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城墙遗址尚存部分守城士兵居住的“窝铺”。 鹿寨县文物管理所工作人员(左)从城墙遗址上抽取城砖测量拍照。 雒容古镇发现一批古迹 其中一段古城墙遗址可能是明代旧迹 今年1月,才从鹿寨县整体划入柳州市鱼峰区的雒容镇,历史上曾是明代洛容县和清代、民国旧雒容县的老县城。昨日,该镇一住户在网上发布的古屋转让信息引起记者关注,遂于当天上午会同鹿寨县文物管理部门相关负责人前往...
“发现历史——浙江新世纪考古成果展” 11月22日在浙江嘉兴博物馆开展。展览所展出的遗物与遗迹,是新世纪十年以来浙江考古发现的各类重要成果。 本次展览由浙江省文物局主办,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嘉兴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嘉兴市文物局、嘉兴博物馆共同承办,并得到了浙江省博物馆、杭州历史博物馆、河姆渡遗址博物馆、温州市博物馆、龙泉青瓷博物馆等省内29个单位的支持。共展出旧石器时代至清代50多处重要聚落...
11月21日,记者从山西省考古所获悉,历时一年之久,由省考古研究所和暨南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联合对大同县小坊城遗址进行的考古勘探和试掘,目前已取得了重要的阶段性成果,基本确认了城墙宽度、护城河(城壕)、马面和城门位置及规模、城内主要道路与主要建筑的布局。 小坊城遗址位于大同县西坪镇小坊城村与康店村之间,为汉代古城遗址。平面大致呈方形,城址东、西墙外各紧邻一条季节河,夏季洪水不断冲刷,西墙中北段...
“考古不出关”至此作古 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度,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文明当中为人们留下了太多的痕迹值得人们去追踪,遗址、墓葬这些掩埋于地下的文明宝藏是祖先留给我们不可多得的财富。然而,随着人们对这些地下文明的日渐挖掘,越来越多的文物、遗址、墓葬进入人们的视野,而人们对于这些也逐渐产生了免疫力,能够引起广泛关注的考古成果也变得凤毛麟角。 曹操墓、三星堆、南澳一号等历史古迹的发掘让人们在充分领略祖先留...
是长城以北地区迄今发现的最大战国古墓!有望列入今年全国考古十大发现。众多顶级考古学家强烈支持其申请国宝级单位! 11月16日下午两点,建昌东大杖子村李绍祥家外的空场下,一座距地面5.5米的2000多年前的战国大墓的内棺被小心翼翼地开启。 千年的膏泥被一寸寸精细剔下,一段段几乎一碰就掉的发黑朽木被迅速摘除,在棺板被抬起的一刹那,考古队员的手轻轻颤抖,现场指导的专家的心脏狂乱跳动……会是“却胡千里...
战国墓现 建昌出宝 战国墓现 建昌出宝 是长城以北地区迄今发现的最大战国古墓!有望列入今年全国考古十大发现。众多顶级考古学家强烈支持其申请国宝级单位! 11月16日下午两点,建昌东大杖子村李绍祥家外的空场下,一座距地面5.5米的2000多年前的战国大墓的内棺被小心翼翼地开启。 千年的膏泥被一寸寸精细剔下,一段段几乎一碰就掉的发黑朽木被迅速摘除,在棺板被抬起的一刹那,考古队员的手轻轻颤抖,...
高1.51米,宽3.4米的明代龙纹花斑石石碑在浚县新镇镇前胡岸村被有关部门发现 石碑两端底座上精美的雕刻 11月18日,一块高1.51米,宽3.4米的明代龙纹花斑石石碑在浚县新镇镇前胡岸村被有关部门发现。据浚县县志办副主任张福民讲,如此大的龙纹花斑石石碑是目前我省发现的最大的一通,国内罕见。 11月18日,记者在新镇前胡岸村村西头看到此石碑。石碑位于胡氏宗祠内,周围树木林立,碑的正...
