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内蒙古赤峰市红山区文物普查队最近在普查过程中发现一处保存完好、面积约5万平方米的红山文化时期聚落址。 这一遗址位于赤峰市红山区文钟镇魏家窝铺村东北约2公里的山坡上,遗址现为耕地,没有进行深耕作业,地表可见灰圈近30个,其中有3个灰圈发现了一定数量的彩陶、夹砂“之”纹陶片,并可采集到石斧、磨棒等石器。 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刘国祥日前来到红山区文钟镇三家村,对这处新...
中美联合赤峰地区区域性考古研究项目田野工作日前全部结束,并取得了突破性研究成果。 截至目前,联合考古队调查面积1234平方公里,发现兴隆洼文化、赵宝沟文化、红山文化、小河沿文化、夏家店下层文化及上层文化、战国、汉及辽代遗址共1583处,做采集点3286个,采集陶片59623片。 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塔拉说,这项研究所涉及的地区位于黄河流域早期国家发生的核心地带之外。从出土的遗物看,这...
记者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巴林右旗文体局了解到,近日,为配合“辽代大遗址保护工程项目”而进行的测绘工作队在测绘到辽庆州时,考古工作者在城址内发现一件汉白玉大型经幢。 据了解,这件经幢是经风雨剥蚀才暴露地表的。此前曾在此周围立有一件“陀罗尼”汉白玉经幢,因屡遭破坏,已于1981年秋运至巴林右旗博物馆保存,但比新发现的这件要小很多。 此件汉白玉经幢位于...
记者近日在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博物馆采访获悉,随着赤峰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系列的发现,这一地区已被中外专家确认为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据赤峰市博物馆馆长刘冰介绍,截至目前,在赤峰地区发现的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系列其年代排序为:距今约9000年前的小河西文化、8000多年前的兴隆洼文化、7000多年前的赵宝沟文化、上限早于红山文化的富河文化、5000多年前的红山文化、4000多年前的小河...
记者近日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博物馆获悉,近些年来,赤峰地区相继发现了10件新石器时代雕塑女性人像,其时代之早、发现数量之多、出土之集中,为其他新石器时代文化中所罕见。考古专家最新研究发现,内蒙古赤峰地区新石器石雕人像主要有两种类型:栽置式和倚坐式。 据赤峰市博物馆馆长刘冰介绍,栽置式石雕人像的主要特点是意在表现人体上半身即腹部以上部分,腹部以下做成模型,用于栽置地下。此类石雕像最初具有女性丰乳、...
根据近年来考古调查的结果,内蒙古赤峰地区红山文化“村落”级遗址密布。 据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学院红山文化国际研究中心主任席永杰介绍,在近年中美赤峰联合考古队对赤峰西部区域性考古调查中,在765.4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共发现含红山文化陶片的遗址点160处,比赵宝沟文化阶段的遗址点数量多了数倍。 指导这项调查的匹兹堡大学的周南教授在随后的分析中发现,如将这些遗址点中彼此毗邻、相互间...
经过内蒙古文物考古人员两年来的细致发掘,在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松山区初头朗镇三座店村阴河左岸的洞子山上,一座与中原夏代同期的夏家店下层文化石城遗址重新展现出来。这一重大发现日前被中国社会科学院评为2006年中国考古新发现之一。 三座店夏家店下层文化石城遗址是在2005年三座店水利枢纽工程施工建设时发现的,面积9000多平方米,由一大一小两座石城组成。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郭治中介绍说,这处遗...
最近在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发掘的赤峰市松山区三座店洞子山石城遗址中,考古人员在一处已发掘出面积最大的(约10平方米)石圈房址中,发现了保存较为完整的白灰抹制地面。 据考古人员介绍,白灰地面分上下两层,相隔10多公分,之间由黄泥和黑泥填充。白灰地面厚度约0.5公分,虽已大部分脱落,但抹制的光滑程度仍令考古人员感到惊奇。 据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郭治中介绍,白灰抹制地面的发现,至少说...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