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春秋时,各国兴建了大量城市和宫室。宫室都属台榭式建筑,以阶梯形夯土台为核心,倚台逐层建木构房屋,藉助土台,以聚合在一起的单层房屋形成类似多层大型建筑的外观,以满足统治者的侈欲和防卫要求。此后的战国时出现了更多的城邑、宫室。战国都城一般都有大小二城,大城又称郭,是居民区,其内为封闭的闾里和集中的市;小城是宫城,建有大量的台榭。此时屋面已大量使用青瓦覆盖,晚期开始出现陶制的栏杆和排水管等。 从春...
考古队在南侧的浴室旁发现了保存完整的排水管道和污水渗井 记者 张宇明 摄 “华清池”因唐玄宗、杨贵妃的情感传奇而脍炙人口。在华清宫内,唐玄宗与杨贵妃各自占用一间浴殿,玄宗的称为“莲花汤”,贵妃的称为“海棠汤”。11月5日,记者在秦汉栎阳城遗址看到,这里也发现了两间高等级的战国秦国君与后妃的浴室。 栎阳城位于今西安市阎良区,是西安附近秦咸阳城、汉长安城外的第三座秦汉都城。文献记载,秦献...
四眼琉璃珠 1983年长沙市麻园岭M1出土 长沙市博物馆藏 汉代乐府中,有一首朴实感人的民歌叫《陌上桑》,它在描述采桑少女秦罗敷的朴直和美丽时说:“头上倭堕鬓,耳中明月珠。”关于“明月珠”还有一则感人的传说。相传随国的君主随侯在一次出游途中救下一条受伤的大蛇,这条大蛇痊愈后衔一颗夜明珠送给随侯,后人称之为“明月珠”或“随侯珠”。《淮南子》中更把随侯之珠与和氏璧相提并论,上载:“譬如随侯之珠,...
玉,石之美也。中国人自古尚玉,正所谓“君无故,玉不去身”。从古至今,玉被各个时代的人们赋予了诸多美好的寓意。在战国时期,玉更被视作“美德”的象征,诸子百家崇玉、王孙贵族爱玉,佩戴美玉成为一种风尚。而据史料记载,战国七雄中,楚玉为玉中之最。而在出土的战国玉器中,造型柔美的玉器大多都是楚玉,专家称与楚人爱美有关,也反映了独特的楚玉文化。 上世纪70年代,在长丰县杨公公社发现的战国晚期楚国贵族墓葬...
中国古代的青铜器,以其庄重典雅的造型,繁褥神秘的纹饰,形成一种狞厉之美,在中国美术史上具有重要位置。但这些铜器大多以礼器为主,属庙堂之器,是古代青铜艺术的珍品。除此之外,尚有一些小巧可爱,栩栩如生,生动传神的动物形雕塑。它娇小玲珑,憨态可掬,充满着灵动活泼的生命气息,在威严神秘的青铜艺术中独树一帜,成为中国古代青铜艺术的另一侧面。本文所介绍的战国铜牛和铜虎,就属于此类。 本文所介绍的战国铜牛...
(图1)春秋晚期 附耳牛头螭纹蹄足镬鼎 山西博物院藏 (图2)战国时期 镬鼎 湖北省博物馆藏 镬(读音同“货”)鼎,是古代贵族在祭祀、宴饮等重大礼仪活动中煮牲用的烹食器。《仪礼·少牢馈食礼》:“雍人陈鼎五,三鼎在羊镬之西,二鼎在豕镬之西。”清·胡培翚《仪礼正义》注:“鼎五:即五鼎,指羊鼎、豕鼎、鱼鼎、腊鼎、肤鼎。”《仪礼·士冠礼》:“载合升。”郑玄注:“煮于镬曰亨,在鼎曰升。”...
日前,长沙市文物考古工作者在营盘西路市一医院新住院大楼基建工地已陆续发现27口古井及3座战国古墓。目前,市一医院考古工作已告结束,考古工作者已对此出具考古报告。 长沙市一医院所在的营盘路区域,为长沙古城内著名的文物埋藏区。此前,茅亭子楚墓、三公里楚墓等楚国贵族墓葬均在一医院附近发现,出土了大批精美文物。此次,长沙市一医院新住院大楼基建工地开工,引起长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高度关注。 ...
