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笔墨之于东晋,相当于电脑之于当代。笔墨时代可以造就“书圣”王羲之,电脑时代却难出书法精英,源于二字:浮躁。 浮躁是高节奏、高效率的现代生活压力之下表现出的通病,“阳春白雪”的艺术领域也未能免俗。日前,在安徽省合肥市举行的第二届中国书法兰亭奖作品展期间,一些书法界知名艺术家对书法界的这种风气表示了担忧。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在现今书法界,浮躁风气有三大表现。其一是走捷径,急功。一...
从最初看到郑在东绘画的之始,不知怎么的,总让我联想到《浮生六记》中的那个沈三白,半倚在蚊帐中吃烟,眯着眼睛观看着烟雾缭绕的蚊帐中的一只蚊子——沈三白并不去打这只蚊子,他把它看成了云中的一只仙鹤。这里面有一种难以言传的旧时兴味。后来看到有批评家真的借俞平伯先生对沈复的《浮生六记》文风的诠释来比喻郑在东的艺术,果然还是贴切的:“即如这书,说它是信笔写出的固然不像;说它是精心结撰的又何以见得。这总是一半...
在人们印象中,前卫艺术总是表现出一种与传统彻底决裂的美学极端主义。他们喜欢破坏,推崇新奇,将“破坏即创造”[1]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有时,前卫艺术甚至将这种极端主义推向死亡美学的境地,正如卡林内斯库所指出,“任何真正的先锋派[2]运动(老的或新的)都有一种最终否定自身的深刻的内在倾向。象征性地说,当再也没有什么好破坏时,先锋派迫于自己的一贯性会走向自杀。美学上的死亡迷恋癖同通常与先锋派精神相联系的其...
近年来“全球化”问题所受关注的程度与日俱增,它在各种场合下出现,也成为学术界无法回避的问题。在当今世界上,中国作为后发国家中为数不多的到目前仍受惠于经济全球化的国家,从政府到学术界,对全球化的探讨主要集中在如何面对和积极参与上;但同时另一种全球化,文化的全球化却引来了从主导传媒到知识分子相当多的怀疑和反对。在这点上,中国文化界的心态和世界不少国家以及非政府组织还有学术界的反全球化态度有相近之处。 ...
书法,中国书法,书法论坛,书画商城,书法作品,书法大赛自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中国正日益向着一个文化开放的国度迈进,不但进行文化的“引进”,还进行文化的“输出”,使中国文化处于一种全球化的多维视野之中。尤其是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国的文化更是在一种世界性的审美视野中接受着全球化的考验,步入转型期。文化视野与文化语境的多元化,也意味着文化批评的多元化。而作为这一子系统之中的中国书法批评,也要在...
《略论唐朝书法艺术繁荣昌盛的原因》一文,对唐朝书法艺术繁荣昌盛的原因,依据有关历史资料作了多方面的评述。其主要的是:一;封建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艺术发展到顶峰;二,书法教育定为制度并作为政府铨选官员"四才"标准之一;三,帝王后妃爱好书法和在书法上取得成就者大有人在;四,文臣武将中有不少人在书法艺术上造诣很高;五,许多作家、诗人、妇女和僧道都是书法艺术家和书法理论家;六,书法艺术的大发展又推动了书法理...
魏碑在几千年历史长河的演变过程中,现有的碑版等拓片,几经拓磨风化等原因的缺失,损坏严重,已失去了它本来面貌。还原魏碑书体的本身面貌和溯源书体的历史背景,是学习书法创作中必不可少的环节之一。习字、创作前读帖是环节之二,做到碑帖互为滋养,则是环节之三也。我结合自己学习书法的历程,谈一点关于魏碑及《张黑女墓志铭》习、临和创作等方面的感受与探索。 魏碑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公元420—588年)北朝...
