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在蚌埠双敦1号墓的发掘过程中,安徽凤阳钟离城遗址附近发现一座圆形墓葬,其墓底埋葬布局与出土器物与蚌埠双敦1号墓基本一致,根据出土器物上的铭文,考古学家认为其与春秋时期凤阳“钟离国”有关。 蚌埠双敦1号墓考古发掘领队、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阚绪杭告诉记者,凤阳圆形墓葬位于凤阳县临淮镇钟离城遗址东北约1.5公里处,与蚌埠双敦1号墓相距不过20公里。2007年5月被发现时,...
发掘前的双墩1号墓 墓底整体形状 历时19个月发掘的蚌埠双墩1号古墓,现已发掘到底,该墓葬发掘发现了考古史上从来没有发现过的极其复杂的遗迹现象,不管从墓葬的形制、结构和遗迹上都是我国墓葬发掘中的重大新发现。正如专家们所说:该墓葬是经过“精心构思、精心设计、精心准备、精心施工、精心装饰”的重要遗迹,是从未见过的新文化现象和建筑遗存。 发现1:五色颗粒混合土 考...
一个九米深的盗洞 小蚌埠镇双墩村是以村里2座9米多高的土墩命名的。1993年,考古学家根据该土墩的封土、现状初步判断该土墩为汉墓。村民们对这个“双墩汉墓”将信将疑,他们更多地将这2个土墩叫做“雷达站”,直到一个盗洞的出现。 2005年6月17日,蚌埠博物馆馆长钱仁发听说双墩北墩出现了一个9米深的盗洞,他马上赶赴现场侦查。钱仁发说:“很...
鸡鸣犬吠、民宅成片,千年前的景象展现在考古人员的眼前。 近日,朝阳市境内发现一处大型辽金时期聚落遗址,距今约千年。 该遗址位于龙城区边杖子乡辛杖子村境内一处山坡之上。整个遗址占地面积较大,目前该遗址发掘面积已达2700平方米左右,但仍未找到四周边缘,发掘工作仍在继续。 在现场,一些陶器、瓷器碎片随处可见,疑似牛、羊、猪、狗等动物的骨骼也被发现。由于当地农民日常耕作等客观原因,该遗址内地层已遭...
笔者从安吉县博物馆了解到,位于安吉良朋镇长隆村的牛头山石构遗存,近日经考古人员考证,系南宋定都临安时期的军事瞭望和传递军情设施,即岳家军抗金瞭望台。这一发现目前已由省考古机构申报国家第三次文物普查的重点发现。 笔者在现场看到,遗存位于海拔297米的牛头山山顶,山脊犹如鲫鱼背,北侧悬崖峭壁,南侧相对平缓。石构遗存发现了8台石灶及大规模的建筑基址。据推测,当时的牛头山山顶最多时可容数十乃至上百人栖息...
今天从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获悉,金沙文化遗存重要分布区成都市黄忠村金沙朗寓工地,经过一年多发掘,取得重大成果。编号为F160和F161两座商周时期大型宫殿建筑基址的发现,使金沙遗址大型宫殿遗址区得到确认。 前故宫博物院院长、中国考古学会副理事长张忠培教授、北京大学孙华教授、四川大学林向教授等国内知名考古专家进行讨论和初步评估后认为:金沙朗寓地点商周时期大型建筑基址是金沙遗址继2001年祭祀区发现以...
6月15日,考古人员正在对双墩春秋古墓进行发掘。 安徽省文物部门首次对外宣布了蚌埠双墩1号墓的初步考古发现。从墓葬的规模葬制看,该墓为春秋时代诸侯王级墓葬。在该墓中首次发现了五色颗粒混合土、白土垫层、填土构成的放射线遗迹和土偶遗迹,其圆形墓坑结构、墓底埋葬布局等在全国也属罕见。目前,安徽省文物部门正在进一步发掘,以确定墓主身份并进行其他相关研究。 蚌埠双墩1号墓位于安徽省蚌埠市双墩村。从200...
