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9月6日,记者从四川巴中市平昌县委宣传部获悉,近日该县镇龙镇镇龙中学在扩建、搬迁一处坟地时,意外发现两座清代中晚期的碗墓。 镇龙镇政府相关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该墓葬位于镇龙中学操场外右侧,距县城约95公里,地处一处椭圆形台地上。墓葬坐东北朝西南,整体面宽2.5米,距地面1.1米,为夫妻合葬墓。 据介绍,墓葬的男主人朱明善是巴中平昌县人,清代秀才,以教书为业,在镇龙当地育人无数。据...
9月5日,记者从陕西文物部门获悉,考古人员在对石峁遗址皇城台遗迹进行发掘时,发现大量制作精美的骨器。据了解,这是陕北地区首次发现的龙山时期骨器加工作坊遗存。 石峁遗址是目前中国史前时期规模最大的城址,位于陕西省北部神木高家堡镇石峁村山梁上,北距长城10公里。皇城台是石峁遗址大型宫殿及高等级建筑基址的核心分布区,台顶有成组分布的宫殿建筑基址。 此前的考古发掘工作主要集中在皇城台门址处。皇...
9月1日,山东省考古工作会议在济南召开,公布2016年山东省五大考古新发现。这五大考古新发现分别为:泰安大汶口遗址考古发掘、章丘焦家遗址考古发掘、临淄齐国故城10号建筑基址考古发掘、济南市鲍山街道梁二村墓葬考古发掘、黄岛区土山屯墓群考古发掘。五大考古发现时代跨度长、文化内涵丰富、价值突出、意义重大。 为配合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2012—2017年,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大汶口遗址持续开...
日前,沁阳市文物部门在进行文物调查时,于该市怀庆办事处合作街一居民家中发现一块清代《重修丁兰祠序》碑。 《重修丁兰祠序》碑刊刻于清·道光廿十六年(1846),原镶嵌于沁阳市水北关村丁兰巷丁兰祠内。该碑呈长方形,青石质地。纵50厘米,横94厘米,厚11厘米。碑文楷书27行,满行20字。(文中在太守和知县前均空格书写,以示尊崇。)该碑记述了丁兰祠因地势低洼,每值沁水泛澜,屡被其患。且历久而祠...
网络配图 考古人员近日在云南省镇雄县境内进行文物勘察时,发现一处新旧石器时期过渡阶段文化堆积,出土大量磨制石器和打制石器。这一发现为研究滇东北古人类生存状况及石器制作工艺提供了新的考古资料。 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吉学平介绍,新发现的石器遗址点位于镇雄县母享镇陇东村王家寨一带缓坡台地上,根据初步判断,遗址大致距今1万至3万年左右,横跨新旧石器时期,但其确切年代还需经过进一步测年后定...
当年埋葬王子阳的抗联战士后人和研究人员进行认证。王舒摄 9月2日,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行最早的揭露者,曾从七三一部队背荫河实验场逃出,后加入东北抗联第三军并任第六师代师长的王子阳之墓在黑龙江省鸡冠山内被发现。 抗联战士王子阳是1934年9月从七三一部队前身石井部队设立在五常背荫河实验场中逃出去的幸存者之一,是七三一部队进行细菌人体实验的见证者,是最早揭露七三一部队活体实验罪行的人之一...
(原标题:江西抚州发现明清墓葬42座,基本确定为汤显祖及其家族墓园) 海昏侯之后江西考古再迎大发现! 8月28日10点半,江西省文化厅 抚州市人民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抚州发现明清时期墓葬42座,目前基本确定汤显祖墓。 汤显祖家族墓园 汤显祖 汤显祖(1550-1616)江西临川人。是我国明代伟大的戏剧家、文学家,江西抚州临川人,他是联合国教...
