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瓷罐,是一种常见的瓷器器型。最早出现的瓷罐当属东汉原始青釉罐,历史上最有名的盖罐当属明官窑“天”字盖罐,而我所藏的南宋建窑黑釉罐则是罕见之珍品。罐这种器型,至今仍是人们所喜爱的一种瓷器。 在漫长的建窑发展史中,建盏工艺日臻完美,其产品建盏被誉为“名器名瓷,天下无类”遐迩闻名,大放异彩。建窑黑釉罐则名不见经传。建窑黑釉罐高19.5厘米,口底径相若,皆为11.1厘米。造型小巧别致,观其形,内施满...
霁红釉瓷,亦名“祭红”、“鲜红”、“宝石红”、“鸡红”、“积红”等。早在明初洪武年间已烧制成熟。但至明中期即失传,以低温矾红代替。清初康熙年间又恢复了生产,这种霁红釉瓷,在清朝以康熙质量最佳,但数量极少,晚清生产更少,只见光绪仿康熙红釉器,但制作粗率。 霁红釉因起名的角度不同,历来叫法不一,但基本呈色类似。据《景德镇陶录》记载,霁红釉的配方主要由红铜条、紫英石,兼配碎器、宝石、玛瑙等组成。永...
从铜梁龙在国庆50周年大放异彩以来,铜梁龙成了中国舞龙的最高水平的代名词。这次,铜梁龙又在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出尽风头。每个地方都有其不同的民俗活动,西沱的龙。狮、车灯、花棍,都是各地尽有的民俗,如何在众多的民俗形式中一枝独秀,西沱的“玩牛”成了突出重围的一个机遇。 据《重庆民族文化典藏》摄制组里的几位重庆民族民俗专家介绍,他们从未见过“玩牛”这一民俗形式。西沱地处丘陵地带,在两千多年来的农耕...
和中国侗族富有特色的死亡文化一样,侗族的生育文化也非常丰富与有趣。对于侗族来说,最盛大的庆典,不是婚礼,而是第一胎孩子的出生。在头胎孩子出生的第三天,不管生男生女,侗族都要大肆庆祝,以大宴宾客为特色,因此被称为“三朝酒”,也叫做“过三朝”,一般选在婴儿出生后的第3天或10天以内的某个单日举行。 今年九月,我碰巧在贵州的地扪村遇到一户人家“过三朝”,有幸观察了全部过程。 从早上十点开始,...
农历二月二日,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民间习俗春龙节来到,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家家户户打着灯笼到井边或河边挑水,回到 家里便点灯烧香、上供,叫“引田龙”。这一天家家户户要吃面条、炸油糕、爆玉米花、吃猪头肉,比作为“挑龙头”、“吃龙胆”、金豆开花、龙王升天、兴云布雨、五谷丰登,以示吉庆。为什么在“二月二”要吃猪头肉呢﹖ 古代猪头是祭奠祖先,供奉上天的供品。北方人在“二月二”龙 抬头之日,家家户...
节日是具有群众性、周期性和基本稳定的活动内容的特殊日子,节日是综合表现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文化事象。中国是世界上节日最多的国家之一,从古到今,56个民族的传统节日和新生节日共有2000来个,其中约三分之二是少数民族节日。 中国的节日按主要活动内容,大致可分为六类:宗教类、农业类(包括农、林、牧、渔、猎)、商贸类、文体类、社交类和纪念庆祝类。 在节日活动中比较重视饮食,是中国节日的普遍特...
对于在鄂伦春族的人们中,在丧葬的习俗下,他们认为人的灵魂不会被灭,而对于在他们的认知下觉得这些也是无可有的,对此鄂伦春族的民俗文化到底是怎样的呢?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鄂伦春族有哪些民俗的文化 鄂伦春族的丧葬习俗 鄂伦春族认为人的灵魂不灭,人死后变成鬼,要到“阎门坎”(阴间)去,对鬼不能随便冒犯。这些观念影响到他们的丧葬习俗。 鄂伦春族讲究安葬迅捷。在葬地选择上,一般要选择土...
