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元代(公元1271──1368年) 1973年河南省焦作市西冯封出土 高40厘米 以泥质灰陶塑成。头戴荷叶笠帽,耳后有双瓣垂髻,身穿方领窄袖长袍,左胯系如意形垂饰,四肢作舞蹈表演状。
西汉(公元前206年一公元25年) 高45厘米宽25厘米 河南省荣阳北部乡牛口峪出土 壶头为蒜头状,壶体正面高浮雕一呈坐姿的怪兽。怪兽面部肥胖,两眼凸起,鼻|子高大,嘴大张露出四齿,脖子短粗。身呈人体状,着衣捋袖,裤腿亦捋至膝盖。手|脚均为鹰爪。双手抱一鱼。壶两侧上下各塑二鸟,鸟首相背,长尾下垂与下部鸟首相接。通体用红、白、浅蓝彩绘。壶身背面平坦,原有彩绘现已脱...
绘彩勾首马,三彩器,盛唐时期,高48厘米,长39厘米,河南巩义出土,现藏河南博物院。 马头戴有络头,嘴两边有角形镳,口内有衔,马脸颊两侧饰有杏叶。眼部用墨笔勾勒出眼眶。头部前马鬃分缨,颈背上的马鬃被整齐修剪。马背上置鞍鞯、障泥。鞍上盖有鞍袝,前端袝角向后作迎风翻折之势。攀胸和秋带上均饰有杏叶。缚尾上翘。鞍鞯、鬃毛饰朱红彩,杏叶饰绿彩。泥质白陶,模制而成,立于长方形板座上。马勾首作瘙痒状...
唐代(公元618--907年) 1931年河南省洛阳市出土 马高72厘米,俑高63厘米 马剪鬃缚尾,口角悬镳,背具桥鞍。牵马俑高鼻深目,头戴毡 帽,身着圆领交襟右衽袍,腰系行囊,下穿窄裤,足穿尖头靴,双手握拳,作执缰牵马状。
西汉(公元前206--公元24年) 1969年河南省济源市泗涧沟出土 高63厘米 红陶胎。全器由桃都山形树座、树干、树枝三部分组合而成,树干顶端有蹲熊、天鸡,周匝长三层树枝,枝叉上攀附猿猴、栖息乌鸦,树座表面塑有裸体人、羽人、奔獐、飞蝉等。通体饰红绿釉。
北宋咸平元年 高47.3、底边长33.2厘米 1966 年新密市法海寺地宫出土 新密市法海寺塔始建于北宋咸平二年(公元999年),为七级密檐式石塔,毁于文革期间。此件“咸平元年”款三彩舍利匣为塔内地宫所出。舍利为佛祖及高僧圆寂火化后结成的珠状物或骨烬。佛教传说,释迦牟尼圆寂,尸骨炼成八万四千个舍利子,古印度孔雀王朝阿育王以五金七宝铸成八万四千座佛舍利塔,分布于世...
汉代(公元前206- 公元220年) 高30.3、腹径85.5、口径19 厘米 1963年南阳市采集 汉代常见式样,盖作尖顶形,上饰各种神怪或羽人。秦汉方术思想盛行,好言神怪。羽人之状,商周已见,源来已久。以汉代铜镜内容涉及东王公西王母者所见,羽人多左右陪侍,进奉馔食。或羽人即为仙界之侍者、仙凡两界的接引使。
隋高19.5 厘米 1959 年安阳市豫北纱厂张盛墓出土 唐代为中国历史上音乐、舞蹈艺术集大成时期,一来继承周、秦、汉、魏不断发展之乐舞传统;二来融合外来乐舞因素,推陈出新。此种状况之发生出于当政者喜好,渐成时代风气,以致从宫廷到民间、从坊肆至深宅大院,无处不闻歌舞声。
唐代 高35厘米 河南省巩义市出土
隋开皇十五年 高15厘米 1959年河南省安阳市张盛墓出土
北魏 高15厘米 河南洛阳出土
西晋 高12厘米 河南省洛阳市出土
东汉(公元25-220年) 高42.5、长50厘米 1978年南阳市东关环卫处工地出土
西汉(公元前206- 公元8 年) 高11、长7、宽6 厘米 1986 年宜阳县丰李村出土
400多年前的明朝,江南是一个富庶的地方。有钱人腰缠白玉带,妇人们身着丝绸花冠裙袄、头戴金银首饰,在桨声欸乃中踏青,在丝竹唱酬中寻欢。就是家境一般的人家,也能拿出精美的青花碗碟,盛满鱼肉,招待远方来的客人。 一段岁月,或长或短;一个故事,或精彩或平凡。但如今,我们只能从前人纸面上的记载来看尽明朝的繁华与沧桑,终究是文字的承载、隐喻的暗示。而被历史尘埃掩埋的实物因考古而发现,一个时代的某一风貌变得...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