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清 文具 长41厘米、宽33.4厘米、厚6.5厘米 砚面受墨处平而微凹,上部雕山石、松林、圆月,雌雄两只孔雀立于其间。端砚为砚中名品,砚石产于高要县(今属广东省),呈深紫色,其质坚细柔润。
新石器 新石器时代后期 仰韶文化 1958年陕西省华县太平庄出土 高35.8厘米,口径23.3厘米 此陶鼎采用伫足站立的雄鹰造型。鹰体健硕,双腿粗壮,两翼贴于身体两侧,尾部下垂至地,与两只鹰腿构成三个稳定的支点。鹰眼圆睁,喙部有力呈钩状,结构简洁,威武雄壮,彰显出一种强大的张力。鼎口设置于背部与两翼之间,紧密结合似背抱状,将鼎形器物特征与鹰的动物美感巧妙地融为一体。 鹰形陶...
清 油画,长89厘米、宽57.5厘米 此油画描绘的是开埠初期的香港,近景为维多利亚港,港内有若干船舶停泊或正在行驶,远景为太平山。1830年,在华英商上书英国议会,要求占领一处中国沿海岛屿来保护对华贸易。后来鸦片贩子查顿向英外交大臣帕麦斯献策占领香港。鸦片战争时,英国军队即侵占了香港。在1842年的《南京条约》中,清政府便将香港割让给了英国。1860年10月签订的中英《北京条约》,清政...
汉 东汉 明器 1955年广东省广州市东郊先烈路出土 高26厘米 此陶灶似船形,一端上翘,灶面上有3个火眼,上置釜形炊具,灶身两侧附汤缶,灶门口堆塑狗、猫等动物。 汉代对灶很重视,认为灶是生养之本。西汉中期以后,随着厚葬之风的盛行,与人们生活紧密相关的陶灶在随葬品中开始增多。当时,江南各地流行船形灶,至东汉晚期,船形灶后部拢合上翘。除放置北方常见的釜甑外,南方陶灶上往...
汉 东汉 山东省嘉祥县武梁祠东汉画像石拓片 大禹手中持耜,头戴斗笠,上身穿宽袖衣,下身穿裳,足穿方口鞋。大禹曾率领众人治伏水患,三过家门而不入,因此被尊为中国古代具有贤德的圣人。禹死后,其子启继承了禹的首领地位,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因此,禹也被视为夏朝的创始者,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君王。
清 烟灯高10厘米、直径7.6厘米,烟斗高4.8厘米、直径6.5厘米,烟盒高53.4厘米、直径3.8厘米,烟枪长60厘米 公元18世纪中叶以后,英国对华贸易额剧增。但因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对资本主义工业品的倾销具有自发的抵抗力,在两国的贸易额中,中国长期处于出超地位。英国政府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恶意地向中国输入鸦片,使中国的白银大量外流,劳动人民负担加重,并在身心上受到毒害。清政府面临...
新石器 新石器时代后期 良渚文化 1988年浙江余杭长命出土 直径20.5厘米,厚0.9厘米 这件玉璧造型圆整,纹理斑斓,中心穿孔较小,器身残留切割痕迹。 玉璧是良渚文化礼器中的代表性玉器。良渚文化出土的玉璧可分为两类:一类玉质细密,色彩纯净,制作工整,通体抛光,工艺十分考究,随葬时置于墓主人胸部,应该属于礼玉之列。另一类玉质稍逊,多数纹彩斑斓,制作粗糙,璧形不圆整,甚至有...
汉 东汉 梳妆盒 山东省莱西县岱野村出土 高5.5厘米、长8厘米、宽5.5厘米 汉代最高贵的漆器是在边缘镶嵌金、银、铜等金属的“釦器”。这件漆盒的匣盖镶有银质四叶,边沿并以银片包镶,内外绘云气纹,就是当时的釦器。此漆盒呈马蹄形,盖面用银片镶贴出四叶纹,边沿用银片包镶,外绘云气纹,是汉代妇女盛放梳子、篦等妆具的用器。 汉代是漆器工艺发展的鼎盛时期。当时的高级漆器制品,常...
新石器 新石器时代后期 龙山文化 水器或酒器 1974——1975年山东省胶县三里河出土 高18.5厘米,口径14.5厘米,足径6.3厘米 此薄胎黑陶高柄杯由杯身和杯柄两部分套接而成。上半部为直壁凹底的筒状杯身,顶部有宽平的盘状杯口。杯身外壁饰刻划平行弦纹。下半部为粗短的杯柄,直径比杯身略粗,呈筒状,末端与喇叭状的圈足相接。杯柄表面饰镂孔与斜线纹等。 高柄杯是龙山文化...
新石器 新石器时代后期 大汶口文化 水器或酒器 1957年山东省安邱县出土 高19.5厘米 大汶口文化晚期出现了一批黑陶制品,如黑陶壶、黑陶高柄杯等,其中尤以黑陶高柄杯引人注目。这类黑陶表里透黑、外表光亮,可能经过精细的打磨。它烧制的温度较高,质地较坚硬,这种黑陶为后来当地的龙山文化的蛋壳黑陶的出现准备了技术条件。
新石器 新石器时代后期 大汶口文化 1979年山东莒县陵阳河出土 高59厘米,口径38厘米,底径8.5厘米 这件大口陶尊形体较大,夹砂陶,筒形深腹,厚壁,尖底,器表饰篮纹。外壁靠近口沿处刻有一个“ ”符号,仿佛是在一座山上矗立一株大树,具有抽象与写实的双重特点。 新石器时代晚期,黄河及江淮流域的许多文化遗址都发现有大量的象形类刻画符号。其中,大汶口文化的刻画符号陶尊分别出自...
汉 东汉 1959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民丰县尼雅出土 长43.5厘米、宽17.3厘米 这是一具男尸穿的袜子,用东汉经锦中织法最复杂的“延年益寿大宜子孙”锦制成。织物经线、纬线循环交错,提花综片繁多,是由具有提花设备的织机织成。这样的提花机在当时世界上是最先进的。
汉 西汉 佩饰物 1980年吉林省榆树县老河深出土 长11.3厘米、宽7.2厘米 此牌饰正面铸出一形如飞马的神兽,神兽吻部有弯角上翘,昂首扬尾,四蹄腾空,双翼伸展,作奔腾飞翔状。《魏书·序记》云:拓跋鲜卑从今天大兴安岭北部即所谓大鲜卑山南迁时,“山高谷深,九难八阻,于是欲止。有神兽,其形似马,其声类牛,先行导引,历年乃出”。据研究,牌饰上的神兽正是按照这一神话传说设计的。值...
汉 西汉 皮腰带上的一种铰具 1956年辽宁省西丰县西岔沟出土 长11.1厘米、宽8.4厘米 此铜牌上饰骑马武士的图案,反映了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和文化面貌。中国古代把北方的带牧民族统称为胡,西丰西岔沟地处匈奴活动区之东,铜牌属于东胡族遗物。
汉 西汉 服饰品 1956年辽宁省西丰县西岔沟出土 长6.5厘米、宽4.3厘米 马是北方游牧民族赖以生存的牧畜,在其狩猎和畜牧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也是他们装饰艺术中最喜爱的纹样。这件铜饰作卧马状,为东胡族遗物。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