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隋代开皇十五年(公元595年) 1959年河南省安阳县张盛墓出土 高49厘米 此兽人面兽身,昂首挺胸,项背附戟,面部狰狞,肩部有刻划的花翼。通体施白釉,唯面部间绘黑彩。
宋代(公元961年——1134年) 高3.3厘米 口径19.5厘米足径8厘米 板沿、葵花口、浅腹、圈足。盘内外施青灰釉,釉面布满开片,并有大片的玫瑰紫彩斑,此乃以久负盛名的钧窑窑变工艺烧制而成。
隋代开皇十五年(公元595年) 1959年河南省安阳县张盛墓出土 高73厘米 俑站立于覆莲座上,头戴盔,身着甲,左手似原执兵器。通体施白釉,釉厚处略呈青色,正表明了白瓷源于青瓷的渊源关系。
隋代开皇十五年(公元595年) 1959年河南省安阳县张盛墓出土 高72厘米 俑束发戴冠,双手按剑立于覆莲座上。通体施白釉绘黑彩。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影响深远的白釉黑彩瓷器便滥觞于此。
6月28日,美国克拉克艺术馆新馆举行落成仪式,中国上海博物馆应邀举办上海博物馆馆藏青铜器展,为新馆落成揭幕。 此次上海博物馆馆藏青铜器展也是对2013年克拉克艺术馆“从巴比让到印象派”展览的回访,共展出从夏朝中期到西周时期的珍贵青铜器32套共40件,其中包括7件一级品。 中国驻纽约总领事孙国祥表示,2014年是中美建交35周年,上海博物馆馆藏珍品的展出将为庆祝这一两国关系中...
朝鲜半岛与我国毗邻,自汉唐以来,就通过海上和陆路交通与我国往来并传入中国文化。宋元时期,中朝两国交流更为广泛深入,我国的制瓷技术也因此首先传入朝鲜。朝鲜陶瓷的产生、发展深受中国陶瓷烧造技术的影响。朝鲜的高丽青瓷早期以越窑青瓷的窑业技术为基础,后期高丽工匠逐渐融入本民族文化元素,独创出闻名遐迩的“象嵌青瓷”。朝鲜李朝时期的粉青砂器和白瓷最具代表,后期出现的“青花瓷器”虽没有中国青花精美,但也独具特色...
东汉(公元25──220年) 1972年河南省灵宝县出土 通高24厘米 长28厘米 宽19厘米 红陶胎,底座与俑分模制作。座之两侧跽坐两俑对博,中间置一长方形盘局,其一边置六根长箸,另一边置方形博局,博局两边各有六枚方形棋子,中间有两枚圆“鱼”。博局与俑皆施绿釉。
西汉(公元前206──公元24年) 1975年河南省三门峡市出土 通高37厘米 口径34厘米 泥质灰陶,以上甑下鼎组合而成,甑底布满圆形箅孔。通体绘红彩三角纹。其间以黄、白彩填饰珍珠纹。
西汉(公元前206──公元24年) 1975年河南省三门峡市出土 通高24厘米 口径22厘米 灰陶轮制,子母口上承覆钵形盖,平底下附扁柱状足,通体以灰、红、白三种色彩绘三角纹、弦纹、圆点纹。色彩艳丽如新。
仰韶文化 1972年河南省郑州市大河村出土 高20厘米 以泥质红陶做成两壶并连状。连腹处有一圆孔相通,两壶体近于橄榄形,通体施红衣绘黑彩平行线条纹。
北齐武平六年(公元575年) 1971年河南省安阳县范粹墓出土 高20厘米 宽16.5厘米 口径6厘米 白色胎质,通体施褐黄色釉。体扁圆,形如皮囊。壶身两面似为同模印出的“胡腾舞”图案。乐舞者的形貌、着装均为胡人形象。
元代(公元1271──1368年) 1973年河南省焦作市西冯封出土 高33.5厘米 以泥质灰陶塑成,作扛牌疾走状。俑髡发,耳后有两个掏环髻,绦带束蝴蝶结,身着窄袖袒胸长袍,足蹬袜履。
汉代 高130、长38、宽36 厘米 灵宝市张湾3号汉墓出土
西汉 最高32.9 厘米 济源泗涧沟汉墓出土
夏代 高32、口径5.6、底径12.8 厘米 1990 年伊川县南寨遗址出土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