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近日,福建省人民政府发布第171号省政府令,公布《福建省“古泉州(刺桐)史迹遗址”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法》,提出将“古泉州(刺桐)史迹遗址”文化遗产保护管理规划纳入同级人民政府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规划等。 福建省明确,“古泉州(刺桐)史迹遗址”文化遗产是指与“古泉州(刺桐)”有关的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海上丝绸之路”文物、建筑群等遗迹和遗址;分布在泉州市所辖的鲤城...
记者从省政府获悉,《福建省“古泉州(刺桐)史迹遗址”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昨日正式向社会公布。 《办法》自2016年3月1日起施行。2003年11月7日福建省人民政府发布的《福建省“海上丝绸之路:泉州史迹”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法》同时废止。 “古泉州(刺桐)史迹遗址”文化遗产主要范围 “古泉州(刺桐)史迹遗址”文化遗产,是指与“古泉州(刺桐)”有关的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
很多人都知道意大利著名的旅行家马可·波罗元朝时曾来过泉州,但泉州有条马可·波罗巷,恐怕知道的人并不多。近日,有读者致电本社24小时热线96339反映,泉州有条口口相传的马可·波罗巷,原位于中心市区东海法石片区,若不再关注,将彻底消失在历史长河中。近日,记者探访了马可·波罗巷的前世今生。 马可·波罗巷 直通渡头长百米 陈丽燕,现年68岁,在法石片区改造前,她一直住在马可·波罗巷。她说,文兴码头在...
专家们在天后宫考察 28日,来自中央文史研究馆、国务院参事室等单位的十余位专家学者结束在泉州的考察。他们此行主要考察泉州海上丝绸之路文化史迹,将把泉州海丝保护情况形成报告上呈国务院。 在28日下午的座谈会上,专家们对泉州海丝史迹保护成果充分肯定,并建议泉州市应继续提升海丝学术基础研究,同时进行史迹周边环境整治。座谈会还透露,泉州正在规划建设中国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争取在明年下半年动工建设。 ...
华侨捐资重修“四菜一汤”格局的五井孔古井 桥南社区,因位于泉州洛阳桥南面而名,在这个社区,至今还保留着三座明代古井和两座宋代古井。在南靖田螺坑,有“四菜一汤”的土楼,而在这里,则有一座“四菜一汤”格局的明代古井,即中间方形,四周环绕四个圆形。近日,记者在泉州文史界人士的带领下参观走访。 明代古井 侨亲捐资修复 村民立碑纪念 桥南社区的三座明代古井四周都有房子围绕,其中,一座是单井孔,一座是...
一幅幅线条清晰的木刻版画、一幕幕扣人心弦的战争场景、一条条振聋发聩的抗日宣传语……20日,“中国战斗——抗日战争时期木刻版画展”在位于福建泉州的中国闽台缘博物馆展出。 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展览由中国闽台缘博物馆与北京鲁迅博物馆(北京新文化运动纪念馆)联合举办。当天,马达、李桦、江丰等40余位艺术家200余幅抗日时期版画作品及相关资料展出。 20世纪30年代,中...
古墓甬道出土的盘口壶 丰州山头发现南朝古墓 昨天下午,记者赶到发现古墓的丰州桃源村工地,考古队员正在抢救性清理发掘古墓。 古墓距地面有数十米高,整座墓呈“凸”字形结构。这是一座单人墓,墓室内壁树根垂挂,积土已被清理干净。在考古人员的指点下,记者看到墓砖上印有各式精美纹样,有古钱币、蓖梳、团花等精美图案。 当地村民告诉记者,古墓所处的山头名叫“乌石山”,目前有一项工程将建于此地,因此发现古墓...
“两代人的陈家班木偶戏都从这个老房子出来,我在这里守‘根’,他们在外面开枝散叶。”87岁的提线木偶老艺人陈清波坐在福建泉州古城青龙巷的老宅里,向中新社记者娓娓道来他的从艺生涯。 青龙巷相传在宋代就是外国商贾兑换货币和聚居之地,是泉州古城最早的金融街。陈清波家这座三进红砖古厝,石条铺地,燕尾飞檐,已有上百年历史。 “9岁我就随父亲在这里练提线功夫,不听话时被竹鞭子打手,现在还痛。”沉浸在难忘的旧...
