了新一代“网红”。其实不只是在北京,就在咱们成都,也有这么一帮人。他们每天面对灰头土脸的文物,通过一双巧手,让这些古老的玩意儿重获新生。这群人,有年过半百的“老手艺”,也有朝气蓬勃的“90后”;有不玩微信、QQ的“老古董”,也有爱动...
15日,故宫文保科技部漆器组组长闵俊嵘手里捏着砂纸,正在磨一件金漆彩绘瑟的漆皮。 “这儿是西三所,冷宫!”4月15日,史连仓坐在工作间门口的石阶上,一边眯着眼睛晒太阳,一边说,“以前皇上不要了的妃子,都住这儿。” 他眼前的院子里,种着明代、清代、现代的树;背后屋子中曾经的主人,见证过皇家繁花似锦,却在此寂寞终老。 过去六百多年在紫禁城中生活的人们,为这片世界最大的木质古建筑群留下了无数传说和...
生在央视,走红于B站,自媒体人再接力,《我在故宫修文物》的成名路径非比寻常。这部三集纪录片最初在央视九套播出,当时只道是寻常。然而,文物修复师的故事被上传到Bilibili网站时,迅速达到爆红程度,如此的成名方式,彻底改变了此前文化网红成名的路径依赖。以B站、A站等为首的二次元潮流文化网站,亚文化的弹幕直播平台,将90后、00后审美趣味诠释得淋漓尽致。按照B站董事长陈睿在2015年的说法,B站用户...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