11月21日,工作人员展示沈阳郝心台青铜时代遗址出土的器物。据介绍,该遗址位于沈阳市沈北新区郝心台村西北600米的台地上,距今3000年左右,发掘面积1500平方米,是沈阳首次发现的新乐上层文化中心聚落遗址,即人居村落。此次共发现5座新乐上层文化的房址、6座新乐上层文化墓葬、38个灰坑及6个灰沟,出土大量夹砂陶片及少量磨制石器。 11月21日上午,记者在沈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了解到,沈阳市...
高1.51米,宽3.4米的明代龙纹花斑石石碑在浚县新镇镇前胡岸村被有关部门发现 石碑两端底座上精美的雕刻 11月18日,一块高1.51米,宽3.4米的明代龙纹花斑石石碑在浚县新镇镇前胡岸村被有关部门发现。据浚县县志办副主任张福民讲,如此大的龙纹花斑石石碑是目前我省发现的最大的一通,国内罕见。 11月18日,记者在新镇前胡岸村村西头看到此石碑。石碑位于胡氏宗祠内,周围树木...
河南省济源市文物局工作人员近日在一施工现场发现明嘉靖《御制正孔子祀典说》碑刻一通。 该碑为青石质地,由碑首、碑身、碑趺三部分组成,形制华美而庄穆。碑首和碑身用一整块巨石雕成,碑首为拱形顶,高30厘米,碑首正面有二龙盘踞左右,前额篆书“御制正孔子祀典说”8个大字。 碑身高106厘米、宽79厘米、厚16厘米,碑身左右两旁阴刻花草纹饰,中间碑文皆为楷书,共八百五十五字。碑文主要记述唐玄宗时,封孔...
州发现两座明代肃王家族墓,图为其中合葬墓中出土的青玉双螭耳杯。杨艳敏 摄 兰州市发掘的两座明墓墓葬,根据残损棺板和出土器物及墓志铭判断,两座墓皆为明代肃王家族墓,且分别为一座单人墓和一座合葬墓。这是记者22日从兰州市晏家坪明墓抢救性发掘清理情况介绍会上获悉的。 此次发现的墓葬位于兰州市晏家坪畜牧兽医研究所西侧,南边山脚下,现已部分暴露在外;两座墓间距约为25米,均为砖石墓,西侧墓葬较大...
广西上思县惊现两座“三合土” 棺椁,引起了区内外文物专家的关注。日前,来自北京、山东、广西等区内外的30多名专家汇聚上思,对上思与明代历史文化进行了为期两天的研讨。至11月18日研讨会结束,棺椁墓主人身份仍然是个谜。 1 棺椁主人身份高贵 这次专家聚首上思,缘自2008年10月15日在该县城东面“官皇屯”出土的“三合土”棺...
记者近日从正在对元上都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和深入研究的内蒙古自治区博物院获悉,元朝确立两都制之后,历代皇帝每年往来于大都和上都之间,但往来走的道路不同,基本不走“回头路”。 元上都位于今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正蓝旗境内的金莲川草原,元大都地处今北京市中心,两地直线距离为270公里左右。在元朝兴盛时,两都之间共有4条驿道相通,其中有两条是元朝皇帝每年两都巡幸时所走的路线。 据内蒙古...
据美国生活科学网11月17日报道,考古学家近日在蒙古一个巢穴中发现了15只原角龙幼兽的化石,据称可借此进一步研究该物种的生活习性。 这个巢穴在戈壁沙漠的中心位置,里面的幼兽大约4到6英寸(约10到15厘米)长,年龄不超过1岁。经验证,这些幼兽属于安氏原角龙,大约生活在7000万年以前,是一种以头部后面有褶边而闻名的食草动物。 这一发现表明,在原角龙早期发育阶段,幼兽仍在巢穴中成长,并可能需...
图为考古现场和出土文物 “我们历时4个月,用小手铲对海曙区尚书街地块考古进行了细致的发掘,收获非常大,尤其是出土的大量汉晋、唐宋时期的文物,是宁波考古史上的重大突破。”昨日,宁波市考古研究中心主任李永宁介绍:今年8月至11月,他们对尚书街历史文化街区改造项目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发掘面积500平方米,遗址平均深度约2.5米,遗址中出土有汉晋到明清时期可以复原的文物标本57...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