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商代 薄立耳,深直腹,柱足稍细。 口沿下饰兽面纹,腹饰三角雷纹。
商代晚期 腹内壁铸一以钺斩人首形的象形字,为“刘”之本字。
商代晚期 通高31.1厘米 口径24.2厘米 重4.85千克 厚唇,折沿,口沿上一对小立耳,弧腹,圜底,下有三抽象的龙形扁足, 龙口侈张托鼎腹。 腹饰兽面纹、弦纹。
商代 敛口,厚唇,小立耳,深弧腹,圜底,腹下有3空锥足。 腹饰一周粗疏的斜角云纹。
商晚期 高38.8厘米 口径31.6厘米 底径29.1厘米 重1.4千克。此瓿大口短颈,广肩深腹。肩部置羊首四具,间隔一鸟。 腹部饰乳钉纹,圈足饰兽面纹。并有三方孔以透气防潮。
战国晚期 高25.6厘米 腹径18.6厘米 腹深12.2厘米 重4.52千克器和盖几乎对称,各有三足,可分开放置。 通体饰以阴阳互托的大三角形云纹,并用红铜丝、银丝或绿松石镶嵌。
春秋晚期 高20.7厘米 口径17.5厘米 底径11.1厘米 重1.8千克盛食器。盖、器扣合似球形,下承短柄圈足。 器、盖各饰狩猎画像两组,用红铜镶嵌,各种禽兽飞跃奔走,猎人勇武行猎的场景。
西周早期(公元前11世纪) 高18.5厘米,口径18.1厘米,底边方座15.1厘米。 方座簋是西周初期开始出现的新形式。 鄂叔簋方座下有一个小铃,至今保存完好,稍有晃动即会发出悦耳的声音。 方座表面饰鸟纹,极工整。
西周孝王(公元前10世纪末) 高93.1厘米,口径75.6厘米,重201.5千克 。 潘达于捐赠。大克鼎为西周中期着名重器,清光绪年间出土于陕西扶风法门寺任村,同出器物多件。口沿饰兽面纹,腹部饰流畅的波曲纹。腹内壁有铭文二百九十字,主要叙述克依凭先祖功绩,受到周王的册命以及土地等赏赐,为研究西周制度的重要史料。
商晚期 通高31.1厘米 口径24.2厘米 重4.85千克扁足鼎传世和出土少见。 此鼎立耳方唇、浅腹圆底,下置三个龙形扁足。扁足薄且宽,两面的龙纹繁密而遒劲,龙尾斜卷成支撑,十分稳定。 鼎的腹部饰长鼻兽纹。
西周,直口,长颈,斜肩,鼓腹甚大,下承圈足。 颈两侧设象鼻上举的兽首环耳,套铸有环。 腹部有四等分界栏,界栏和圈足饰变形兽体纹,颈部和腹部界栏内均饰卷体龙纹。
商代晚期 高33.3厘米 口横15厘米 口纵13.7厘米 重6.75千克隆盖高缘,鼓腹下垂,圈足。纵向置龙首提梁,提梁饰龙纹。 自盖到圈足置棱脊四道。 器及盖上饰浮雕大兽面。器体兽面双目特别巨大,手法甚为夸张。 盖沿、器颈、圈足上分别饰以不同形态的龙纹和鸟纹。 盖内有铭文“钺箙”两字。
春秋晚期 高33.7厘米 长58.7厘米 重10.76千克牺尊用以温酒。整体造型是一敦实水牛,器身有三个孔穴,中间一穴放置小锅用来盛酒;牛的腹部中空,与前后两个孔穴相通,可灌注热水。 器身纹饰有蟠龙兽面纹、蛇纹以及虎、犀、豹、熊的形象。
西周早期,器盖和腹部的回顾式大凤纹羽冠逶迤交缠,华美异常,范铸技术精湛。 此卣出土于安徽屯溪古越族的墓葬中,同出器物多为春秋战国之际的青铜器。
西周早期 高14.9厘米 口径7.6厘米 底径5.1厘米腹径5.5厘米 腹深13.2厘米 重0.34千克为圆体垂腹,颈部饰蕉叶纹和分尾的鸟纹,腹部则为对称凤鸟纹。 自西周初年鸟纹逐渐增多并多作为主题纹样,以康王、昭王时代最为典型。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