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西晋(公元265--316年) 高92.8、宽51.8、厚8.4 厘米 1953 年洛阳市8 号晋墓出土 魏晋书法于两汉书法继承中有发展。汉末以来铭石书、章程书已现楷范化趋势,多用于私人通信之“行狎书”实际已是行书体。至此,篆、隶、楷、行、草诸书体大部分确立。魏晋时期为古体书法的余晖期,此时书法讲究法度严谨,甚至于追求无一笔无出处,终因其难切实用而式微。以钟繇为...
东汉(公元25年——220年) 1978年河南省许昌市出土 高130厘米 长150厘米 辟邪为陵前仪仗石雕,常与天禄配对,俱属神兽之列。此兽以巨型青灰色石灰岩石块雕凿而成, 形如虎似狮,态极凶猛,体魄健壮。
北魏正光五年(公元524年) 清代光绪年间出土于河南省洛阳市 长144厘米 高37.5厘米 厚14厘米 此碑中部线刻释迦说法图,左右分别刻造像题名和题记。题名中的侯刚、乞伏宝等人于《魏书》有传。
东汉永元四年(公元92年) 明代万历年间出土于河南省偃师县 残高139厘米 宽73厘米 厚21厘米 碑中有穿,碑文为小篆体,计十行139字。碑文中所记司徒公袁安其人其事,与《后汉书 袁安传》所载基本相同。
白釉黑彩蹴鞠图瓷枕,宋代,瓷器,长29.5厘米,宽19.5厘米,高10.50厘米,河南博物院征集。 白釉黑彩蹴鞠图瓷枕为八角形,枕面绘黑彩开光童子蹴鞠图,四壁绘黑彩缠枝花叶纹一周。图中童子头梳双丫辫,上身穿左衽剪领窄袖花衣,下着肥腿长裤,腰系缎带。双臂外张,收藏袖内,上身前躬。左脚着地,右脚抬起,正全神贯注地将球踢起。底部印“张家造”三字。
由教育部、国家语委、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和江苏省人民政府主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合作举办的“首届世界语言大会”于6月5日至7日在苏州太湖国际会议中心举办。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出席开幕式并致辞。来自全球超过100个国家,400名来自政、校等领域的代表参会。本次大会以“语言能力提升和语言教育”为主题,会议就语言能力与社会可持续发展、语言能力与语言教育创新、语言能力与国际交流合作三个论题进行了研...
青花梵文莲瓣洗,明代,高5.5厘米,口径19厘米, 足径11.8厘米,河南博物院征集。 该洗洗身由双层莲瓣塑成,每层十六瓣,内瓣下凹,外瓣凸起。圈足底,上饰弦纹,底足上双圈弦纹内有“大明万历年制”六字楷书款。莲瓣洗通体描绘青花,洗内底心绘有圆形开光,开光内外分饰两层相向的如意头花纹,内置梵文,上层十六瓣莲瓣开光内壁绘有螺旋纹,外壁饰梵文及折枝花纹,下层十六瓣莲瓣开光内壁绘有海石榴及花筋...
北宋(公元961-1134年) 1963年河南省禹县出土 高13、口径14.3厘米 炉之内外均施天兰色釉,炉内有对称的三块未施釉,乃其内套烧小件器物所致。釉质晶莹,釉色纯正。
北齐武平六年(公元575年) 1971年河南省安阳县范粹墓出土 高22厘米、口径6.8厘米、底径7厘米 侈口,细长颈,鼓腹,浅圈足。通体施微泛淡黄色的白釉,腹之一侧挂翠绿色彩带。釉质细腻明亮,是目前发现的最早的白瓷器和加彩瓷器。白瓷和加彩瓷的产生,改变了以往的单一色调,为以后的彩瓷产生奠定了基础。
唐代(公元618-907年) 高36、腹径25厘米 1993 年巩义市食品厂工地出土
南北朝(公元420-589 年) 高12.1、口径4.5、底径5.3 厘米 1971 年安阳市洪河屯范粹墓出土 早期瓷器多为单色釉,该瓷壶之白釉绿彩装饰,可开唐代三彩釉之先河。
北齐武平七年(公元576年) 1958年河南省濮阳县李云墓出土 高28.5厘米 口径18.5厘米 肩附六系(两横系四竖系),系之间以圆规刻划圆圈、花瓣纹。腹部刻有三周弦纹带和鸭、树及斜线三角纹。此罐胎质坚硬,内外施釉,内满釉外半釉,釉质清澈明亮。
商代(公元前16世纪——前11世纪) 1954年河南省郑州市人民公园出土 高25.6厘米 口径21.4厘米 此器以高岭土烧制而成,通体施稀薄的淡黄釉,烧成温度在1200℃以上,是目前所见的最早的瓷器之一。
北宋(公元961年——1134年) 河南省汤阴县出土 高34、口径6、腹围65厘米 体略呈橄榄形,腹部饰剔花缠枝牡丹纹,肩部与腹下部刻菊瓣纹。花纹处施白釉,余皆露褐色胎质。所谓剔花,乃是将花纹以外的地子剔掉,使得花纹装饰更为醒目,常见有白釉剔花和酱釉剔花两种。在宋代磁州窑系中,以河南修武当阳峪窑的剔花工艺最为精湛。
隋代开皇十五年(公元595年) 1959年河南省安阳县张盛墓出土 高4厘米、边长10×10厘米 盘呈正方形,其上纵横各刻19道直线,共计361个交叉点,中央和四角分别刻出天元和角星。盘面及四侧施白釉。这是目前所见时代最早的19道围棋盘。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