江西省抚州市人民政府下属的“抚州发布”今天发布消息称,汤显祖家族墓园考古成果首次公布,目前基本确定为汤显祖墓。“澎湃新闻·古代艺术”获悉,同时在墓园共发现明清时期墓葬42座,其中明代墓葬40座,出土了墓志铭6方,在墓园发现刻有“汤临川玉茗先生墓”、“玉茗公墓”的两块墓顶石盖板,结合墓园所葬汤氏家族成员排列规律,初步确定4号墓为汤显祖与其傅氏夫人的双室合葬墓,据左为尊的古制,汤显祖位于4号墓左室。此...
日前,为配合省道S404道路建设,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萧县博物馆对该县官桥镇前白村的一处文化遗址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遗址紧靠东倒流河,整体处于沿河台地。出土器物种类有陶器、石器、铜器等,主要以陶器为主,考古人员根据出土遗物特征,特别是以蘑菇钮器盖、尊、字母口罐等为代表的器形特点,初步判断遗址的年代为岳石文化时期。该遗址的发现为研究萧县相关历史文化时期的生产生活、社会结构、文化面貌等提供了实物资料...
2017年8月28日,拍摄的山西省运城市稷山县北宋古墓墓室内景。 山西省稷山县稷峰镇原家庄村一居民在翻建老宅时发现一座古墓,据当地文物部门初步认定系北宋彩绘砖雕壁画墓。目前,运城市文物工作站正在对该墓葬进行抢救性保护发掘,搬迁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马村砖雕墓进行复原保护。 该墓葬为"7"字型形制,坐北向南,墓室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2.25米,东西长1.62米,高2.88米,面积约4平方...
程潜公馆发现300年古井 “这是一口至少有300多年历史的古井。”昨日,长沙文史专家陈先枢来到芙蓉区人民西路百果园21号程潜公馆,对院内一口水井观察分析后说。“当初发现这口古井时我们以为是下水道”古井的发现者胡闽湘听了这番话后惊讶不已。 陈先枢(右一)考察后确认这是一口古井,施工方当即表示将会修复井的原貌。长沙晚报记者 贺文兵 摄 去年5月,胡闽湘带着...
“挖开三层石板后,发现了一块有字迹的石板,我心里隐隐觉得里面可能有文物。”8月27日下午,新昌县城南乡石溪村村委会委员王国民带着10多位村民一起上山清理无主坟墓,在发现异常后,王国民立即安排村民停止挖掘、保护现场。 之后,城南乡有关领导将情况反映到了新昌县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县文管办),专家接手进行了抢救性挖掘,发现这是一处明代古墓,距今已有400多年历史了。 “古墓虽然没有出土陪葬...
8月30日,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方面透露,经过多年艰苦攻关,秦始皇帝陵博物院首次在兵马俑的彩绘中发现了古人人工合成的“中国蓝”、“中国紫”颜料。 当日,“留住色彩—陶质彩绘文物保护成果展”于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开幕,共展出先秦至元代的陶制彩绘文物121件(组)。通过集中展示近年来陶质彩绘文物的保护成果,以普及文物科技保护基础知识、提升公众保护文物的意识。 记者在展览现场看到,展出的彩绘俑头栩栩...
8月28日,良渚遗址发现者施昕更先生雕像揭幕仪式及良渚文化宣讲活动在瓶窑镇第一中学举行。仪式前,还举办了《世界遗产与良渚》专题讲座,为教职工普及良渚文化与世界遗产相关知识。 施昕更先生生于1912年,1936年底开始先后三次在良渚进行考古发掘,是良渚遗址的主要发现者之一。在战火纷飞的三十年代,施昕更先生撰写并出版了首部良渚文化考古发掘报告《良渚——杭县第二区黑陶文化遗址初步报告》,为良渚...
8月28日,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通报,该单位于今年3月在成都青羊大道附近发现一批战国晚期到宋代的墓群,其中一座唐代砖室墓出土了一部唐代晚期官员墓志,对研究当时社会的宗教信仰、社会风俗有着重要价值。 据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助理馆员李佩介绍,这座唐代砖室墓呈梯形,是一座保存较好的单室墓,包括墓室、甬道、后龛。随葬品主要是瓷器和一些生活用品。从墓葬中出土的墓志来看,墓主人是唐代晚期的一位低级官员,...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