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西瓜坛又称“一粒珠罐”,敛口,圆腹,形如西瓜,又似宝珠。其形制创始于清代乾隆朝,一直至清末、民国都有烧制。 乾隆西瓜坛底小,周身滚圆,盖钮也圆若珠子。而到了清中后期西瓜坛的底越来越大,整个器身就不像球形了,盖钮也越来越长,直至成烛焰状。所以西瓜坛以乾隆朝制作的最饱满规整,最名符其实。又因西瓜坛在乾隆之前未发现过,故乾隆时的西瓜坛年份最久,存世量十分稀少,市场价格当然比清中后期和民国的要高得多...
三年前我在福建省南平市古玩市场购得一尊与众不同的瓷像 见图 ,从瓷的胎釉上看胎质细腻,胎釉色泽光润明亮,乳白如凝脂;对着阳光看可见釉白中隐显肉红色,整个塑像为手工雕塑而成,身体塑好后从底部将肚子里面掏空,在腿部由内向膝盖部戳一个深洞以便烧制过程中出气用,头部塑好后再插入颈中。塑像背部有一方图章款印文“林希宗记”。从色胎釉上看系明代德化窑所产。 此像看上去脸型像猴又像人,头戴匝环,双眼圆睁,紧...
福建武夷山是世界著名风景区,景区内有一处鲜为人知的宋代窑场遇林亭窑址,位于以九曲溪为中心的武夷山风景区北侧,宋时产“斗茶”佳器黑釉盏等。1998至2000年间经福建省考古队发掘出土了宋代金彩天目碗残片36件(片),为传世的金彩天目找到了原产地。现已建棚保护,列为景区景点之一。经对比发现,日本收藏的原定为建窑产品的金彩碗实为遇林亭窑产品,应该是不争的事实。遇林亭窑未发掘之前,传世品一般被定为建窑。 ...
元代瓷器的造型特征总体厚重粗犷,质朴无华。普遍带有形大、胎厚、体重、现棱现角、附耳带座的风格,另外,元代兴起并最常见的器物,为高足、多系和附耳带座器物,如高足杯 又名马上杯、靶杯 、高足碗、高足转杯、带座炉、带座瓶、四系扁壶、安耳带系的多穆壶等等,这可能是为适应蒙古族席地而坐的风俗习惯,以及适应游牧生产生活而烧制的。 带座瓶、带座炉南宋晚期已出现,以元代为多见,造型粗犷,形制大小皆有,主要用...
在我国陶瓷发展史上,寿州窑占有一定的地位,它是唐代烧造瓷器工业中比较重要的窑口之一,向以烧造黄釉瓷著称于世。关于寿州窑的产品,真正追溯其发展历史,应该说其创烧于南北朝的初期,兴盛于隋唐中期,衰落于晚期。早期是用还原气氛烧造出青瓷,釉色为青灰色,胎白质细,有微量的小砂点,到了唐代,开始改用氧化焰烧瓷工艺,创造出独特的黄釉瓷,其特征是胎厚重、质坚硬,呈淡黄色釉,另有蜡黄、鳝鱼黄、桔子黄等釉色。在釉下施...
中国古墓前或墓内常置有怪兽像,原本是为了镇守死者灵魂而设置,后来逐渐把它提升到守护神的地位,具有驱逐镇服其他弱小恶灵的威力。有关镇墓兽的说法很多,主要有:避邪——避除虫蛇怪魅及对尸体或亡魂可能有危害的山神;《招魂》里的土伯;龙,或引魂升天之“龙”;山猫形怪兽;“兵主”,或兵主“蚩尤”;与“土伯说”相关的死神;冥府的看守者 防止灵魂走失或作祟 ;灵魂的化身,或人死而复生前的过渡性存在形式;生命之神或...
基诺族的人们对于礼仪上的讲究也是有着比较多的禁忌,而这些禁忌在日常的生活上都是有着比较都的问题存在,对此基诺族的民俗文化到底是怎样的呢?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基诺族有哪些民俗的文化 基诺族的礼仪与禁忌 基诺族是云南的特有民族,总人口1.8万余人。主要聚居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市的基诺山到旺乡的补运、科连、白花林、清水河等地…… 礼仪及禁忌 1.日常主活中的礼仪及...
