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古墓中出土的金剑鞘 古墓中出土的玉戈 继去年陕西韩城3座周代大型贵族墓发现惊世珍宝之后,陕西省考古工作者加紧了对这3座大墓的发掘清理工作,又有一大批珍贵文物面世:30件周代鼎、簋、鬲、编钟等青铜器,大量金器和品类繁多的玉器以及距今7000年前的红山文化时的玉猪龙相继出土,为研究周代及“芮国”历史提供了难得的实物资料。专家们惊叹,韩城周代高等级贵族墓,堪称一座珍宝库...
6月13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徐星(左一)向记者介绍二连巨盗龙化石。 当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专家宣布,经研究确认,在内蒙古自治区二连浩特市发现的一具巨型兽脚类化石是当今世界上 最大的似鸟恐龙化石。这具化石是我国科学家于2005年在内蒙古二连盆地大约8000万年前沉积的岩石中发现的,体长约8米,站立高度超过5米。中国科学院与内蒙古自治区国土资源局的学者经过...
新华网兰州6月16日电(记者王艳明)考古人员日前在甘肃省武威市发现一批重要文物,其中一件螺旋状彩绘“神秘”木塔,造型独特,在以往考古中罕见。 负责现场考古发掘的武威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张振华说,木塔高0.34米,底部直径0.25米,顶部直径0.16米,由整段松木雕刻而成,呈螺旋状,上有红、黑、白三色 彩绘图案,再现一幅优美的草原生活场景:有人有马,以马最多,有吃草的...
日前,安徽省考古研究所和宿州市文物管理所联合对途经宿州市区的一段隋唐大运河遗址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时,发现了一个罕见的宋代石建筑码头。同时还发现了沉船木块和涉及10多个窑口的1800余件瓷器。 新发现的宋代石建筑码头位于宿州市护城河内,考古人员据此判断当时应属于“闹市区内”。安徽省考古研究所专家贾庆元介绍,此次发现的宋代石建筑码头保存比较完整,全部是用巨石堆砌而成,目前已发...
6月13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徐星(左一)向记者介绍二连巨盗龙化石。 当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专家宣布,经研究确认,在内蒙古自治区二连浩特市发现的一具巨型兽脚类化石是当今世界上 最大的似鸟恐龙化石。这具化石是我国科学家于2005年在内蒙古二连盆地大约8000万年前沉积的岩石中发现的,体长约8米,站立高度超过5米。中国科学院与内蒙古自治区国土资源局的学者...
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和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的学者,不久前在国际著名学术刊物《演化生物学》上发表研究成果称,在辽宁省葫芦岛市发现的一种被子植物化石,从地质学上讲属于中侏罗纪海房沟组,距今已有1.6亿年。这一科研成果不仅将被子植物起源的时间又前推了3000多万年,而且为人类探讨被子植物的谱系、演化趋势以及与其他种子植物间的关系提供了全新思路。 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王鑫博士11日到辽宁实地考...
昨天,晨报报道了嘉定江桥镇华江支路一在建工地发现两座明代墓葬,经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考古研究部专家鉴定,判定其中一座墓葬为明朝万历年间的夫妻合葬石室墓。昨天,专家对另一座墓葬进行了挖掘鉴定。根据墓室主人的官服判断,此人官居四品。另综合现场出土的各种资料,考古专家推断,此处墓葬极有可能系明朝著名书法家和画家李流芳的家族墓群。 断墓主至少官居四品 昨天下午,在11日挖掘的墓葬东侧,考古专家继续...
近日,麟游县博物馆在慈善寺石窟院内进行绿化改造时,发现了一块刻有“慈善寺”三字的石刻匾额。据县博物馆负责同志介绍,这块石制匾额可能刻于唐代,“慈善寺”三字匾额为首次发现,弥补了史料记载的不足。 慈善寺石窟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陕西省麟游县城东6公里处的漆水河西南岸。石窟开凿于隋仁寿年间(601-604年),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时期续凿,并对过...