战国云雷纹兽首铜鼎(见图),1978年淮阴高庄战国墓出土,口径长轴14厘米,短轴12厘米,通高13厘米,为国家一级文物。该器口呈椭圆形,方沿平折、曲口、束颈、垂腹、圜底,口沿上有对称附耳,底有三蹄足。在双耳之间的前沿上,有一兽首昂首耸立,高出器表,与兽首对面的口沿外,有狭条状兽尾与之对应。其兽首双耳高耸,双目圆睁,就连嘴唇胡须,也刻画细微,生动逼真,活像一只憨态可掬的野兔,着实令人喜爱。耳饰三角形...
加彩陶又称“彩绘陶”,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的良渚文化和龙山文化就有出现,其中以屈家岭文化和良渚文化的朱绘黑陶较为突出,从总的类别上也可以归于“彩陶”。 加彩陶又称“彩绘陶”,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的良渚文化和龙山文化就有出现,其中以屈家岭文化和良渚文化的朱绘黑陶较为突出,从总的类别上也可以归于“彩陶”。但它是在已烧成的陶器上再加以彩绘,不同于在成形的陶坯上用彩料绘画然后烧成的彩陶,加彩陶容易脱彩,彩陶...
“金樽”,“樽”同“尊”,形声。从木,从尊,尊亦声。“尊”,本义为推崇好酒。“木”与“尊”合起来表示盛装名酒的木容器,为中国古代的盛酒器具。图1所示是一件东汉鎏金熊足铜樽,原名鎏金奁,通高19.5厘米,口径20厘米。樽体呈圆筒状,子母口,口上承盖;直腹、平底、下附三个蹲熊足。器身通体鎏金,饰三组旋纹,旋纹间饰两周鎏金花纹带,以自然的白铜为衬地;鎏金图案为繁密而流畅的金色流云纹,珍禽瑞兽出没云气间,...
众所周知,学会使用火,是人类进化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一步。而人类开始使用灯,则实质上是用火的合理延伸。我国古代的灯具制作不仅具有悠久的历史,而且与灿烂的华夏文明相应相称,达到了非常精湛的水平。特别是在中国工艺美术史上非常重要的战国到两汉时期,随着艺术题材日益广泛化、世俗化,工艺手法也趋于多样性和创造性。这段时间的工艺品制作,从内容到形式,均洋溢着现实生活的浓烈气息,充满了来自民间的旺盛生命力。...
大河鉴宝玉器与杂项鉴定专家张保龙 古人以玛瑙材质制作的环、玦、璜等配饰,最早出现于史前文化时期。之后的殷商与西周时期,玛瑙配饰(仅见有玛瑙珠、玛瑙管)几乎不见踪影。但接着,玛瑙配饰便以近乎爆发般的速度大量流行于东周时期各国诸侯与贵族之间,一时成为这个时代的财富象征。在盛行五百年之后,玛瑙配饰便骤然绝迹于秦朝时期。春秋战国玛瑙配饰在历史的长河中虽属昙花一现,但毕竟丰富了我国古代玉组佩的玉材种类...
燕行图·北京朝阳门 历史上的万里长城首先是一道军事防线,它的城墙、关隘、堡寨、敌台,见证了刀光剑影与炮火连天的岁月;同时,长城地处我国传统的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交错带,因此又成为一条经济、民族、文化的分界线。历经战争与和平的风云变幻,沿线以长城为地理依托和文化载体,积淀为一条绵亘万里的“长城文化带”,北京是其中具有特殊地位的区段之一。长城自身的兴衰过程、分布格局、关隘交通、建筑遗存,历史上长城...
双兽纹图形玺。直径2.6厘米,通高2厘米。圆形印面,亭钮,质料青铜。此玺的背面中间有环形穿孔,穿孔周边铸刻有双兽纹饰作浮雕状(见图1),印面亦铸刻有双兽纹饰(见图2),印背双兽凸纹与印面凹纹图形完全相吻合,此为此玺制作工艺上的最大特点。印面纹饰似马形而有长翼,其中一个兽首作正面,五官清晰,似人像。见《山海经·西山经》:“槐江之山……神英招司之,其状马身而人面、虎文而鸟翼,徇于四海。”又:“崦嵫之山...
战国—汉玉璧,吉星福、张振芳伉俪捐赠。 玉料呈青色、半透明,体扁平、正圆形。内外两缘修饰突起素宽边。通体雕琢卧蚕纹,两面纹饰相同,琢磨精工。 中国玉器在新石器时代由于区域特色产生了北方玉器、中部玉器(包括东部西北部)、南方玉器三大体系。而南方玉器正是琮、璧、冠、佩的发源地。近年出土于余杭安溪乡的青玉璧,正反两面皆有图文铭刻, 从此开启了玉璧的神秘装饰美学之路。而本件玉璧的纹饰正是...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