对于在门巴族里看来,很多在仪式上也是存在很多比较多的习俗在的,而对于祭祀习俗也是如此,对此门巴族的民俗文化到底是怎样的呢?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门巴族有哪些民俗的文化 门巴族崇奉的“屋脊神”祭祀习俗和仪式 门巴族有一则最初产生自石器时代氏族社会的神话,讲的是“屋脊神”的来历。神话说:很早以前,人们还象鸟兽一样居住在山洞里和树枝上。有一年,一个聪明者盖起了第一间住房。左右邻居有的人高...
中国是个礼仪之邦国家,在中国的民族中,汉族的人们在人口上占据了最多,而汉族人们对于在礼仪上来讲也是非常之多的讲究文化,对此汉族礼仪文化到底是怎样的?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汉族传统礼仪 一、宴请: 东道先说“请”,客人辞让,东道固请,同时拿筷子就可以了,不必过分谦让。 喝茶、饮酒时,用左手的大袖挡住杯子,以求雅观。立容: 贾子曰:固颐正视,平肩正背,臂如抱鼓。足闲二寸,端...
壮族的礼仪文化上大家可能不怎么清楚,而对于壮族人们来说,礼仪上对于接待客人或者是一些尊老的礼仪也是很多的讲究,对此壮族礼仪文化到底是怎样的?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壮族传统礼仪文化 待客之道 壮族是个好客的民族,过去到壮族村寨任何一家做客的客人都被认为是全寨的客人,往往几家轮流请吃饭,有时一餐饭吃五、六家。平时即有相互做客的习惯,比如一家杀猪,必定请全村各户每家来一人,共吃一餐。招待...
中国少数民族满族在礼仪上是最讲究的,对于在满族的人们心里,尊老敬上是礼仪中的一个中心,而且对于承诺上也是有着守信的意思,对此满族礼仪文化到底是怎样的?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满族的礼仪文化方面有哪些 “尊老敬上”是满族人礼仪的中心内容。 满族人非常“重客守信”。 满族人好宾客,信朋友,重感情。入关后的满族仍沿此习。家里来了宾客,必设炕桌,置酒款待。宴客的菜肴均是双数,饮酒必以大...
回族的人们对于在礼仪上来讲,其实也是有着历史上的渊源性,因为在历时回族和汉族的人们一起生活也在礼仪上也是有着一些不同的文化,对此回族礼仪文化到底是怎样的?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回族的礼仪历史文化渊源 由于历代统治阶级实行反动的民族同化政策,对回民风俗习惯横加干涉,甚至借以挑拨民族关系,制造民族纠纷,而广大回族人民则愈加维护这些风俗习惯,同反动的民族同化政策相对抗。回族除受伊斯兰文化的影响...
虢季子白盘(西周) 通高39.5厘米,口长137.2厘米 清道光年陕西省宝鸡市虢川司出土 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 体量最大的盘 虢季子白盘,铸于公元前816年,因作器者为虢季子(名白)而得名。它与散氏盘、毛公鼎并称为西周三大青铜器。以铭文字数而言,虢季子白盘字数稍逊(111字),但就制作之精良与体量之大,则以此盘为最。 《诗经》应证 虢季子白盘造型奇伟,酷似一...
毛公鼎(西周) 通高53.8厘米 清道光年陕西省岐山县周原出土 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毛公鼎是西周宣王时(828——782B.C.)的一件重器,因器为毛公所作而得名。 器形作大口,半球状深腹,兽蹄形足,口沿上树立形制高大的双耳,浑厚而凝重,整个器表装饰十分整洁,显得素朴典雅,洋溢着一股清新庄重的气息,反映了西周晚期文化思想的变革。 周王册命 毛公鼎腹内,铸有...
大盂鼎(西周康王时期) 通高102.1厘米 清道光年陕西省岐山县礼村出土 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 大盂鼎是西周早期青铜礼器中的重器,因作器者是康王时大臣名盂者而得名,与之同出的小盂鼎已佚。 大盂鼎造型雄伟凝重,纹饰简朴大方,双耳立在口沿上,腹下略鼓,口沿下及足上部均饰饕餮纹,足上部有扉棱,腹内壁有铭文19行,共291字,是珍贵的历史资料。 铭文的内容大致可分为三段:...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