广西南宁市宾阳县旅游局日前在当地古辣镇发现一个占地约75亩的大型明清古建筑群,据考证为蔡氏家族古宅,距今已有近500年历史。 据宾阳县旅游局局长白永才介绍,蔡氏家族以书香世家闻名,从明朝中叶开始,蔡家子弟即发奋读书,家族代代出人才。新近发现的这个大型古建筑群大部分都是书香古宅,也有一些小洋楼。 记者在古建筑群里看到,每座古宅大门上都挂着牌匾,上书诗赋,屋上雕梁画栋,门窗饰以“福禄寿...
广西南宁市宾阳县旅游局日前在当地古辣镇发现一个占地约75亩的大型明清古建筑群,据考证为蔡氏家族古宅,距今已有近500年历史。 据宾阳县旅游局局长白永才介绍,蔡氏家族以书香世家闻名,从明朝中叶开始,蔡家子弟即发奋读书,家族代代出人才。新近发现的这个大型古建筑群大部分都是书香古宅,也有一些小洋楼。 记者在古建筑群里看到,每座古宅大门上都挂着牌匾,上书诗赋,屋上雕梁画栋,门窗饰以“福禄...
M五0二墓葬现场角落的人形木俑。(图片来自:三秦都市报) 新华网西安6月11日电(记者 任珂 冯国)继2005年和2006年发掘工作取得较大成果后,陕西省韩城市梁带村两周墓葬考古今年发掘各类墓葬20座,其中两座很可能是国君与国君夫人之墓,一座墓室还出土了迄今时代最早的彩绘木俑,比秦兵马俑早五百多年。 记者9日在考古现场看到,十几座小型墓葬中除了尸骨之外出土东西很少,而两座带墓道的甲字型大墓,则...
502号大墓墓室西南角的木俑 被评为2005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陕西韩城梁带村周代墓地,经过前两年的考古发掘,出土了大量的青铜器、玉器、金器、陶器珍贵文物,引起了世人的关注。今年3月下旬至今,该墓地又进行了第二次考古发掘,至今已发掘各类墓葬20座,又出土了大量珍贵文物,尤引人注目的是在一座“甲”字型大墓中出土了4个木俑。这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最早的俑,比秦始皇兵马俑早60...
现在,汉白玉石鱼被暂时安放在圆明园大水法的下面。晨报记者 王颖/摄 这张老照片清楚地显示了两只石鱼和它们的位置。 1707年,一座皇家园林出现在北京的版图上,它就是圆明园。然而,这处辉煌、奢华的皇家园林并未完整地留存后世,它的名称与一个年份一道,随着英法联军的一把大火被烙入了中国历史。时至今日,圆明园已整整300岁。今晚,一场回归仪式把10件流落民间近百年的散佚文物迎回了家,为这位集...
新华网江西6月10日电江南地区最大的一座西汉古墓于日前在江西莲花县被发现。经过一个月的抢救性发掘,考古学家从其中出土的一枚金质印章初步判定,这座汉墓的墓主是汉景帝的孙子刘苍或是景帝曾孙刘寿光。 被挖掘出的西汉古墓位于莲花县工业园区的罗汉山老虎坳,是一座带墓道的大型土坑穴墓,坐西朝东。墓室长10.39米,宽8.9米,深1.5米。据当地文物保护部门介绍,在5月初,一名推土机司机在当地作业时发现了一...
中新社汕头六月九日电(李怡青李瑞丹)记者今日从汕头南澳县举行的“南海二号”沉船抢救性保护工作汇报会上获悉,五月二十五日,汕头云澳边防派出所接到民众举报,称有渔船在南澳海域乌屿与半潮礁一带打捞瓷器,经深入调查,使得一艘载有上万件瓷器,制造时代跨越宋、元、明三个朝代的千古沉船“浮”出水面。 据悉,在该海域发现的沉船和先后出水的瓷器,是继在广东省阳江发现...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