中世纪的欧洲,一些牧师等神职人员,他们很有可能无意中推动了医学的发展 据环境科学网站报道,近日南丹麦大学(the University of Southern Denmark)的考古学家在对埋葬在丹麦公墓的一些古代尸骸清理挖掘中发现,这些中世纪的人类遗骸中含有大量医用水银遗迹。科学家们在对包括来自圣芳济会男修道院(Franciscan friary)、西多会修道院(Cistercian Abbe...
记者从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县文物部门获悉,该县文物普查队日前在文物普查时,在班沟遗址区发现裴里岗文化晚期的石磨盘。 据介绍,班沟遗址位于洛阳市孟津县小浪底镇班沟村东南,地处瀍河上游南岸,是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洛阳市孟津县文物普查队在这里发现的石磨盘选用形体扁平的天然砾石稍作修整而成,石质为褐色砂岩,较为厚重。平面基本呈鞋底形,通长43厘米,通宽27厘米,有明显的磨蚀痕迹。其一端窄厚,另一端宽薄,形体完...
6月9日,银川市民贾先生向记者出示了他的宝贝——从宁东一建筑工地淘来的近百块疑似恐龙化石。据介绍,该工地距灵武恐龙发掘地不足20公里,因此这些化石的身份颇受关注。 6月8日中午,在灵武游玩归来的贾先生看到路边一个地摊上写着出售龙骨,于是从此处购买了近百块“龙骨”,其中有一只胫骨比人的手臂还粗;有些类似磨齿,比鸡蛋都大;还有些像犬牙,和长矛一样大小。据摊主介绍,这些东西是他...
近日,一块巨大的猛犸象臼齿化石在木兰被发现。 这块化石是在木兰县境内江心岛上发掘出来的。化石纹理清晰,保存完好,体积较大,长约30厘米,重15公斤左右。专家们认为,这在已出土的同类化石中比较罕见,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据了解,猛犸象是一种大型食草动物,生存在距今1万年以前,其化石通常埋藏得比较集中。为了找到更完整的猛犸象骨骼化石,木兰文物管理所工作人员在发掘现场继续考察,又找到了一些罕见的木化...
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文物保护工程中,考古人员在河南省新郑市发现两座规模宏大的战国晚期韩国王陵级大墓,专家认为这里极有可能是寻找多年的韩国王陵。 胡庄墓地位于新郑市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郑韩故城”之西,是郑韩故城外围的重要墓地之一。南水北调中线干渠从墓地的中西部穿过,涵盖了两座大墓及附属建筑和陪葬坑墓。2006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开始发掘,至目前共揭露面积12000多平方米...
河南灵井“许昌人”遗址又发现一批距今8至10万年的人类头骨化石 继“许昌人”头盖骨化石发现之后,河南灵井“许昌人”遗址又发掘出土一批距今8-10万年的人类头骨化石断块,包括额骨、颞骨外耳孔部、枕骨、顶骨等化石,共计12块。 去年12月17日,灵井遗址发现了距今8-10万年的人类头盖骨化石,对研究东亚古代人类进化和中国现...
昨天,记者从天津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办公室获悉,在对本市进行第三次文物普查过程中,蓟县小安宅村出土了很多大小不一、规格不等的铁片,经确认为古代武士的铁质铠甲衣残片。 出土现场为1平方米的土坑,在距地面40厘米深的地方发现了武士铁甲,铁片轮廓多呈跑道形状,边缘部分有三至五个穿孔,锈蚀严重,其中较为完整的有400片,残损的200余片。发现古代武士铁甲的是当地一村民,是在自家承包地栽种苗木时发现的。发...
约旦考古学家近日在一个地下巨洞中发现了一座距今约2000年的地下教堂。研究人员认为,这个教堂可能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基督教教堂,甚至有可能是世界上第一座教堂。 设施齐全 70名信徒曾避难于此 这座教堂位于约旦首都安曼以北的丽哈卜镇地下,上面是一座建造于公元230年的圣乔治教堂。约旦考古学研究所丽哈卜中心主管、考古学家阿卜杜勒-卡达尔·侯赛因说:“我们可能发现了世界上第一座...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