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今年6月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旧石器时代专家们在参与德清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时惊喜地发现,在龙里萤石加工场四周高约3米的土坡剖面上,有一层厚约30厘米的黄褐粘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旧石器时代专家徐新民顺着这层黄褐粘土,不时用手铲挖出在常人看来很普通的石块,并最终找到一件长14厘米、宽9厘米的扁平状石块。 徐新民兴奋地表示,“这就是旧石器时代更新世中期的地层,它的特点是稀网纹红土上有黄褐粘土...
6月18日,长顺县文化部门在该县摆所克郎寨进行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时,在当地65岁农民陈忠文家发现一张老图纸,初步确认是清朝的“土地证”。 据悉,经过当地文化工作者仔细辨认和考查后,认为这张图纸很有文物价值,该图纸已经发黄,纸上共有文字200多个,并加盖有5颗10多公分大小印章,印文为“九曲文”。日期为同治十三年十一月五日,纸张系古代宣纸,木刻仿宋体...
近日,江山市文物普查又发现一处商周时期的古遗址。遗址位于双塔街道缸甫底村塔山上,由一位负责兼顾双塔修缮工程监理工作的普查队员意外地发现。遗址所在的塔山位于须江东岸,是一个较为平缓的小山坡,山上多种植桔树和竹子,塔山顶建有道光年间修建的百祜塔,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目前正在修缮中。在通往山顶的小路上,可见数量较多的陶质碎片,大多数为近现代的瓦片或陶器碎片,但在距离百祜塔约100米处的一段上坡小道中,发...
说起杭丝联、浙江麻纺厂,上了年纪的杭州人一定还记得,尤其是住在城北一带的退休工人,许多人的青春岁月,就在这些大厂中度过。随着时间的推移,“纺织工”、“三班倒”等词汇渐渐远离杭州人的生活,留下的,只是一座座老厂房。浙江日前启动了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在杭州市,一批工业厂房作为新型遗产被发现。 工业遗产:新型遗产,不容忽视 工业遗产是个新鲜词,有关专...
近日,瓯海区文物普查队在该区潘桥镇桐岭村进行野外普查时发现古道,乃桐岭至瑞安的古道。这是我区文物普查以来,发现的较为独特的古遗址形式。 古道位于我区潘桥镇桐岭村,是当时连接永嘉和瑞安的重要交通枢纽。古道全程约两公里,用比较齐整的石板、石块铺就而成,沿途古树遍布,溪水流淌。 普查队沿古道勘察发现了两口水井,分别分布在古道两头。第一口水井位于桐岭至瑞安山岭的山脚下,坐西朝东,平面呈三分之二圆形。井...
2008年5月4日,西安市政府在高陵县正式启动了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经过全体队员近一个月的紧张奋战,目前普查工作已基本结束,省文物普查办专家组正在对普查成果进行审查验收。本次普查共发现各类文物点319(含子目)处,相比第二次文物普查点数增长近200%。其中渭河滩智人头骨化石、动物化石的发现为重大发现;麦张新石器时代遗址、团庄战国秦汉时代聚落遗址、白马寺滩唐代聚落遗址以及上马渡明清聚落遗址属重要...
近日,我县文物普查队在横村镇后岭村陈相岭自然村进行调查时,根据村民提供的线索,普查人员在种植果树的石家前山一山凹处的地面上发现了磨石、红陶鼎足、黑陶碎片等器物,还有发现一些烧结土。据村民讲述,六、七年代在上山耕作时经常发现有石箭头之类的石器。这次调查还从村民手中征集了他们保存的石刀、石锛。 分水江自西北向东南穿横村镇而过,石家前山位于分水江的北面,与分水江南岸的县级文保单位新石器时代遗址大麦凸遥...
自绍兴市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开展以来,市区三支普查队伍分赴各乡镇深入开展文物普查工作。截止2008年3月,第一普查队已完成了鉴湖镇的野外普查工作,并已对东浦镇的13个行政村进行了普查。从目前的野外普查资料整理来看,在鉴湖镇的普查中,先后普查了鉴湖镇11个行政村、29个自然村,行政村、自然村普查覆盖率达到100%,共普查文物81处,类型涉及古民居、祠堂庙宇、水井、桥梁等多个方面,其中民居建筑占多...
日前,天台县普查工作队在平桥镇张思村发现集多个完整的四合院、“三推九明堂”及宗祠建筑为一体,规模宏大的古民居群。民居群大多为清代建筑,保存完好,古迹众多。其中有三个宗祠建筑:陈氏上宗祠、陈氏下祠堂、龙光陈公耑祠。陈氏上宗祠里有明嘉靖年、清乾隆年碑记各一块。龙光陈公耑祠的门头上的额、枋、升、斗等全用石作,在天台已成孤例。雀替雕饰精美的梅、兰、竹、菊四君子,透着一股浓浓的文化味...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