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在对平谷上宅遗址的考古过程中,我国科技人员首次应用国际先进的植物淀粉鉴定技术对古石器进行分析。记者从中国科协科技期刊与新闻媒体见面会上获悉,通过对7000年前上宅遗址磨盘磨棒残留物的研究,了解到当时人们的食物结构,从而推断出当时北京平原上还未形成真正的农业社会。 据负责该项研究的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杨晓燕副研究员介绍,她与北京市文物研究所郁金城研究员合作,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下,对北京...
随着国庆的临近,杭州的南宋御街保护工程也进入了尾声。9月15日,当记者来到杭州中山路时,这个誓要打造“建筑历史博物馆”的御街已经进入了最后的引水入街工程。同时,御街水生植物的选择工作也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据了解,搭配完毕之后,南宋御街的水生植物将保证具有长达半年左右的开花期。 上海有外滩,杭州有中山路。在这里,集聚了一大批不同时期的特色建筑,从最早的南宋鼎盛时期到明、清建...
对考古遗址里出土的植物遗存进行分析和研究的学科。它是由考古学与古植物学相结合而发展起来的一门边缘科学。考古植物学与古植物学有关系,但是二者研究的侧重点不同。古植物学侧重于植物的发生、发展和系统分类的研究,植物遗存不论是否采自与人类共存的遗址内的层位,都可作为研究的对象。而考古植物学是按照考古学的要求,对考古遗址里出土的、与古代人类活动有关系的植物遗存进行研究,揭示古代人们对植物食物的选择,栽培植物...
据美国《华盛顿邮报》13日报道 一份专门针对美国国内多家博物馆馆藏的评估报告于上周公布于众,报告中指出,那些自19世纪起由美国科学家和政府联合收藏的大批稀有动植物种的标本,如今因为疏于护理,而处于相当危险的境地。 这次评估是在小布什当政时开始进行的。对分属于美国14个联邦机构下的300多家博物馆的馆藏进行了评估。这份评估报告指出,美国国家馆藏的科学珍品的数量之多和范围之广令人骄傲,但同时又指出一...
植物是人类赖以生存的不可缺少的资源。人类历史上哪些植物对人类的贡献最大,《上海科技报》登载的一份资料显示,有20种植物对人类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其中茶榜上有名: 1.小麦。起源于亚洲西部,是世界上最主要的粮食作物,世界上有1/3以上的人口以小麦为主要食粮。 2.水稻。食用部分俗称大米。栽培稻起源于野生稻。目前世界上水稻的栽种面积仅次于小麦,位居第二,产量在小麦和玉米之后,居第三。 3.烟草。人...
石头上的树叶脉络清晰可见。 10月18日,南郑县两位老师在河滩游玩时发现了很多有树叶等植物的石头,经过有关专家初步考证,认为这是一处距今至少有3万~5万年的植物化石群。目前,当地村委会已经紧急向市县报告请求设立保护区。 10月19日中午,南郑县高台中学生物老师舒元庆给记者打来电话说,他和他哥舒元明发现了很多带有树叶子和一些小植物等图形的石头,他认为是植物化石。 当天下午,在舒元庆的指引下,记...
“我和朋友们在画唐卡时都在使用这种矿植物颜料,布达拉宫维修工程也在用。”随着西藏失传已久的唐卡矿植物颜料的发掘和恢复生产,唐卡钦泽派画师边巴旺堆再也不用广告颜料等替代品了。 就职于西藏大学艺术学院的边巴旺堆近日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根据传统书籍记载、各地寻访考查、理化分析以及画师的经验,在西藏大学艺术学院唐卡研究专家丹巴绕旦教授的带领下,学院的藏族传统矿植物颜料研究室...
3月21日,在吐鲁番地区博物馆举行的吐鲁番学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博士后出站答辩会上,进站博士蒋洪恩的科研课题《新疆(吐鲁番)若干重要遗址植物考古学研究》获得在座5位评审的一致好评。全票通过。 这标志着蒋洪恩同志将结束19个月的进站学习。他的研究成果改写了中国植物考古学的格局和进程。从另一角度印证了吐鲁番地区是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汇集地,从而使吐鲁番学的体系更加全面化和完整化。 为了更好地开展文物保护工...
近日,在离福建省顺昌县城关3公里,海拔551.7米的合掌岩主峰人工开凿石窟工地上,笔者发现了大量植物化石。这些化石,有的似蕨类,有的似水草,轮廓清晰,形状各异,栩栩如生。 合掌岩石窟始建于2003年,为合掌岩古刹主持筹款所建,窟深百余米,距主峰地表50余米,窟内已掏出千余平方米的空间,目前正在施工中。大量植物化石正是从窟内掏出的岩石中发现的。 据了解,植物化石具有研究当地海陆变迁等考古价值,也...
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和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的学者,不久前在国际著名学术刊物《演化生物学》上发表研究成果称,在辽宁省葫芦岛市发现的一种被子植物化石,从地质学上讲属于中侏罗纪海房沟组,距今已有1.6亿年。这一科研成果不仅将被子植物起源的时间又前推了3000多万年,而且为人类探讨被子植物的谱系、演化趋势以及与其他种子植物间的关系提供了全新思路。 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王鑫博士11日到辽宁实地考...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