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醴陵釉下五彩瓷的出现是20世纪初叶我国制瓷史上的又一发明。早在唐代(618-907),湖南长沙铜官窑,首开烧制釉下彩瓷之先河。人们发现和运用铁、铜等金属氧化物作为陶瓷装饰颜料,用“写意”的手笔在坯体上,绘画出以植物、动物、人物等题材和运用书法形式的装饰纹样,然后施一层透明釉,入窑经1220℃左右温度烧成,从而使器物上呈现出色相明确的褐、绿、蓝色的纹饰。因色料与釉料结合,经高温烧成而相互熔融渗透,造...
一、明清时期纯色釉中的粉青和豆青 明代景德镇的制瓷工艺,由于瓷业工人在劳动中集体创造,不仅继承了宋元时代制瓷的优良传统,而且有所提高,超过了以前任何时期,获得了很大成就。因此,景德镇瓷业成为全国瓷业的中心,并且官窑也集中设置在此。这时,除彩绘的五彩、红彩和黄彩等纯色釉外,还生产较多的制品,是吸取其他地区各窑之长而加以模仿。其中“粉青”的纯色釉,即是模仿宋代龙泉器的釉色,并且由仿作而得到创造,出现...
陶瓷文明是中华文明最丰富的一支,千百年来,陶瓷本身从内在到外在都有着意想不到的变化。以陶瓷装饰来看,两大基本手段--釉色与纹饰是陶瓷之美的左膀右臂,前者抽象,后者具象。 釉色是陶瓷的外衣。古人的聪明才智让白作为起点,黑作为终点,五色杂陈其中。这一手段让陶瓷一天天地漂亮起来,也让陶瓷更加实用。换一种角度解释陶瓷的成因,并充分展示瓷之色带给人们感观上的神奇变化。 白 釉 明永乐 甜白釉僧帽壶...
辽代瓷器造型可分为中原形式和契丹形式两大类。中原形式的陶瓷器皿,大都按照中原固有的样式烧造;契丹形式的瓷器,都是仿照契丹族传统使用的皮制、木制容器而烧造的,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域特征。 这件辽代绿釉刻花单柄壶(见图),高14厘米,口径4.5厘米,足径7.5厘米,壶小口,口内收,丰肩,下腹部渐内收。壶身肩部一侧有多棱形短流,与之相对应处为双条形绳系。在壶流与系之间腹部一侧有竹节形横柄,柄端有一凸...
瓷器釉色名。始于明代成化年间而以清康熙朝作品为代表。以后衍为古铜、墨褐和铁棕等。料地有纯黑与黑地彩两种:纯黑为一色;黑地彩即在黑地上施彩绘,以黄、绿和紫三色为多。系景德镇瓷工利用含铁量达13.4%的乌金土制釉而烧出的一种光润透亮、色黑如漆的纯正黑釉。乌金釉同一般黑釉的区别除铁成份外,还含有锰、钴等无素。清代御窑厂生产的乌金釉有黑地白花、黑地描金两种。乌金釉质地细腻,净亮如镜的釉面,为黑釉瓷中难得的...
提起孔雀蓝釉瓷,人们便会想起2004年香港苏富比的春季艺术品拍卖,此场拍卖的重头戏是286号明宣德孔雀蓝釉盘,1238.24万港币的拍卖成绩,成为单色釉瓷器拍卖的最高纪录。这只天价盘子原属英国铁路退休基金会,记录良好,品相极佳,盘形优美。器壁暗刻花纹,盘底青花双圈六字官款。孔雀蓝釉发色均匀鲜艳,专家坦言:就明代早期瓷器的烧造水平而言,此类品种在世界上存世量不超过十件,实属绝代珍品。 "孔雀蓝釉"...
哥釉大盘造型敦厚,胎质坚细,开片漂亮。釉色沉厚细腻,里外披釉,釉面肥腴,光泽莹润,如同凝脂。用手扣之瓷音清亮,而且造型挺拔大方,轮廓亦柔和流畅,在显微镜之下,瓷釉中蕴含的气泡如同聚沫串珠,备受人们青睐。 哥釉瓷器从色泽区分,有月白、灰黄、粉青、灰青、油灰、深浅米黄等种类。哥窑瓷最显着的特征是釉色沉厚细腻,光泽莹润,如同凝脂;若置之于显微镜下,可见瓷釉中蕴含的气泡如同聚沫串珠,凝腻的釉面间迸裂有大...
结晶釉是瓷器釉色名。釉烧后,在釉层中出现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晶体。这种以结晶为特征的釉称结晶釉。釉的底色与晶花颜色不同者称复色结晶釉。也可采用施底釉和面釉来制造复色。宋吉州窑、建安窑生产的天目釉,为古代着名结晶釉。 结晶釉成因是产品烧成过程中釉内的结晶物质熔融后处于饱和状态,在缓冷过程中产生析晶,从而折出美丽花纹的结晶。此类釉具有独特的艺术韵味,颇受人们喜爱与赞赏。 我国至宋代已经烧制出成熟的...