范文澜对颜真卿在书法史上地位的概括很有代表意义,“初唐的欧、虞、褚、薛,只是‘二王’书体的继承人,盛唐的颜真卿才是唐朝新书体的创造者”。表面上谈的是颜真卿在唐代书法史上的地位,实际上有一个信息值得我们重视:颜真卿的书法具有创造意义。就书法史上的影响而言,与书圣王羲之相比,颜真卿毫不逊色。 某种意义上,颜真卿无疑是“正统”意义上的书家,他曾经对王羲之、褚遂良、张旭、徐浩等书家进行过深入的学...
我写字没有任何禁忌,执笔、展纸、坐法,一切顺乎自然……在动笔的时候,我决不因为迁就美观而违犯自然,因为自然本身就是一种美。 行乎不得不行,止乎不得不止,因为自然之波澜以为波澜,乃为致文。泥古非也,拟古亦非也。无古人之气息,非也;尽古人之面貌亦非也。以浩浩感慨之致,卷舒其间,是古是我,即古即我,乃为得之。 二王之书,未必皆巧,而各有奇趣,甚者愈拙而愈妍,以其笔笔皆活,随意可生姿态...
行书是“五体书”中最具实用性的一种书体,它最能活泼地表现出书法艺术的本质特征。书法艺术的发展,使行书更具有雅俗共赏的艺术价值,为广大书家所青睐。然而,写好行书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一画、一字、一行、一篇都离不开正确的书法理念和技法手段。在行书的临摹和创作活动中,笔者感到有很多问题需要研习,尤其对行气的要领作了反复的理性思考,以为“行气”的优劣直接影响乃至决定着作品的成功与否。因此,我认为在处理“行气...
近些年来,我们曾多次指出,当代书法在艺术创作中存在着颇为引人注目的“纯形式”问题。但这一问题似乎并未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因此我们觉得仍有必要再此将这一问题再次提出,并较为全面地谈一下我们对他的基本认识,以期引起人们对他予以应有的关注与思考。在我们的当代书坛所不应忽视的一个问题。能否很好地认识并了解这一问题,也将是直接关系着我们的当代书法的艺术建构的质量与水平。 当然,对我们在此所使用的“...
不知从何时起,只要是想买卖中国书画的人,首先问和答的都是多少钱一“尺”?如同买布卖布一样,默然! 中国书画以尺论价的买卖究竟始于何年,恐怕已无从考证。据唐代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记载:“董伯仁、展子虔、郑法士、杨子法、孙尚子、阎立本、吴道子,屏风一片,值金二万,次者售一万五千。其杨契丹、田僧亮、郑法轮、二僧、阎立德,一扇值金一万,且举俗谙悉者”。清代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也曾列出收费的标准:...
阅读当代关于书法批评的文字时,我们发现存在一些带有普遍性的问题。例如缺乏批评的基本原则,一位作者在不同文章——有时甚至在同一篇文章中,采用不同的标准;有时“标准”虽然存在,但完全出于作者的臆造,在文献和学理等方面皆无所依凭——所依据的或许只是个人未经充分检核的感觉和经验。个人的感觉和经验确实是批评的重要基础,但人们必须经过反复的学习、思考 、验证,把自己的感觉和经验加以锤炼,使其在传统和当代文化中...
常言道:笔法生结构,书法笔法的演变,与书体的形成确有重大关系。一种笔法的形成和成熟,预示着一种新书体的产生,反过来,一种新书体在形成过程中,必然废弃其“前体”的一些笔法,这种演进就是笔法嬗变,但是,在这个演进过程中,亦使一些笔法被逐渐废弃,最后消失自己的影子,只有在一种书体的“前体”中才能看到被它废弃的笔法,我们称这种现象为“笔法的遮蔽”。 笔法嬗变是一个连续的过程,没有哪个时代的笔法能...
苏东坡是宋代文化孕育出来的旷世奇才,经历磨难而笑对人生,思想自由,品格坚贞、坦荡、旷达。他的思想主要体现在他所倡导的蜀学(融合佛、道、儒三家的杂学)上,但主要思想是儒家的。他的文章如其在《自评文》中所说:“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皆可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其它虽吾亦不能知也。”辞达、通脱,有圆活流...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