“‘一带一路’合作构想应该从文化交流开始,尤其是大众文化,帮助普通百姓相互了解彼此国家的文化。”阿拉伯埃及共和国驻华大使馆文化教育处文化参赞侯赛因·伊卜拉欣8日如是说。 当天,作为第十四届亚洲文化艺术节“艺术博览”板块的重要活动,“蔚蓝丝路—海上丝绸之路文化特展”、《丝路帆远》中国海上丝绸之路文物精品图片展亮相福建泉州,逾30个国家携250件(套)展品参展,从文化交流的视角,展示“海上丝绸之路”...
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城市,泉州的海丝文物多不胜数。昨日泉州博物馆馆长向记者特别介绍了一件南朝时期的墓砖藏品,墓砖上的海水图案证明了泉州和海丝的联系早在南朝就存在。而泉州泉苑茶庄第六代传承人陈五鹏收藏的装茶叶的锡罐,也承载了茶叶的海丝文化。 墓砖图案说明 佛教从海路传来泉州 泉州博物馆藏有一件2007年在南安丰州出土的墓砖,墓砖上的时间为南朝天监十一年(512年)。上面有立莲观音纹墓砖、观...
泉州台商投资区张坂镇崧山村大坪山上发现一座奇特的古代遗址。昨日泉州市文物专家黄真真和福建省道教协会副会长吴历田到现场勘查,发现该遗址是一座规模宏大的祈福古道场,像这么大的祈福古道场全国罕见,此前泉州没有发现类似的道场遗址。 现场 遗址藏深山 村民无人识 在崧山村,几乎所有的村民都知道大坪山上有一座奇特的古代遗址,但无人知晓它的来龙去脉和用途。昨日记者跟随专家来到该遗址,只见地上杂草、灌木丛生,...
泉州发现清代名将施琅第六子施世骠的谕祭碑?还是用满文书刻的? 近日,泉州收藏爱好者王先生在鲤城区江南街道,发现一块刻有奇怪文字的残碑,上面的文字初步认定为满文。一番辗转寻人翻译过后,残碑上的文字似乎与《清史稿》关于施世骠的记载相吻合。对此,泉州文史界普遍认为,应等石碑上的文字全部译出,才能进一步讨论。 村民翻建老房子 发现残碑刻有满文 昨日记者采访王先生,了解背后的故事。 大约在半个月前,...
为贯彻落实《赣闽粤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规划》,做好革命遗址、遗迹维护和修缮工作,日前,市财政局、民政局下达赣闽粤原中央苏区发展专项中的革命遗址、遗迹的维护和修缮专项资金200万元。 此次资金分配和项目实施范围覆盖泉州市7个县(市、区),16处革命遗址,分别是:晋江市许运伙烈士故居,南安市霞西村革命历史纪念馆、英都革命烈士纪念碑、翔云镇革命烈士纪念碑、叶飞将军故居、中共洪濑区工委革命斗争遗址,惠安县...
“为了感谢社会各界关爱,为了支持古城文博事业,为了让更多学者研究古代大陆与台湾的关系,我决定将我发现的‘海峡人’化石捐给泉州的文博馆收藏。”13日,泉州海交馆退休考古学者刘志成如是说。 据悉,这一根“海峡人”骨化石由中国古脊椎动物学会常务理事、厦门大学人文学院考古学教授蔡保全作过鉴定。 当日,刘志成拿出了他珍藏的这一根“海峡人”化石,称年代与1999年他发现的第一根“海峡人”肱骨化石相近,距今...
1974年,沉睡了近七个世纪的宋代海船在泉州后渚成功发掘,举世震惊,它的发现、发掘充满了故事,40多年后,亲历者细述发掘过程—— 林祖良(左)向本报记者细述古船出土的往事 (陈小阳 摄) 当前,在“一带一路”国家政策的带动下,“海上丝绸之路”起点城市泉州越来越受到外界关注。近日,广东媒体来泉追寻“海上丝绸之路”的踪迹,其中,泉州开元寺古船陈列馆内的宋代海船备受关注。这艘古船对泉州人来说并不...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