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正面 背面 唐代(公元618-907 年) 长32、宽5.4、厚1.2 厘米 1970 年洛阳隋唐宫城遗址出土 杨国忠,唐玄宗天宝年间宰相,专任采市银使,负责边市贸易税收。据铭文知其为边将上缴之边郡和市银两,反映唐代“和市”制度的存在。天宝十一年(公元752年)唐玄宗改吏部为文部,至肃宗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又改回吏部,因此铭文所载杨国忠官职为“...
商代 存长22.7、宽18.5厘米 1971年安阳市殷墟出土 从书法艺术角度而言,甲骨文处于混沌、古拙状态,却也正因这种古拙而为今人所推崇。甲骨文字的初衷并不以追求艺术美为目的,但却因为这种无意识而不自觉的成为了艺术美。此外,甲骨文字象形、表意兼有的构字特征,使其不仅具有以形表意的物象生动之美,更兼追加联想的抽象之美。
北宋 高20.2、口径3.6 厘米 1990 年洛阳市邙山宋墓出土
唐代 高10、口径8.4 厘米 1991 年伊川县鸦岭乡杜沟村唐齐国太夫人墓出土
西汉 长6、宽5、高3.1 厘米 1978 年襄城县洛乡北宋庄出土
西汉 直径15.5厘米 西安采集
东汉 宽2.5厘米,高2.3厘米 河南温县赵堡村采集
唐代(公元700年) 1982年5月登封县峻极峰北侧采集 长36.2厘米 宽8厘米 重223.5克 金简呈长方形,正面镌刻双钩楷书铭文3行63字,是武则天在久视元年(公元700年)七月七日来嵩山祈福,谴宫廷太监胡超向诸神投简以求除罪消灾。这是中国目前发现的唯一金简,为研究武则天在嵩山的活动提供了实物资料。 “大周国主武曌好乐真道长生神仙,谨诣中岳...
春秋(公元前771-前476年) 1974年8月河南扶沟县古城村窖藏出土 长10.5厘米 宽6厘米重134.1克 长方铲形,銎部为椭圆形内空,两肩各有一倒刺,平足。这件空首布的出土,证实早在春秋时期就曾使用银质货币。从而将我国使用银币的历史提前了几百年。其形制源自中原周、晋、郑等国铸行的空首弧足铜布,同时又保留了楚国货币平足无文的特征,表明楚国不仅使用金爰与铜贝...
裴李岗文化 1978年河南省新郑县裴李岗遗址出土 盘长68厘米 前宽37.5厘米高6厘米 棒长58厘米 七千多年前的谷物加工工具。黄砂岩质,琢制。磨盘为履底形,正面坦平,底部凿有四矮柱足。磨棒近圆柱体,中间略细,两端略粗,盖碾磨日久所致。
商代晚期 河南省安阳市殷墟出土 长20.5厘米 宽8厘米 出组卜辞。牛肩胛骨材质,背面有钻、凿、灼,正面刻贞人出的占卜记录。占卜内容是:贞问癸卯至癸巳这两个月内有无凶事。
汉代延熹三年(公元160年) 1978年出土于河南濮阳南乐县宋耿乐村一号汉墓 通高12.8厘米直径32厘米 细腻坚硬的棕褐色石质,由砚盖、砚座两部分组成。砚盖以浮雕法雕出六条相互纠缠的飞龙,龙头向心共戏一珠于盖中。宝珠形的盖钮上阴刻一个隶字“君”。砚面平滑并有明显墨迹,周边阴刻隶书42字“延熹三年七月壬辰朔七日丁酉君高迁刺史二千石三公九卿君寿如金石寿考为期,永典...
道晗造像碑,又称“北魏弥勒造像龛”“贾思兴百八十五人等造弥勒像龛”。北魏孝昌元年(525)雕造,高135、宽98、厚44厘米。石灰岩质,四面环刻。1976年荥阳大海寺出土,1997年入藏河南博物院。 道晗造像碑是河南现存保存最完好的造像碑之一,碑之正面雕尖楣圆拱形大龛,龛高86.5、宽66.5、深28.5厘米。龛梁两端刻二龙回首,口吐莲花化生。尖桃形龛楣浅浮雕坐佛七尊,中间一尊较大,两...
铁器文物是继青铜器之后出现的,它标志着人类社会的生产力又一次飞跃发展。中国古代冶炼比较发达,在商代就出现了铁制品,有名的“铁刃铜钺”、“铁援铜戈”、就是例证。在历史文物中,铁器占有一定的比重,众多的出土铁器,为研究古代社会发展提供了可靠的实物资料。也是我们文博单位研究文物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的重要源泉。继承文化遗产,保护历史文物,是我们文物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保护好它们是非常重要的。而...
北宋 长77.8、宽77.5、厚16.5 厘米 1936 年孟津县北陈村出土 书法成为自觉的艺术以来,个性的张扬与表达始终是其不变的追求,正像修道之人以形骸为桎梏一样,书法家也以成法为束缚。书法讲求与人的精神境界及文化修养相结合。因此宋代书坛上出现这样一种趋势,即因人论字和以字论人。然而真正可以做到以意胜形,不堕成法的书家必然是熟知成法且能超脱法外,以无法为有法...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