斗彩--在瓷胎上以青花钩绘花纹轮廓线,施釉,经高温烧成后于轮廓线内填以红、黄、绿、蓝、紫等多种色彩,再经低温烘烤而成,釉下青花和釉上彩相斗媲美,故名。画彩技法不仅有填彩,还有染彩、点彩、加彩等多种。明代成化景德镇窑创烧,成化时斗彩鸡缸杯最为着名,胎薄体轻,色彩艳丽,为绝代精品。清代仍有烧制,风格趋于清逸淡雅。 粉彩--釉上彩的一种品种。亦称"软彩".在烧好的白瓷上用"玻璃白"打底,粉料晕染作画,...
釉上彩--指在已烧好的素器上进行彩绘,再入窑经600-900℃的温度烘烤而成,因彩绘在釉上,故名。最早见于宋代,明清景德镇窑釉上彩广泛应用,品种有斗彩、五彩、粉彩、珐琅彩等。 釉下彩--指在胎体上彩绘之后,再罩上一层无色透明釉,入窑经高温(1300℃左右)一次烧成,因彩绘在釉下,故名。釉下彩最早见于唐代长沙窑青釉褐绿色彩绘瓷器,元代景德镇窑的青花、釉里红瓷,使釉下彩工艺更臻完美,明清两代青花成为...
中国瓷器上的青釉彩是唯一一种贯穿整部中国陶瓷发展史的釉彩语言。 青釉彩:从原始青瓷,越窑青瓷,到魏晋唐五代,主要均是青釉瓷。除了汉朝因烧窑问题出现了褐色釉彩,东晋开始成熟了黑釉瓷外,唐以前的其他窑口的瓷器几乎都是施青釉的。如宋五大名窑中的宋汝窑、官窑、哥窑,以及弟窑又称龙泉窑的瓷器均施青釉。元青釉主要延续前朝,明清景德镇青釉彩是在模仿宋元青釉彩之后才令人耳目一新的。如粉青、豆青是模仿宋龙泉青釉的...
铜绿釉是中国传统陶瓷制作中必不可少的釉色之一,其主要成分是黑铅末加古铜末以及石末等。由于含氧化铜的石灰釉在还原气氛中呈红色,在氧化气氛中则呈绿色,所以这些以铜为着色剂的绿釉被称为"铜绿釉",也有人因为里面含铅较多而称其为"铅绿釉".根据烧制温度高低,铜绿釉可以划分为高温铜绿釉与低温铜绿釉,在明清官窑中,铜绿釉大多作为低温釉使用。 在中国陶瓷史上,铜绿釉应用相当早,汉代已经出现以铜作着色剂烧制铅绿...
汝瓷在宋代五大名瓷中以它的希有占据榜首,以它的釉色之美可称之冠。宋代汝瓷以玛瑙入釉这一现实基本上得了专家,学者及收藏界的认可。在宋代汝州盛产玛瑙、石英、玉石。自古就有千种玛瑙万种玉之说。而汝瓷以玛瑙入釉从这一理学觉度上看汝瓷的釉色也就可以想象出、玛瑙有多少种颜色、汝瓷就应有多少种釉色。汝瓷的釉色取决于玛瑙的釉色,汝瓷釉色的名贵。而取决于玛瑙颜色的珍贵。而并非汝瓷以天晴釉为上、天蓝釉珍贵。玛瑙颜色的...
青釉,中国瓷器著名传统颜色釉,亦称“青瓷釉”。古代南方青釉,是瓷器最早的颜色釉。所谓“青釉”,颜色并不是纯粹的青,有:月白、天青、粉青、梅子青、豆青、豆绿、翠青等,但多少总能泛出一点青绿色。同时,古人往往将青、绿、蓝三种颜色,一统称为“青色”,例如许之衡《饮流斋说瓷》称:“古瓷尚青,凡绿也、蓝也,皆以青括之。下面简单介绍青釉瓷器颜色: 第一,豆青 豆青起源于宋代的龙泉窑。本来东青、豆青都属于一...
醴陵瓷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无铅毒,耐酸碱、耐磨损,永不褪色。 釉下五彩的基础颜料是用金属氧化物或它们的盐类为着色剂,与一定量的硅酸盐原料配制而成。醴陵釉下五彩颜料本身不含铅毒,这种颜料不需要釉上颜料那样采用含铅很高的熔剂辅助发色和降低焙烧温度,而是在1350—1400℃高温烧炼中,彩料中的熔融物与熔融状态的坯釉互相粘合着。有些人错误地认为醴陵釉下彩瓷无铅毒,是由于颜料表面有层高温釉覆盖着,...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