塔塔尔族的婚俗别具一格,即先把新郎“嫁”出去,然后再“娶”回来。婚姻过程是,经媒人三番五次登门求亲,女方家长若允诺,男方再向女方下聘礼,称为“库拉克绥云切”,即给新娘从头到脚的整套服装。下过聘礼,即算订婚。 按塔塔尔人的传统习惯,婚礼在新娘家举行,即先把新郎“嫁”出去。结婚前几天,男方要把为新娘制作的全部服装、炊具、陈设和婚礼时食用的物品及自己的“嫁妆”送到女方家,其中包括给新娘父母的礼物(...
满族居住的西屋有蔓字炕,因西墙上有神龛,为尊重祖宗,在西炕上不准放空盘和空簸箕,因为祭祀时方盘装肉、簸箕装黄米面和炒黄豆面,空放是对神大不敬。 同时,西炕也不准家人和客人坐。 祭祀中的禁忌 满族在院内东南树索罗杆,不得污秽,不许在神杆下拴马和喂家禽。祭祀前要进行斋戒,包括沐浴更衣,不能喝醉酒,不得食肉动荤,不参加吊丧,不到有病人家问病,不得淫邪玩乐,总之一切不吉利肮脏的事都不得参...
南瓜棚下听悄悄话:在绍兴农村,这一夜会有许多少女一个人偷偷躲在生长得茂盛的南瓜棚下,在夜深人静之时如能听到牛郎织女相会时的悄悄话,这待嫁的少女日后便能得到这千年不渝的爱情。 接露水:浙江农村,流行用脸盆接露水的习俗。传说七夕节时的露水是牛郎织女相会时的眼泪,如抹在眼上和手上,可使人眼明手快。
宫廷中多搭彩楼,汉有开襟楼,齐有穿针楼,唐更以锦结成百尺楼殿。民间“贵家多结彩楼于庭”《东京梦华录》,普通人家因财力所限便搭大棚而代彩楼,宋陈元靓《岁时广记》引(岁时杂记)说;‘京师人七夕以竹或麻秸编而为棚,剪五色彩为层楼,又为仙楼,刻牛女像及仙人等于上以乞巧。或只以一木剪纸为仙桥。于其中为牛女,仙人列两傍焉。” 宋元之际,七夕乞巧相当隆重,京城中还设有专卖乞巧物品的市场,世人称为乞巧市。宋...
笔者收藏有一方青花瓷(见图),该砚高4.5厘米,直径14.5厘米,由墨池、水槽等组成,腹部呈弧状,上口和足端各饰青花旋纹一圈,腹部绘青花缠枝菊一周,底书青花楷书“天顺年”三字款,该砚釉面灰暗,青花发色泛黑,绘画手法如明宣德时期技法,画工精细,胎质较粗松,在上口和足端露胎处红色火石红揉和,根据上述种种特征认定该砚确为当朝的民窑精品。 这一方砚是2001年笔者驾车到固原拉土豆时,在一土豆种植大户...
陶器,因就地取材,制作方便,所以一直是新石器时代原始先民最为盛行的生活用器。早期的陶器胎壁较厚,呈现出原始古朴的风格。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出于实用和美观的需要,先民们又往往在其表面拍印、戳印或刻划装饰花纹图案,使制作的陶器日臻精巧美观。据研究发现,良渚文化的陶器制作已作为独立的手工业部门存在。当时的制陶匠师在继承崧泽文化技艺、轮制陶器的基础上又有所创新,发明了快轮制陶技术,不仅提高了工效,满...
笔者近来巧得一件瓦当陶模(见图),它形制椭圆,背部平素、正面有阴雕变形的宝相如意花纹,质地细腻,属灰陶制作。模面光洁平滑,包浆自然,已缺一角;同一般常见的明清时期花边瓦当实物形状吻合,亦纹饰内容及尺寸且各有异同。模体厚5.3厘米、中宽15.6厘米、椭圆形长约23厘米,其边道与楞角圆润光滑,遗有使用过的痕迹。模上似扇状形的地章上雕饰有大小及位置对称变形的莲花与如意纹饰,并且花芯的轮廓及芯面局部坡刻呈...
原始瓷器的出现可以追溯到我国商、周时代。大家一致认为,原始瓷器属于瓷器生产的早期和低级阶段,它和东汉以后的成熟瓷器相比,烧成温度偏低,胎体比较高,釉层薄而且容易剥落,制作工艺比较原始。当我有幸看到这件战国早期极为罕见的原始青瓷双耳罐(见图),它那优美的造型、极为工整的制作技艺、晶莹剔透如玉般的釉面,都勾起我探秘的本能。这件战国原始瓷器,直口、丰肩、腹鼓圆,平底。体型硕大。胎色灰白,釉色青中泛黄,釉...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